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旺鸟化石     
现生鸟类非常繁盛,据估计,约有一万五千多种.它们与现生鱼类、哺乳类共同分享着现今世界上的海、陆、空三大领域.可是,化石鸟类却并不那么丰富,它是五大类脊椎动物中化石资料最少的一类.难怪有关鸟类的进化关系知道得最为不详.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在地史时期中,鸟类本身就不兴旺?不见得.学者公认,自从进入新生代(距今约七千万年前)以来,鸟  相似文献   

2.
除胎生的哺乳动物和少数卵胎生的鱼、两栖、爬虫类以外,绝大多数脊椎动物都是以卵生方式传宗接代的.不过,从许多方面比较起来,鸟类的卵生繁殖方式是最完美的.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爬虫类进化而来的高等脊椎动物.鸟类为什么还保持卵生繁殖方式呢?这是因为,鸟类使后代在体外生长发育,可以减轻亲鸟体重,有利于飞行.它  相似文献   

3.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是泰戈尔诗集中的名句.当你仰望苍穹的时候,是否也会对着那片蔚蓝冥思苦想?亿万年前的空中,有哪些鸟儿曾振翅高飞?它们长什么模样?以什么为食?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近辽西热河生物群,解读古鸟类化石这本无字史书. 在现生脊椎动物中,鸟类是仅次于鱼类的第二大类群,约有10000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鸟类大多身披色彩斑斓的羽毛,拥有悦耳的叫声,并且善于飞行,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罕见的辽西热河古鸟化石 目前已知最原始的鸟是始祖鸟,发现于德国索伦霍芬地区上侏罗统地层中(距今约1.5亿年).从化石来看,始祖鸟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动物的骨骼特征,因此被视为支持达尔文生物演化论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观点得到普遍接受,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鸟类起源与演化的激烈讨论.  相似文献   

4.
鸟类冬眠吗?     
陆生脊椎动物的两栖类、爬行类和部分哺乳类中,存在着冬眠现象,这是动物机体对寒冷等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鸟类是陆生脊椎动物中种数最多的类群,鸟类是否也进行冬眠?这一直是一个使人感兴趣的问题.古代曾有燕子、鸫鸟、椋鸟和其它鸟冬天不离开故乡而躲在山洞及树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在全世界10000种鸟类中,有1/10的鸟类被认为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其中有很多种鸟类已经不幸灭绝。新西兰巨型恐鸟的体型很大——非常庞大——它们是走禽,几百年前新西兰殖民者们的大肆猎杀导致了它们的最终灭绝。我们对巨型恐鸟的情况知之甚少,并且只能试着去想象其生活在当时的世界里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身高达3.5米的鸟儿们在树林中穿梭觅食。  相似文献   

6.
人类从古代就开始梦想能够像鸟类一样飞上蓝天,自由地翱翔。科技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借助各种飞行器械,实现了这一梦想。然而,每当看见鸟类展翅在蓝天中自由的翱翔时,我们依然为它们如此高超和优美的飞行感到惊叹! 鸟类以它们流线形的体型和长着羽毛的翅膀区别于其它脊椎动物。每种生物的成功都有其特定的因素,鸟类的成功主要在于它们占据了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避免了与其它脊椎动物激烈的生存竞争。这个生存空间就是辽阔的天空。实际上,在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过程中,以蓝天为家的脊椎动物不止鸟类。比如早在6500万年前已经绝灭的翼龙就在天空中称霸了长达1亿多年。另外,和我们人类同属哺乳动物的蝙蝠也具有很好的飞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孔雀蝴蝶是鸟类最爱吃的一种美味,它们经常先一动不动地装死,然后把带有眼状斑纹的翅膀突然展开。这足以把捕食鸟吓退,保住自己的性命。虽然蝴蝶的眼状斑纹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它们吓退捕食者的武器,但并没有什么实验性证据来证明这一点。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试验,他们用笔将孔雀蝴蝶翅膀上的眼状斑纹涂掉,然后将它们交给捕食鸟蓝冠山雀。结果发现,20只斑纹被涂掉的孔雀蝴蝶中有13只被鸟儿吃掉了。而在34只斑纹没有被涂掉的蝴蝶当中只有一只被吃掉。一个很大的疑问是:在后一种情况下,为什么鸟儿不去招惹这些无害的蝴蝶呢?格…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2017,(1)
正作者是一名观鸟爱好者,2015年6月在新疆库尔勒市附近巧遇一种金黄色的鸟。这种鸟羽色金黄、叫声清脆,甚为可爱。每年的4~6月份新疆是鸟类迁徙和繁育的季节,爱鸟的我常利用休息时间四处拍鸟,有时还会前往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拍摄水鸟,金眶鸻、伯劳和长脚鹬等生活中不常见的鸟类都会成为我镜头中的主角。2015年6月14日,我独自去库尔勒市附近的乡下寻找鸟的踪迹。刚走到河边,一阵从未听  相似文献   

9.
认为害鸟只是危害作物,对人类毫无俾益而应该把它们消灭,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从调查鸟的食物分布情况来看,多数鸟所喜爱的食物是夏虫冬草。在春夏之交,正值鸟类孵化繁殖季节,此时草木齐发,各种昆虫的幼虫与日俱增,鸟类可以自由采食。秋冬之交,气温下降,鸟类越冬需要贮备大  相似文献   

