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机化合物中卤素与硫的同时微量测定,White用氧瓶分解法、Dirscherl等用氧流燃烧法分解样品,然后以钡盐滴定法测定SO_4~(-2),汞液滴定法测定X~-。ABryⅢeBHq等以空管燃烧法分解样品,滴定如前,但对SO_4~(-2)的滴定中以偶氮氯膦Ⅲ代替钍啉作为指示剂。1980年,Sliepcevic等报道,将样品放在填充有石英碎片的管内,在950~1000。下燃烧,产物用H_2O_2溶液吸收,AgClO_4溶液滴定Cl~-,以二氯萤光黄为指示剂,SO_4~(-2)则在80%异丙醇介质中用BaClO_4溶液滴定,以钍啉为指示剂。Trutnovsky等将样品在银填充的管内通氧燃烧,卤素被银层吸收;在燃烧后通氢(30ml/分)卤化银被氢还原得到卤化氢,(2AgX+H_2=2Ag+2HX),让其吸收在去离子水中,用常规测定X~-的方法测定;然后依次通氮气与氢气,使银层中的硫氧化物作为SO_2气体放出并吸收在H_2O_2溶液中生成H_2SO_4,以下用钡盐法测定。日本内海 喻等用氧瓶分解样品后以分光光度法分别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煤加压富氧燃烧及其污染物生成特性,建立了加压水平管式炉富氧燃烧实验系统.以山西浑源烟煤为实验原料,探究了不同燃烧压力(0.1~0.9 MPa)和不同气氛(空气以及O_2浓度分别为21%,26%,31%,36%,41%的O_2/CO_2气氛)对煤加压富氧燃烧过程的燃烧特性以及污染物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气燃烧相比,O_2/CO_2气氛下煤燃烧时间增加;随着O_2浓度的增加,煤燃烧时间缩短;升高反应压力,煤燃烧速率增大且增幅逐渐减小;随着反应压力的提高NO_x生成量逐渐减少,O_2/CO_2气氛下NO_x生成量小于空气气氛下NO_x生成量,随着O_2浓度增加,NO_x生成量增加;压力升高导致SO_2生成量明显减少,O_2/CO_2气氛下SO_2生成量小于空气气氛下SO_2生成量,SO_2生成量随着O_2浓度增加而增多.  相似文献   

3.
湿化学法同步脱除烟气中气态污染物是燃烧源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探究采用不同氧化吸收策略同时脱除燃烧烟气中SO_2,NO_x和CO_2的可行性,基于化学热力学原理,分析了9种联合氧化吸收策略的性能,具体的氧化吸收策略包括:H_2O_2-NH_3·H_2O,H_2O_2-MDEA,H_2O_2-NaOH,O3-NH_3·H_2O,O3-MDEA,O3-NaOH,NaClO_2-NH_3·H_2O,NaClO_2-MDEA和NaClO_2-NaOH,并提出新的动态加权法对其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上述所有策略均具有SO_2,NO_x和CO_2捕获的可行性。O3-NaOH,NaClO_2-MDEA和NaOH做吸收剂的氧化吸收溶液分别对单一脱硫、脱硝和脱碳效果最好。当综合考虑同步脱除SO_2,NO_x和CO_2时,NaClO_2-MDEA优于其他策略,其结果可为燃烧烟气中的气体污染物的联合脱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用湿法测定样品中的汞,一般均需要消化过程,使有机汞转为无机汞,然后用原子吸收法或萃取比色法测定.消化方法有H_2SO_4—KMnO_4法,HNO_3—H_2SO_4—KClO_3法,HNO_3—H_2SO_4—V_2O_5法……等.这些方法,消化后一般均用盐酸羟胺消除氧化剂,在双硫腙比色法中,由于反应产生的游离氯,能使双硫腙氧化褪色而影响测定(1),不少文章(2)(3)介绍使用Na_2SO_3除去残存微量氯气,但效果不好,CharIes(2)认为过量Na_2SO_3会导致汞的结果偏低,因此只能按计算量加入.有些文章(4)(5)介绍用盐酸羟胺还原后开盖放置半小时,以去除残余氯.经试验我们发现了两对新的还原剂——尿素、硫酸亚铁(用在V_2O_5法),草酸钠、硫酸亚铁(用在H_2SO_4—KMnO_4法),它们无需特别放置能有效地除去上述氧化剂的干扰,消化后、结合使用CHCI_3—CCI_4混合溶剂的双硫腙比色法(6)能方便和准确地测定土壤及污水中痕量汞.  相似文献   

