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老舍观察、感触事物非常精细。他认为:“写家们要心细如发,象女人那样精细”。“心细如发”,大抵是艺术家们感触事物的共同特点。但是,老舍的“精细”又大不同于别的作家,他有独特的艺术感觉。本文欲从老舍感觉事物的方式,感觉力的表现形式,以及知觉能力发展演变等方面,探讨他小说中感觉世界的构造形态。一“感觉是将环境刺激的信息传入脑的手段”。②老舍的艺术感觉不单单是“环境刺  相似文献   

2.
在王国维这里,“古雅”作为艺术形式(优美和宏壮)的一种载体,是艺术的形式因素,但不完全等同于艺术的形式。它侧重指艺术家对于艺术符号的处理形式,是艺术的整体形式的微观形式元素,就是艺术家用来传达艺术作品整体形象时进行艺术符号操作而形成的微观形式元素。“古雅”还是艺术品所体现出的一种形而上的美学价值,而“趣味”、“神”、“韵”、“气”、“味”这些东西就是“古雅”的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西方资产阶级的艺术家,有的曾经公开宣称“艺术即是谎言,而谎言也即是真理”!因而艺术家对于广大欣赏者来说,只负有散播谎言的义务,只负有颠倒黑白、危言耸听的义务!也有艺术家曾经认为“艺术即是魔术、幻术”!因而艺术家也即是魔术师,他在广大观众面前,只要拿出耍魔术玩花样的手法,目的在于使观众看了产生目瞪口呆、心惊舌咋的满足!不管是谎言也好,魔术也好,当刚刚碰到艺术家所运用的这样的伎俩时,人们也许会由于认识不清不明究竟而受到一时迷惑;可是,当揭穿了它的底细和秘密,看透了它的本来面目,大家就会一哄而笑地走开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艺术家,向广  相似文献   

4.
著名艺术史学家E .H .贡布里希所著的《艺术发展史》从古埃及一直讲到 2 0世纪中叶。与一般美术史不同 ,他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 ,也不是用一些以“主义”为名的概念去削足适履 ,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他认为 ,艺术家是在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 ,从而形成了“艺术”的发展。一开始 ,他就似乎骇人听闻地说 :“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 ,只有艺术家而已。”当然 ,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 ,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 ,不断改变的故事”时 ,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这一说法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5.
在艺术创作中,审美情感的特征是非常复杂而又难以把握的。许多理论家、艺术家都对此问题伤过脑筋,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见解。最主要的有这样两种观点:自我表现论与人类情感表现论。 自我表现论认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情感的“自我表现”,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自西方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产生之后,这个看法就为许多艺术家所坚持。从英国浪漫派华兹华斯、雪莱到中国的浪漫诗人郭沫若都持这种看法。著名音乐家勋伯格也是主张“自我表现”的,他说:“艺术家所努力追求的只有一个最大的目标,就是表现自己。”即这一派观点的论者认为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只能是自我的情感。在他们看来,艺术就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流露。只有当创作者的情感集聚、浓缩、濒于迸发时,他们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这一观点有它合理的东西,那就是就艺术地把握世界而言,艺术家只有通过自己情感的全部投入、燃烧,才能照亮眼前的现实,才能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6.
戏剧中"假定"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艺术家为了把生活中的场面提炼到动人心魄和趣意盎然的程度,并着力表达他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就必须致力于解决生活的无限性和戏剧的有限性的矛盾。“假定”是意外、巧合、偶然、震惊等手段的概括,是艺术家们解决这个矛盾并乐意运用的方法。纵观颈剧这一艺术形式有发生发展史,不仅是剧情,也包括剧场、演员和观众都是一种特殊的假定”。可认为没有“假定”就没有戏剧,一部成功的戏剧,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一段巧妙的“假定”。  相似文献   

7.
岳源 《科技信息》2009,(16):266-266,268
“综合绘画”是用“综合材料”和“综合技法”来创作的绘画作品。“综合绘画”的材料媒介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它与绘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从古至今,从中到外,被艺术家们广泛而巧妙的应用。正确的选择、应用综合材料媒介,可带来更深层次的艺术观念的变化,从而使艺术表现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8.
朱爱芳 《科技资讯》2007,(21):163-163
舞蹈是综合了文学、绘画、和音乐艺术要素而成长起来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我国老一辈著名舞蹈艺术家吴晓邦曾指出:[1“]舞蹈是综合了文学、绘画、和音乐这三种艺术的要素而成长起来的一种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综合性艺术。正是这种有机的综合,创造了舞蹈艺术的独立性,并且完整的表现了他的特殊性。”古人云:“言之不足故歌之,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古老而独立的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他综合了文学、绘画、和音乐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科技动态     
新媒体艺术:艺术与科学的巧妙结合2005年6月21日,以“飞越之线”为主题、“世纪对话”为命题的第二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揭幕。来自中国、德国、荷兰、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韩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匈牙利、英国等国家的200余名新媒体艺术家、学者聚集一堂,在古老的北京展示各自的艺术作品,共同探讨新媒体艺术教育模式,谋求东西方世界艺术新思想的碰撞激荡和共鸣升华。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文学与艺术就有割不断的联系,许多大文学家也是艺术家,像西晋的嵇康、唐代的王维与白居易、宋代的柳永、苏轼及黄庭坚、清代的曹雪芹,他们或精通音律,或擅长书画。有的艺术家也是文学家,像东晋的王羲之,一篇《兰亭集序》,既是书法史上也是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既要有专业的知识,又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让艺术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艺术情趣,笔者在以下几方面作了研究与尝试。  相似文献   

