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叶适与朱熹     
叶适与朱熹周梦江清代全祖望《宋元学案·水心学案》按语说:“乾(道)淳(熙)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其间,遂称鼎足。”关于朱熹道学与陆九渊心学以及叶适的永嘉事功学派三者之间的关系,朱、陆的论争如鹅湖之会等,是人所熟知的,而叶适与朱熹之...  相似文献   

2.
以陈亮和叶适等人为代表的南宋事功学派,一反理学强调心性修养的治学倾向,公开倡导以务实事、求实功为宗旨的事功伦理,特别是农商并重、四民平等、藏富于民和保护富人等经济伦理思想,不仅滋养了重利富民的浙东精神,对浙东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这一具有浓厚事功色彩的经济伦理与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某种契合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重新思考马克斯·韦伯关于儒家伦理阻碍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论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叶适是南宋时代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是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对程朱学派的理学起到了批判作用,对后世我国思想家和日本思想家也有很大的影响。可是《宋史·叶适传》记载他的事迹、著作多有遗误,以致明、清以来有关他的论述,都引证失实,以误传误。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叶适的研究工作。为此,特对《宋史·叶适  相似文献   

4.
南宋孝宗隆兴、乾道间至光宗绍熙时,理学主流派的性理之学与永嘉事功之学同时昌盛,后者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兼容前者的合理因素,具体表现在薛季宣"问阵而称俎豆"和陈傅良兼重"勇猛"与"详密"。他们对理学性理的兼容,其核心旨趣是传统儒家的"中道"思想,为叶适创建事功"治统"体系奠定了思维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曾被朱熹等道学家“目之为功利之学”(《宋元学案》卷五二《艮斋学案》黄百家按语)。在道学家的心目中,“功利之学”是个贬义词,是不值得也不应该研究的学问。但是他们所指出叶适及永嘉事功学派的思想实质,倒是相当精确的。因此,当朱熹将义理与功利对立起来,并吹捧汉代董仲舒的  相似文献   

6.
端木蕻良是一个有着独特生命历程的作家,复杂的心理历程形成了他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端木蕻良擅长描写女性,通过对女性不同生存状态的展示,在理解同情妇女悲剧命运的同时,揭示批判了封建家庭和部分都市女性甘当男性附庸的不自立生活态度,歌颂赞美了山野女子善良柔美而又自主刚强的生活价值取向,体现出"柔中有刚"的女性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叶适作为南宋前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向来为人所称道,其碑志文更是散文中的一大特色。叶适碑志文不止继承了韩愈、欧阳修记录人物“随事赋形”“纪大略小”的特点,而且还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叶适对人物事件的拣择详略,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很大。这种新变与南宋日趋深化的学术派别分野意识以及永嘉学派本身的思想特性有着莫大关系。而这也似乎暗示着一种南宋文学与学术关系的新形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南宋乾、淳之际的浙东学者大多兼擅经史文章,他们对儒家之"道"的理解与朱熹等理学家相比显得平实,对文道关系的理解也较为通达,对南宋以来的重道轻文思想具有纠偏意义。吕祖谦认为文道二者并行不悖,意图统合程学之"道"和苏学之"文",但其思想显得博杂而欠通贯;永嘉学派的陈傅良、叶适则仰溯三代文道合一的精神,强调为文要有关治道,流露出浓厚的崇古和事功色彩,实与欧阳修、王安石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遥相承接。但是吕祖谦的伦理本位和叶适的事功本位思想,对"文"也造成了一定的疏离和损害:吕祖谦随着对道的领悟趋于深入,后期逐渐疏远了文章华藻。陈傅良、叶适宣扬以"治"为道的政治哲学,则表现出向"泛文学"的复归,虽然表面上提升了文的价值,但却使文学落入儒家功利思想的桎梏。  相似文献   

9.
学界公认黄宗羲为清代浙东学术传统的开创者,但对他如何确立清代浙东学术传统却语焉不详。笔者将黄宗羲所确立的学术传统称为“浙东经史学术传统”,并根据章学诚关于浙东经史学术传统三点归纳,具体分析黄宗羲如何在“贵专家”“言性命必究于史”“经术史裁”三个方面实践和提倡浙东学术精神,藉以说明:黄宗羲作为浙东经史学术传统的确立者,其思想上的影响几代不绝,一直到道咸年间仍在章学诚身上有实质而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许地山在《春桃》、《玉官》中从道德和精神两个层面来描写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以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来关注个人命运以及生存的价值。同时,虚无的宗教精神又让他把生活的悲喜看作生活的常态,消解着命运,在构建与消解中寻求包含着爱与善的生活。因此作为"五四"启蒙小说家把他的作品不仅适合当时社会,也同样可以启蒙着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11.
在生命教育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范畴的综合人文课程。相关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综合人文价值,还有助于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是价值主义思想的教育,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全人教育,是人骨头里面的文化教育,是生命个体的实践教育。实施课程建设,应围绕"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参照"人之所以为人""让人成其为人""以人育人""用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理念,遵循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逻辑。其终极目标,使受教育者知悉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育生活的信仰,最终获得生命的尊严,实现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12.
庄子生命情怀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始终热切地关注着现实当下的个体生命,他认为个体生命面对物欲与命运的双重困境,解决之道在于内心持有游世情怀,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符合生命本性生存的"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国"。  相似文献   

13.
浙东学派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是爱国爱乡、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品格的人物.浙东学派治学的目的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学以致用,为现实服务.浙东学派在治学的态度和方法上,一方面强调博通,注意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又善于创新,无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知识分子的生存目标正如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借司马谈之口所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在描述一个个或得意或失意的人生历程时,司马迁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知识分子要求充分张扬生命意志的性格与集权政治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试析秦汉以来浙东文化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秦汉以来浙东文化的特色,认为“博纳兼容、兼综整合”是浙东文化的主体品格;“经世致用、注重实功”是浙东文化的学术精髓;“主体自觉、民主启蒙”是浙东文化开启近代理性的灵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浙东文化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6.
叶适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等。近来学术界对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都有较深的研究,而对他的史学思想的研究尚付阙如。叶适虽不以论史著名,然其史学思想在各个时期的著作中都有反映,《习学记言序目》(本文凡引该书,均在引语后注出卷数及篇目)更有史论二十五卷,对宋以前的正史一一评论,既论史法,又论史事,多有独  相似文献   

17.
现代高校教师被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和核心要素。人文关怀视角的高校教师发展本质研究,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教师的发展。其构成表现为生存发展、学术发展、自由发展、独立发展、创新发展及精神发展,其价值体现为生命本体价值、学术操守价值及精神信仰价值,并从人文精神、人文文化、人文制度及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8.
《孝经》的伦理精神与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是我国儒家孝道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孝经》在"事亲"、"事君"、"立身"等三个方面所体现的伦理精神主要包括:对生命源头的敬畏,对社会生命的实现,对精神生命的追求。其借鉴意义正是告诫当下人应在敬畏生命源头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如此方能体现自己生命的完整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宋代义利之辩谈起,叙述叶适对朱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批评。兼及南宋温州商业社会产生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和重商思想,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及其重商思想对温州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的直接创作动因是哭情,是对以林黛玉、晴雯、鸳鸯等为代表的闺阁女子的诗意生命、高洁人格、似水柔情及其悲剧命运的深情礼赞与同情,企盼她们的精神之光永远长存,不"使其泯灭"。《红楼梦》也是对"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的人类生存法则与生命旅程的艺术呈现和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