5.
用恒电流电解法证实,氧在氟塑粘活性炭电极上还原为H_2O_2的电流效率,于0.5M H_2SO_4-2.5M(NH_4)_2SO_4中可达72.6%,比高酸度时为高.长时间电解时,累积浓度高于0.76M(2.3%),此时电流效率为58.1%.据试验,电流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不在于H_2O_2在电极上的还原,而在于通过隔膜的扩散损失.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HCl分离除去M_(Fe),Fe_2O_3及部份FeO,残渣以H_2SO_4-HF-H_3PO_4溶解,用硫酸高铁铵氧化低价钛,然后用K_2Cr_2O_7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Fe~(2+),用全铁量减去分离去的铁量对残存亚铁量进行校正。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利用石油精炼过程中固体残留废弃物石油焦,在批次进料小型流化床上进行了基于赤铁矿石的高硫石油焦化学链燃烧实验,研究载氧体的存在对燃烧过程中碳和硫转化的影响,以及不同燃料化学链燃烧中的反应特性.结果发现,赤铁矿石的存在使碳转化率从49.6%增加到80%,化学链燃烧过程中硫主要以SO_2形式释放,SO_2和H_2S总量提高了43%.不同燃料的碳转化率和碳转化速率与其固定碳含量成反比.同时进行14次循环实验发现,虽然CO_2相对浓度有轻微下降,但仍保持在60%以上,未发现载氧体表面出现硫中毒和明显烧结现象.因此,以赤铁矿石为载氧体通过化学链燃烧方式利用高硫石油焦实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硫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它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故在用煤作燃料的厂(如热电厂、钢铁厂等)及含硫矿物冶炼,制酸厂有较多SO_2~-向大气排放,就在城市的生活用煤中也不断有SO_2~-排放,根据记载每年向全世界大气排放SO_2~-来源于煤燃烧为51公屯硫/年,石油提炼为3公屯硫/年,石油燃烧为11公屯硫/年,冶炼为8公屯硫/年,因此,SO_2~-是当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气体。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少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过程中细颗粒物的形成,针对商用V_2O_5-WO_3/TiO_2脱硝催化剂,采用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PM_(10)/PM_(2.5)采样器、X线衍射(XRD)、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的联用技术(HRSEM/EDX)等对SCR脱硝反应器出口烟气中细颗粒粒径分布、形貌、元素及物相组成等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CR脱硝系统出口细颗粒物主要为亚微米级(dp1μm)硫酸铵、硫酸氢铵,同时存在少量硅铝质颗粒;反应温度、NH_3与NO的摩尔比(n(NH_3)/n(NO))、SO_2质量浓度、水蒸气体积分数增加时,细颗粒形成量与SO_2氧化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主要因为SO_2氧化成SO_3后,继而与NH_3和H_2O生成硫酸铵、硫酸氢铵细颗粒;O_2体积分数增加促使硅铝质颗粒的形成,但这些硅铝质颗粒物的生成与SO_2氧化量无关,因此O_2体积分数增加时,细颗粒形成量与SO_2氧化率之间相关性略差。降低SO_2的氧化率有助于降低亚微米级硫酸铵、硫酸氢铵细颗粒;控制O_2体积分数有助于减少硅铝质颗粒。  相似文献   

10.
以TiCL_4、FeCL_3·6H_2O、NH_3·H_2O和H_2SO_4为原料,采用共沉淀硫酸浸渍法制备SO_4~(2-)/TiO_2-Fe_2O_3固体超强酸,用滴定法测定催化剂的酸性;用FTIR、XRD、TG-DSC、SEM和EDS表征催化剂结构;用粒径分析仪表征催化剂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复合氧化物TiO_2-Fe_2O_3中,TiO_2以无定形方式分布在Fe_2O_3表面,以Ti-O-Fe键形成键联,经适宜浓度硫酸浸渍焙烧后,Fe2O3的骨架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SO_4~(2-)负载在TiO_2-Fe_2O_3上.通过试验,得到Ti-Fe摩尔比1∶2,浸渍液硫酸浓度0.5mol/L,在550℃焙烧3h制得的SO_4~(2-)/TiO_2-Fe_2O_3催化剂酸性较强,比表面积较大,催化活性较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高钛渣中低价钛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文中采用FeCl_3—HCl分离除去M_(Fe),Fe_2O_3及部份FeO,残渣以H_2SO_4—HF—H_3PO_4溶解,用硫酸高铁铵氧化低价钛,然后用K_2Cr_2O_7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Fe~(2+),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的优点,适用于日常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H_2O_2分解动力学性质的研究与溶液表面张力及稳态极化曲线的测定,探讨了H_2O_2在NiSO_4-Na_2SO_4-NaCl-H_3BO_4体系中的行为以及H_2O_2抑制氢气生成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有H_2O_2存在时,氢在镍电极表面放电符合均相平行转化机理。  相似文献   

