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汉语普通话中的语流音变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关注的重点,而仅仅从理论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文章从声学上对汉语普通话语流音变中体现的辅音同化、变调、轻声等方面进行探讨,对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的语流音变特点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研究,展现了汉语普通话中语流音变的声学特点,并通过量化的手段更直观、更具体、更精确地反映出语流音变的不同类型特征,为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语流音变是英语连贯语流中普遍存在的语音现象,其存在使原来为人们所熟知的词句变得陌生起来,从而给听力理解造成障碍。文章从分析语流音变的现象入手,探讨英语语流音变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及原因,提出排除语流音变的障碍、提高听力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 人们在说话时,语音并不是一个一个孤立地发出,而是连续地发出的,这就形成了语流。在这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住住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自己在语流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叫做语流音变。语流音变是语音变化的一种,是共时的。语音的变化服从于一定的变化规律,但语音的变化规律不是可以应用到任何语言的一般规律。某种语音的变化发生在甲语言里,不一定发生在乙语言里。比方说,汉语中有变调的规律,而在哈萨克语中就没有这些规律;哈萨克语中有元音和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探讨英语语音的模糊性,首先,以音为切入点,发现根据声腔的开放和封闭基本可以把元音和辅音分清楚,但由于声腔的在小没有明确的界限,实际上所获得的是近似的模糊音;接着以音位为切入点,从音位变体,非音质音位等方面来考察,发现语音的社会性促成音位变体间的模糊界限,再以语流音变为切入点,从同化,异化等五种语流音变现象中,发现相邻音彼此间相互影响以及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导致语音模糊性。  相似文献   

5.
引言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英语界学者对于现代英语中的“俚语”(Slang)论述不多,且还存在着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主要有三种:一是认为“俚语”是标准语的对映物,把其中一部分与“行语”(Jargon)等同,另一部分与“会话语”(colloquialiam)等同;二是认为“俚语”是一种使语言新颖奇特而被采用的一种词语;三是完全否定“俚语”的存在,而把类似的词语划入各种词汇或各种修辞的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6.
赵庄白语属白语南部方言大理土语。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由于受到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合音音变。赵庄白语的合音音变有合音变调、合音变韵两种形式。当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位于动词、量词等意义更为实在的词类后面时,发生合音变调;当后一音节比前一音节意义更实在时,常发生合音变韵。  相似文献   

7.
孙静 《科技信息》2011,(12):I0138-I0138
委婉语是人们在语言使用中用来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委婉语现象提供了帮助,使我们在人际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委婉语。我们知道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分别具有经典范畴和家族相似性范畴观的优点,鉴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解析英语委婉语。  相似文献   

8.
间接言语行为和委婉语都属于间接语言的范畴,都研究语言的间接现象,但二者在表达间接性上有所不同。本文按照赛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分析了规约性和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如何表达言语行为施行的间接性;依据委婉语的定义,从语气、语形、语义三方面分析了委婉语如何表现其在表意上的间接性。在表达间接性方面,委婉语和间接言语行为是交叉关系,只有部分委婉语的间接表意方式可以产生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不少学者都是以一种西方哲学的态度来看待中国哲学,对于阴阳家更是如此,如“五德终始说”,有的学者片面的称之为“历史循环论”;但笔者认为阴阳家则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哲学价值。本文主要从阴阳家缘起、“四时之序”说、“五德终始”说,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旨在说明阴阳家哲学价值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二,元音的性质; 三,已往关於中国声调的结论; 四,现在提出的难题。 一引言 在入题以前,我们应该介绍一些关於中国语的声调的常识。 世界各族语都有所谓“重音”(accent);(1)但重音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做“音高的重音”(accent de hauteur),另一种叫做“音强的重音”(accent d’ intensite)。 无论音高或音强,都可以有下列的三种作用: 1)语句中含有特别的情绪,用高低或强弱的音变表现出来; 2)语句中虽则没有特别的情绪,然而有些比较重要与不重要的字眼须用高低或强弱的音变表现出来; 3)有些音高或音强即不表现情绪,又不关涉逻辑,却…  相似文献   

