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年6月21日,以“飞越之线”为主题、“世纪对话”为命题的第二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揭幕。来自中国、德国、荷兰、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韩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匈牙利、英国等国家的200余名新媒体艺术家、学者聚集一堂,在古老的北京展示各自的艺术作品,共同探讨新媒体艺术教育模式,谋求东西方世界艺术新思想的碰撞激荡和共鸣升华。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进步,数字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艺术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带来了一场视觉的革命。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型艺术门类。是信息社会下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由于与传统艺术在载体、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及创作观念上的迥异,新媒体艺术对于创作者来说,既是一种专业学科的拓展,又是对传统创作理念的颠覆。如何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探索新媒体艺术的表现方式,使之不断创作出经典作品成为艺工作者及信息工程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艺术生产和传播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整个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本文就艺术创作观念、创作形式、创作效率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媒体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旨在引起大众对新媒体与艺术结合的关注和兴趣,推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建设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和融合性的特征,这对应用型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天然具有“新文科”建设的优势,但部分高校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清、培养模式趋同等问题,因此进行特色化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以北京联合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舞台影像设计实验班”近年来面向北京文化展演领域开展的特色人才培养探索为例,分析并阐述了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规划、学生实践创新等方面结合“新文科”理念形成的方法,希望为应用型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展特色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21世纪的艺术视域中,数字影像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主要媒介,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制造的影像成为主要的艺术传播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影像艺术以数字化的图像语言为视觉表象,以新技术手段为诗意载体,借助于Video、摄像机、投影仪、互联网和多媒体视频编辑软件,制造了后现代社会的“仿真”与“拟像”现实。大量的影像与Video艺术实例证明,影像艺术具有视觉诗意:借助视觉画面的审美表现力传达作者对影像文化的诗意追思。  相似文献   

6.
蔡赟  尚竑 《甘肃科技纵横》2013,(10):115-117,120
新媒体艺术产业伴随着数字技术革命的升级,进入了超高速发展期,该新形态艺术已经逐步被世界公认,并将成为未来世界艺术表现形式的主流与主导.新媒体艺术跨越领域较多,是典型的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同时新媒体艺术的传播载体主要是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电子媒体等.这样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产业战略布局难度系数较大,需要整合的相关学科专业领域、政府部门、企业资源较广,尤其在我省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应该充分科学合理的对新媒体艺术产业做出整体规划、战略布局.以政策、经济、教育、科研、科普、标准、人才、模型与园区建设等多方元发展,最终形成新媒体艺术产业链的生态化运转模式.  相似文献   

7.
张贵明 《太原科技》2007,(11):69-70
针对新媒体艺术是在激光媒体、时机媒体、数字媒体技术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艺术方式,介绍了新媒体艺术的成型背景和发展脉络,同时提出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语境。  相似文献   

8.
《上海信息化》2006,(2):92-92
国内数字新媒体行业的领跑者ZCOM北京智通无限科技有限公司在京举办了一场别具创新意味的产品发布会——“Z计划”N0.1之拍客Party,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向广大用户宣布其“ZCOM拍客”频道(http://p.zcom.com)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9.
《上海信息化》2012,(1):84-84
“第八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在北京举办。全国各相关政府高层官员、著名院士、专家学者、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等1000多名代表前来参加。本届论坛以“空间信息云与智慧城市”为主题,探讨了“数字中国”在理论探索与发展战略、技术、工程实践及平台与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与进展。论坛在国家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层面,展示“数字中国”成果的国内高水平交流平台,旨在交流“数字地球”、“感知中国”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进展,推动“数字中国”工程相关技术特别是物联网、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数字中国”工程建设与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技术的更新使得“数字出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变化,编辑出版学的学科边界也因此不断扩大,出版产业的新媒体人才需求激增。本文探索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设计如何与产业发展接轨,以浙江传媒学院编辑出版系的“1+X”培养模式为个案展开分析,提出如何设计动态化、模块化的X实训课程,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依托于高科技所产生的新媒体艺术逐渐成为了一种大众艺术,它与传统艺术不同,新媒体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一种以光学、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门类,与时俱进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将为新媒体艺术带来宽广的前景。同时,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也必将使该艺术门类达到突破。  相似文献   

12.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现在大家谈新媒体比较多,用新媒体也比较多。所谓"新媒体"其实是一个相对于传统旧媒体而言的慨念,指新的数字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脑、无线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体时代"是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诞生以来的这一历史时期。新媒体时代以数字传播、网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上,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有利于吹响志愿服务工作的“集结号”,凝聚志愿服务工作的“正能量”和给力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梦”,但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考验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的网络监管水平、应急处理能力和长效运行机制,应从创新工作理念、修炼媒介素养、健全管理机制几个方面来加强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4.
借助互联网、卫星通信、数字电视等高科技平台,以三网融合,信息产品与数字娱乐为载体的新媒体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融互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态势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国家的宏观需求和珠三角地区的具体调研都表明,新媒体采编与网站管理人才,在未来十年内都有相当大的缺口。高职学院开办新媒体采编与网站管理专业正逢其时。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技术深刻影响着新媒体艺术的实践。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作的虚拟现实艺术,为艺术带来新的可能性,虚拟性成为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显著特征,虚拟现实艺术带来一种真实的“沉浸式”的深度体验和虚拟实践。这种虚拟沉浸审美导致一种非物质性审美基质的形成,对传统艺术审美范式和原则产生强烈冲击,彰显着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6.
自1998年“数字地球”的概念提出后,世界各国都在兴起“数字城市”的建设。为了适应城市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同年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实施“数字北京”工程的总体设想,并纳入了“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之中。跨世纪的“数字北京”据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介绍,“数字北京”的核心内容包括建立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工程两大部分。具体地说,“数字北京”工  相似文献   

17.
以遥感技术等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作为支撑手段,将加速首都绿化林业现代化建设,推进实现“绿色奥运”的目标。本文在CBERSCCD2001—2006年的图像数据上,采用神经网络分类器分析北京城区绿地变化,并与传统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比较,“绿色北京”建设成绩显著,研究区绿地面积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一个数字城市建设的热潮正在我国悄然兴起。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广州等相继提出了数字城市建设规划并开始进行试点建设。“数字海南”、“数字山西”、“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数字陕西”等也在规划中。各地都把建设数字省市作为推进本地区信息化的重大战略措施。但是不能不看到,目前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缺乏总体框架,没有标准可依。各地、各部门分别建设,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许多地  相似文献   

19.
《上海信息化》2012,(3):88-88
“第二届DCI体系论坛——DCI体系与数字音乐”在北京举行。DCI即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DCI体系是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为更好地在数字网络化环境下提供公共服务提出的创新服务体系,它能够有效适应Web2.0时代数字版权保护的特性,实现以数字作品版权登记、费用结算、监测取证为核心的综合、科学、有效地版权公共服务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的媒体形式,它依靠新的科技成果结合数字技术,给人们带来了高品质的独特的视觉、感官的享受。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一个合适的载体,将要表达的信息进行表现型设计后通过载体传达给眼睛。将新媒体和视觉传达设计紧密结合,是现代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必然选择,它将逐渐提高新媒体的艺术导向,实施精品、品牌化战略,带动整个媒体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