13.
在测定生物样品中微量金属元素时,样品的消化是分析化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在采用酸做为消化试剂的方法中,常用的酸有HNO_3,H_2SO_4,HClO_4,HF以及H_2O_2等,其中有些既可单独使用(像HNO_3,HClO_4,H_2SO_4等),也可使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使用(像H_2SO_4-HNO_3-H_2O_2,HClO_4-H_2O_2,HClO_4-HNO_3等)。对植物样品的分析,最常用的还是HClO_4-HNO_3法。为加快样品消化的速度,还可以向消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大气中SO_2的化学发光分析法。方法以酸性K_2Cr_2O_7溶液为吸收液吸收大气中的SO_2生成Cr~(3)。通过Lumino/-H_2O_2-Cr~(3 )体系的化学发光反应间接测定SO_2的含量。工作曲线在1.0×10~(-4)~1.0×10~(-7)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3×10~(-8)mol/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本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与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比较,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对Cr(Ⅲ)盐与KMnO_4的反应进行了实验探讨,成功地研究出了生成Cr_2O_7~(2-)离子的橙色溶液的最佳反应条件:温度363~373K;反应物浓度0.1~0.2mol·L~(-1);反应物用量比随Cr(Ⅲ)盐的种类不同而异;介质H_2SO_4浓度0.2~0.6mol·L~(-1).实验证明,实验Cr~(3+)离子的还原性,选用KCr(SO_4)_2或Cr_2(SO_4)_3比CrCl_3更恰当.改进的实验方法科学、合理.实验现象显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稀土对硫易切削奥氏体不锈钢切削性能及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稀土的加入,改变了硫化物的组成和形态,并显著降低了一些氧化物夹杂(Al_2O_3,SiO_2等)对切削性能的有害影响。当稀土和硫的加入量适宜时,不仅钢的切削加工性能得到显著改善,而且在H_2SO_4,HNO_3以及3%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也接近甚至优于基础钢。  相似文献   

17.
应用Gaussian 03程序,采用密度泛函(DFT)方法,在B3LYP/6-31G(d,p)水平下研究煤中脂肪族硫醚结构(C_6H_5CH_2SCH_3)吸附O_2分子及氧化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确定分子间氧化反应机制,为预防煤炭自燃奠定理论基础。由计算结果可知,煤中C_6H_5CH_2SCH_3结构物理吸附O_2分子形成复合物Ⅰ,形成过程是一个无势垒的过程,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煤中C_6H_5CH_2SCH_3结构与O2分子的相互作用距离dS-O为2.582A,经CP校正后的相互作用能为-20.60kJ/mol。分析复合物Ⅰ的电子密度变化,可确定其相互作用为范德华力,属于物理吸附。当复合物Ⅰ吸收足够的能量,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反应。煤中C_6H_5CH_2SCH_3结构氧化反应共有5条反应路径,Path 4是反应的主反应路径,其产物P_3(C_6H_5CH_2SOH+CH_2O)是反应的主产物。经分析发现:煤中C_6H_5CH_2SCH_3结构易发生初步氧化,仅需12.36kJ/mol的能量,物理吸附一个O2分子释放的能量足以提供,但若要深度氧化将Path 4进行下去,需要再从外界吸收相当于物理吸附5个O_2分子释放的能量。  相似文献   

18.
田力  董俊 《贵州科学》1991,9(2):130-135
用线性电位扫描(LSV)法,研究了Pb、Pb-Ag、Pb-Ag-Ca及Ti四种阴极材料,在H_2SO_4、H_2C_2O_4及H_2SO_4+H_2C_2O_4混合液中的电化学行为,从中筛选出Pb-Ag和Ti是电还原苹酸为乙醛酸的较好阴极材料,其中又以Ti为最优。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出磁性Fe_3O_4纳米微球,与H_2O_2构建类芬顿(类Fenton)体系,去除印染废水中一种典型的阳离子染料——罗丹明B(RhB).借助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探讨了H_2O_2用量、纳米粒子投加量、温度、pH值和RhB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RhB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H_2O_2用量为140mmol/L,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投加量为1.2g/L,温度为30℃,pH值为3,RhB初始质量浓度为20mg/L时,反应30min即可去除90%,反应60min后已基本完全去除。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在铁离子催化剂存在下的稀硫酸溶液中二氧化硫和氧气之间发生的反应: 2SO_2(液)+O_2(液)+2H_2O■2H_2SO_4及其反应动力学的模型。对于吸收:kga=O.98L~(1.04) 公斤摩尔/米~3·时·大气压对于氧化:kga=2.591×10~(-2)HV 公斤摩尔/米~3·时·大气压此模型可供选择与设计工业设备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