11.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诸多范畴中,“风骨”具有它特殊的意义,它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极高的一个审美标准。尝试把“风”和“骨”分开来论述,试着考察“骨”这个范畴的历史流变:从先秦“骨”、“利而坚”的本义,到两汉时期相术中的“相骨”,再到魏晋时期人物品鉴术语之“骨”,最后到《文心雕龙·风骨》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2.
有些重要而有趣的力学现象,普通物理力学避不提及,如果提到也是“语焉不详”。据说这是因为普通物理应着重讲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论力学并不避开这些力学现象,但往往只是通过繁杂的计算把它们算出来。据说这是因为理论力学应在“较高的”水平上处理问题。可是,普通物理力学和理论力学这样一“分工”,两者都未能讲清这些力学现象的物理实质。这里选取三个例子,试图运用比较初等的论述和比较初等的计算揭示其中物理实质。这似乎并不会削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掌握,反而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3.
自马丁和罗斯的评价理论发展以来,很多学者都把它视为语篇分析一个重要的简洁审视工具。运用该理论来分析旅游简介语篇,藉以找寻评价理论下旅游简介之文体风格特征。研究发现,旅游简介常以鉴赏评价资源为主,级差和介入为辅,基本上不存在情感和判定评价;其次,在该语类中,鉴赏评价资源通常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再者,在鉴赏的子范畴中,该语类只体现了"反应"和"社会价值"范畴,没有体现"构成"范畴,并且由于语类或文化不同,体现的社会价值也不同;最后,该类语篇的鉴赏评价资源主要是以形容词、副词、名词、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来体现。  相似文献   

14.
学者们在论述中国神话“历史化”时,常常提到孔子强作解人,把神话“夔一足”解释为“夔一而足矣”1。有趣的是,大家都满足于指出孔夫子在这个问题上闹上笑话,却未能作出合乎初民神话思维逻辑的科学阐释。2“夔一定”不是哑谜!现在是到了我们破译这一神秘形象原型的时候了!甲骨文的高祖律即帝俊,是殷商人的始祖,现在已成定论3。殷商人是鸟图腾族,崇鸟之风盛行人因此,殷商人的高祖资的舞字在甲骨文中尽管有很多变形,但均离不开鸟的造形。在上古神话中,日、鸟二者往往密不可分。鸟、日均凌空飞行,鸟鸣日出,鸟栖日落,原始人故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姓氏的音变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很多姓氏当中.在今天中国境内,以“虎”作为姓氏的人群大多数是回族,一些地区的少数汉族也姓“虎”.“虎”字本音读"hǔ”(上声),而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威宁、云南昭通一带的回族,其姓氏“虎”的发音则在当地音变为“māo”(阴平).经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对当地的调查,笔者发现,西南地区“虎”姓读音改变的原因有很多说法,至今学术界和民间都很难形成定论.笔者试图将此问题与回族在西南地区特殊的生存图景联系起来,从族际交往的角度对“虎”姓音变的原因提出思考,同时指出,回族“虎”姓音变现象是回族积极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与其他民族和谐共处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个方法现在谁都知道了。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比如让鸡蛋的外壳更坚硬。最近的“股灾”有如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都是人为使然。这次是为什么?是我们感到了来自远方的那双“扇动的翅膀”,尽管“翅膀理论”的合理性并未完全得到证实。在决策层看来,金融风险显然要大于股市风险,前者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后者多与一般投资者利益直接相关。但在我们看来,金融风险的防范,查违规资金  相似文献   

17.
引言 本文试述湖北方言里的十个词语现象及其分布点。这十个现象是词儿“吃”、“个”、“蛮”、“冒”、“煞”和句子“草把牛吃了”、“站到比坐到高”、“送一本书他”、“事情真急人”、“把信发了它”。对这些现象,本文只对照普通话,论其意义与用法上的特殊点和笔者所见确切有据的分布点,不及其他。这些现象是笔者近年来在湖北省语委办公室及其前身文办公室所办历届普通话师资培训班上任教时调查记录的资料的一部分,调查对象是来  相似文献   

18.
柳州普通话是以柳州方言为母语的柳州人在习得普通话过程中存在的中介语。从柳州普通话语音系统——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等方面的描述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其与柳州话以及普通话这“两极”的差异,旨在探索柳州普通话的语音特征。同时,文章对于柳州普通话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向也有一定思考。  相似文献   

19.
引导     
学者马丁曾在一家图书馆当馆长。一次,一个管理员对他说,有些书因为太难读懂,从来没有人看。马丁把那些书都收集在一起,放在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上面放了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告诫——这些书难读,需要高深的学问。”这个架子上的书很快就全部借出去了。引导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历史哲学如何界定?它是哲学还是历史学?抑或二者之交叉或边缘学科?历史哲学研究的中心内容究竟是什么?其价值何在?……这些问题或为学术界所忽视,或见仁见智,难成定论.本文拟对其略述管见.(一)自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最早提出“历史哲学”这一概念以来,不同的思想家、史学家各从自己的角度广泛使用着它,但都没有对其内涵作出统一的规定.早期的黑格尔等人,一般把“历史哲学”看作关于历史观的学问;而20世纪前后的新康德主义派与新黑格尔主义派则视其为历史认识论的代名词.中国学者在本世纪80年代之前尚未产生完整的历史哲学的学科意识,只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解为唯一内涵.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哲学思想的涌入,中国学者拓展了视野,开始了对历史认识论的反思,并理所当然地逐渐将其纳入了历史哲学范畴.然而,更多的人往往满足于把历史哲学笼统地称为“史学理论”,是“史学理论”的同义词,而不对“史学理论”作层次高低、抽象程度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