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文龙 《科技信息》2009,(25):I0159-I0159
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由于法国政治局面动荡,社会进步思潮低落,一批不满七月王朝统治和学院派绘画的具有叛逆和创新精神的画家聚集到巴比松森林。这些画家在绘画题材上选择了当时还是冷门支流的风景画和风俗画来创作,他们描绘普通人的生活环境,从最平凡的日常生活题材中发现美。其中,柯罗和米勒是该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写实手法表现他们亲眼所见到的平凡的乡村景色和人们的生活情景,摆脱了古典主义的虚伪和做作,放弃了荷兰风景画的模仿画风,走上了以农村真实景象为创作的独立道路,对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风景画法国民族风景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柯罗所处的时代,艺术流派纷呈,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画派乃至其后的印象画派,共同呈现在同一历史舞台,柯罗的风景画,留下了不同画派的痕迹,吸取了不同流派的精华,但他又不属于任何一个画派,他属于他自己,他创造了自己独有的风景画风格,诗意般的风景。柯罗风景画的美,其源泉是自然,自然界美妙变幻的形、色、光诱导柯罗的风景画走向艺术的真实,由具象到意象,以美为核心,情景交融,创造出诗意般的意境之美,成为一代风景绘画大师。  相似文献   

3.
文中通过对风景画中个性体验因素的阐释,说明了无时不在的个性体验因素对风景创作的重要性。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好个性化语言对共性的生活进行创作,得出我们在研究绘画语言的同时还要重视个性体验这种发自我们心灵的体验。通过和虚假的“个性”进行对比,得出只有在作品中呈现我们真实的个性体验因素,才能使我们最终画好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画。  相似文献   

4.
油画风景在中国起步较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政治影响下一直处于绘画的从属地位,但有独立的风景作品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绘画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油画风景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西部丰富而独特的地域风貌.民族风情和历史遗迹为风景画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素材和源泉。西部画家应当立足本土实实在在的对西部风土人情,自然景观认真体会,应用造型法则增强形式美感,使西部油画风景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5.
姚冶平 《科技信息》2012,(36):183-183
17世纪中国的山水画正走向高峰趋于衰微,而在西方风景画正戍为西方绘画中的重要分支逐渐成熟。本文试图从造型语言的不同、构图方法的不同、空间透视的不同、绘画工具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五个方面来比较这两个画种的视觉表现差异。  相似文献   

6.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滥觞于"六朝"(公元四、五世纪),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公元十世纪的五代就进入高峰的阶段,经两宋至元朝,山水画竟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了.在中国的绘画史上产生了为数众多,风格迥异的山水画家,创作出许多稀世珍品,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一笔宝贵财富.中国山  相似文献   

7.
水粉风景画写生,因材料简单、携带方便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培养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掌握水粉材料的特性是画好水粉风景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西方风景画的意境各自的特点,并比较了二者的差异。文章还论述了风景画意境的形成要素,认为形成要素有:画家的艺术气质;构思与构图;色彩与色调的运用;写景、造景、借景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17世纪的荷兰风景画已脱离文艺复兴时期理想风景画的风格,真实再现自然是荷兰风景画的最大特点.它们的场景没有圣经或神话故事,也没有乡间劳动景象,描绘的是平淡无奇的乡土风光.荷兰的风景画家尽管更忠实地表现自然的本来面目,但也是回到画室中从事创作的,以共享的理念、记忆和情感的一部分,"自然的选择性相似",使自然重现在观者面前.  相似文献   