11.
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今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它受多种姊妹艺术的滋润.主题也在不断升华,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和合为美”的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2.
“如果把生命的每一天,每一次呼吸,都看作是正在雕琢的艺术品,那将是怎样的生命形态?把自己想成一件未完成的艺术,每一天里的每一秒,一件伟大的艺术创作随着一次次的吐纳而逐渐成形。”——西方艺术家克伦姆(Thomas Crum)这段话是从“活在当下”一书中看来的。为什  相似文献   

13.
艾佳  南迪 《世界博览》2023,(13):84-87
<正>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艺术圈”中都隐藏着不少“富家子弟”。他们有着不错的家境、良好的修养,绘画更多的是兴趣而并非营生的手段。他们的理想是创作出好的作品,用艺术滋养人们的心灵,“颠覆”以往的审美传统。在大多数人眼中,艺术家的形象是桀骜不驯、不修边幅的。他们有着颇为“传奇”的人生经历,苦难是他们难以逃脱的罗网,英年早逝是他们“命定”的结局,他们穿着古怪,终日食不果腹,说话疯疯癫癫,行事怪异难测……他们是一群“异类”,一群“为了梦想的疯子”。  相似文献   

14.
1.艺术感觉的内涵是什么?这对于察悟作家的创作心态和研究文学的本质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感觉可分为两种形态:真实感觉和想象感觉。想象感觉是主体凭以往的真实感觉经验推测和设想出来的感觉。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而艺术感觉则是审美化的想象感觉,它来自于一般感觉经验又超越一般感觉经验,是一种包孕着艺术内容和作家个性特点的想象感觉,它主要体现在主体时感觉对象的情感介人和情绪体验上。换一种方式说,艺术感觉是一种“以感觉和体验为基础,以情绪和情感为动力,以想象和幻想为主要方式的、直观的然而富于理性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15.
从《神思》看刘勰对陆机想象论的继承与发展黄岳杰艺术想象是艺术思维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活动”,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①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西晋太康的陆机在他的代表作《文赋》里...  相似文献   

16.
艺术的流亡不久以前,戈培尔博士很夸耀的说他们的元首是怎样尊重艺术,艺术家在德国是怎样的被看重,这句话如果不是出于这位鼎鼎大名的法西斯“弄臣”的嘴里应该是一句绝妙的讽刺的反语因为德国最优秀的作家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在希特勒统治下所遭受的厄运,是举世皆知的事不过戈培尔们的所谓艺术是Brown  相似文献   

17.
声乐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嗓音条件不错,主观上对声乐也有浓烈的兴趣,对“五音”也不乏感知能力,不少人也具备了一定的演唱技能,但歌就是唱不好,究其原因,此类情况大多是由于“不够味”,用歌曲演唱中的行话来说就是“感觉”不好。但由于声乐本身是一种抽象艺术,诉诸“感觉”两字来解释三言两语所概括不了的复杂问题又不免过于笼统和抽象,常常不能一语中的,收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那些“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聪颖者,也不知所云为何物,闹了半天还是捉不到“感觉”。在美育教育虽大力倡导却仍不甚兴盛的我国中、小学中,有的音乐老师本身对此也不甚了了。笔者不揣浅陋,有心对“感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理解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东方术士的“点金术”,只不过是一场诱人的梦幻,但艺术创作中的“点金术”确实是存在的。法国的大艺术家罗丹就曾说过:“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使它变形……只要用魔杖接触一下,‘丑’就变成美了。” (《罗丹艺术论》)真正的艺术家可以把现实中的丑变为艺术中的美,而在拙劣作者的手下,美甚至可以变为丑。那么,这个能化丑为美的“魔杖”是什么呢? 世界上没有孤立的、绝对的美与丑,它们是与人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一只老虎,孤立地看很难说出它的美或丑;当人们在深山中与猛虎猝然相遇时,它是凶的、恶的、丑  相似文献   

19.
胡祖豪 《科技信息》2012,(20):208-208
一部近代艺术史亦可称得上是一部近代科技发展史,长久以来艺术一直不断对于应用各种科学技术的可能性进行探索、突破与分析。科技产品的发达,促成了新艺术形式的发展,艺术家凭借着新兴的媒材与表现手法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形式,也不断的产生观念上的革命,而互动概念的出现,使得艺术家与作品与观众三者间的关系也逐步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审美变形是指人类运用其以想象力为核心的主体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激活和塑造人类精神活动所获得的意识形态材料,使它们摆脱认识属性与伦理属性的功利性束缚,从而使人类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得以表达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是由于审美变形活动生产出来的,审美变形是艺术美实现最根本的基础,也是实现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必要手段。尽管不同艺术家的审美变形手段具有无法描述的多样性,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审美变形机制主要包括这样两方面内容,即艺术主体的“陌生化”原理,艺术对象的“审美外观”创造,它们本质上都是对于日常感觉模式与日常形式结构的审美突破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