10.
人们知道,鸟能识途。一只信鸽无论位于何地,都能从容不迫,准确无误地飞回自己的“家”。那么,鸟儿是靠什么来辨别方向的呢?科学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实验,发现了鸟类借以辨别方向的几种“秘密武器”。如太阳、星星都是它们确定航线的参照物。地球磁场则是它们必不可少的“航标”。  相似文献   

11.
鸟类的智能     
鸟的种类很多,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遍布全球。在冰天雪地的两极、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顶、荒凉的沙漠上、茂密的热带丛林中,到处都有鸟类的踪迹。最新资料表明,鸟类的智能不可小觑。一些鸟类甚至具有辨认图案、使用工具、破解难题等惊人本领。  相似文献   

12.
<正>鸟类和似鸟恐龙用羽翼翱翔,蝙蝠和翼龙靠皮膜翼飞行,这似乎已然成为了科学的定论。然而在河北,新发现了一种能够飞行的似鸟恐龙,兼具了羽毛和皮膜翼,这是一种怎样的生物呢?  相似文献   

13.
西方国家的许多鸟类爱好者,喜欢在庭园或者窗口设置食台,长期投放饵料供鸟雀食用,招引鸟类增加生活情趣.在野外缺少食物冰雪覆盖的严冬供给其饲料,使小鸟增加御寒的能量;在干旱的季节供给饮水,设置水盆让它们洗羽毛.我国的鸟类爱好者则通常把鸟抓起  相似文献   

14.
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对内蒙古乌兰浩特市鸟类区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全年共记录到鸟类114种,隶属于15目37科,其中繁殖鸟有81种,非繁殖鸟有33种.繁殖鸟中北方种类占优势.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生境中鸟类群落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秋季鸟类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最低.不同生境中鸟类的群落组成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世界》2013,(2):96
脊椎动物的出现,是进化史上飞跃性的进步,水中的生命由此逐步走向陆地生活。从最早的脊椎动物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再到哺乳类,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在占地球表面积约70%的海洋中,生存着数量庞大的脊椎动物类群。由于受环境的影响,这些海洋脊椎动物的外形和结构更趋近于鱼类,身体的功能器官也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鲸和海豹为代表的脊椎动物,是如何重新适应在海洋中生活的?它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到底是进化的必然,还是偶然?本书以精美的标本图片,"自内而外"地展现了一个前所未知的海洋世界。海洋脊椎动物的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6月,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等生物学家组成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天山哈密翼龙",这被认为是翼龙200多年的研究历史中,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那么,这种已经消逝的远古空中霸主,又显露出什么样的姿容?翼龙是一种神秘的,能够飞行的爬行动物,它飞向天空的时间比鸟类还要早约7000万年。不过,在最早飞向蓝天的3类脊椎动物(翼龙、鸟和蝙蝠)中,它也是惟一绝灭了的类群。早在1784年,意大利博物学家就描述了第一件来自德国的翼龙化石。20世纪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  相似文献   

17.
癸巳年,辽西九佛堂,化石出新.古鸟化石,长约一尺,看似玉门甘肃鸟,实则其“同胞姊妹”,遂定新种,名为甄氏甘肃鸟.意义不凡,世人瞩目.此鸟缘何此名?涉禽乎?游禽乎? 在我国辽宁省西部早白垩世众多鸟类化石被发现之前,古生物学家对古鸟类的认识多源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地区的几件始祖鸟化石.始祖鸟化石身上长着羽毛,发现于距今1.5亿年的侏罗纪晚期地层中.白垩纪的鸟类了解比较多的主要来自晚白垩世的鱼鸟、黄昏鸟类.  相似文献   

18.
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对内蒙古乌兰浩特市鸟类区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全年共记录到鸟类114种,隶属于15目37科,其中繁殖鸟有81种,非繁殖鸟有33种.繁殖鸟中北方种类占优势.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生境中鸟类群落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秋季鸟类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最低.不同生境中鸟类的群落组成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侏罗纪的始祖鸟是有牙齿的,这是大家公认的.但白垩纪的鱼鸟有无牙齿?则有一番争论.1872年,马什(Marsh)记述了一些产自北美晚白垩世的鸟类骨骼化石,订名为鱼鸟.稍后,他又把一块产自鱼鸟同一岩层上的带牙的颌骨,也归入了鱼鸟.这样,鱼鸟便成为有牙齿的鸟类了.1875年,马什又描述了北美晚白垩世的另一种鸟——黄昏鸟,它也长有牙齿.这一来,人们对鱼鸟的牙齿便深信无疑了,并把这两种长有牙齿的鸟列入了教科书,作为白垩纪的鸟类代表.  相似文献   

20.
鸟类学家们分析比较了从世界各地采集来的鸟类标本,根据其形态上的差异把它们分为不同的目、科、属、种,命以科学的名称,这就是鸟类分类学。他们又通过调查,掌握了各个地区所分布的鸟的种类,这就是鸟类的区系研究。以上工作似乎解决了鸟类的分布问题。然而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因为鸟是会飞的,许多鸟并不终年定居在同一地区,而是要在相距很远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一年两次的飞行大“搬家”,这就是候鸟的迁徙。研究候鸟迁徒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