10.
李峥 《科技咨询导报》2010,(14):154-154
风景图案与风景画的本质区别在于风景画来自画者对自然生活的直接观察与体验,是原始的第一手材料;而风景图案则是画者根据艺术需要,在各种艺术手法的加工下,将写实变为更具平面装饰效果的作品。风景图案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及变化原则,掌握其特点后将会更自如的表现大自然的美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绘画以“澄怀观道”、“含道映物”来体现其美学思想,这就把艺术引向一个从形似到传神,从浓色艳彩到水墨玄色,从技术积累到精神修养的体道过程。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人由“人”及“道”,最终达到“一”的心路历程。文章从形式、风格及修养三方面入手,对这一过程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画艺术走的是一条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文化精神的再研究和体验的深入解读与自觉认知的道路。在当代中国画艺术的创作中,人们试图在传统中寻找着与个体创作相联系的生存意义和传统审美的纽带,并探索和运用新的材料语言形式来自由地表达思想,形成个性风格突出的艺术表现方式。因此,在中国画创作领域探究重彩画的源流和材料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天然矿物质颜料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作用,分析中国画当代艺术的理念,阐释当代重彩画的绘画语言及其材料价值,对当今中国画创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各个历史时期绘画发展的状况看,云南壮族绘画史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其一,原始氏族部落时期“濮越”的绘画,这是云南壮族绘画艺术的萌芽时期,作品具有原始简朴的艺术特征;其二,句町国时期“濮僚”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艺术的成熟时期,作品具有精美娴熟的艺术风格;其三,土官、土司统治时期“濮侬”、“濮衣”和“濮傣”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艺术的发展时期,作品具有敦厚神秘的艺术特质;其四,近、现代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的融合时期,作品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倾向,反映了壮族绘画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界画是传统中国画画种之一,指以亭台楼阁等建筑为题材,用界尺引笔在宣纸上划线的绘画。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界画的表现形式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现代水墨界画新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界画技巧形式相结合的独特创新是现代水墨界画的发展方向;同时,现代水墨界画如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进入当代艺术格局成为我们要关注的焦点。艺术家们必须努力使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个性、形式性、技术性话语转换成为反映当代文化与现实的公共性绘画语言。才能赢得观众,为艺术创新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5.
绘画唐卡是藏族重要的宗教祭拜工具,具有神秘深厚的教理内涵和艺术欣赏价值,其绘画色彩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藏族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图像表现内容。文章研究绘画唐卡的色彩组合规律和精神化符号表现,了解藏传佛教绘画的色彩审美观念和用色习俗,从色彩的运用规律和精神化符号表现两方面分析宗教精神的博大和唐卡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加深对藏族唐卡中色彩创造的认知和民族艺术表现形式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浮世绘是日本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浮世绘里的美人画更是有着重要的作用,流传甚广。它根植于江户文化,受当时市民阶层的普遍赏玩。现代的美人画应该对其中的优良传统文化成分加以吸收,创作出具有当代特征的美人画。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皇家院体画和文人画一统格局,但也出现了游离于上层文化世界之外的风俗画,它表现民俗习尚,充满清新朴实的生活气息,深受百姓喜爱。透过宋代的风俗画,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宋代的城市面貌和人文风俗习尚。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是“心斋”与“坐忘”的心态符号,由对存在的超越,虚静情态的实现,到对视觉的超越,图画精神符号,接受之路也是通过神会与体味以到达美感。画无达诂。中国画不是传统西方人观念的追求三度空间与视觉快感的艺术,重要的是中国画不是在讲故事,它所无限延伸的不是情节,而是境界,它迷人的不是美,而是韵。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全盛期。在唐代绘画中,人物画占主流地位。外来的佛教和佛画深刻地影响着唐代的绘画,无论是题材内容、表现技法,还是人物塑造、色彩运用,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绘画题材除世俗的官僚贵族、宫廷仕女、凡夫俗子外,非尘世的佛、菩萨、天王等也大量出现。佛画的色彩被引进中国画人物画,一改往昔的古朴典雅而为富丽绚烂。唐代人物画空前繁荣,大师辈出,成就辉煌。  相似文献   

20.
因为本能确保了人类反映的相同性,所以说绘画中的“土气”与虚假不是特色,而是对绘画视觉性规则的欠缺;整体观念不仅是艺术家训练视觉能力与绘画技巧的基本观念,同时它也是做人的基本观念。本文就整体观念与油画的视觉性与精神性的关系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