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冷战期间日本承认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冷战后日本追随美国开始介入南海争端。新世纪,为维护其海上“生命线”安全的需要,保障其经济利益,争夺地区主导权并在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和东海划界问题上牵制中国,日本开始介入南海争端,其战略措施有:舆论炒作“中国威胁论”;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合作并进一步巩固日美同盟,包括拉拢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日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战略关系;从军事战略上谋划介入南海地区。日本介入南海争端意图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增加问题解决的难度,阻遏中国走向海洋的步伐,严重地威胁中国领海主权的完整。在解决南海争端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日本因素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上半年中国周边外交亮点突出,特别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很多新进展。首先表现在今年上半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取得重大进展,在一些涉及中国周边和平稳定的重大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在南海问题上的主张得到了周边多数国家的理解和支持。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也开展了密切的合作。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国领导人通过出访、出席多边会议和论坛、邀请外国领导人访华、主办G20峰会等多种途径和场合,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的5~6月,越南的外交犹如其天气一样炽热。越南领导人不但在国内频繁接待了多国领导人来访,而且还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周边国家和中、美、日、俄等大国之间。5月11~15日,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正式访问中国并出席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5月底6月初,越南总理阮春福先后对美国和日本进行了访问;预计6月底前,陈大光还将访问俄罗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阮春福总理在访问美国和日本期间都谈及南海问  相似文献   

4.
<正>最近几年,钓鱼岛争端和南海争端呈现同时升温、同时激化的态势,应对这两个方向上的挑战,成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问题。以"战略重点"原则为指导统筹处理海上争端问题,意味着我们必须采取"争东海、稳南海"的策略。"争东海"是指,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加强执法维权力度,反制日本的挑衅行为,推进我国在钓鱼岛主权和东海划界问题上的政策主张早日实现。与此同时,"稳南海"则是指,  相似文献   

5.
2009年,中国流行一本书《中国不高兴》,说中国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中国与西方"有条件决裂"了。如今,中国再次不高兴了,缘由在于我们不仅与西方决裂,还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和周边某些国家发生了不愉快。进入新世纪,中国不仅面临西方国家"轮盘赌"式的挑战,还面临周边国家对这些西方国家的竞相效仿。越南、菲律宾、日本在美国支持下轮番呼应,不断在东海、南海岛屿问题  相似文献   

6.
胡芳欣 《世界知识》2014,(19):27-29
<正>8月30日,印度总理莫迪抵达日本,开始为期五天的访问。这是莫迪就任总理之后首次访问南亚以外的国家。9月1日,双方发表联合声明称,日印将建立"特别战略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加深在经济、政治、文化、安保等领域的合作。经济方面,双方提出五年内日本对印度直接投资和日企进入印度数量倍增的目标。日本承诺今后五年间向印度提供500亿日元贷款,并争取达成包括政府开发援助在  相似文献   

7.
陶短房 《世界博览》2014,(23):36-42
在很多国人心里,澳大利亚是个非常迷人且友好的国度,但在漫长的历史上,它又有着太多令人琢磨不透的举动,这样的举动,一直延续到今日。澳大利亚似乎总是在强调“澳中关系很重要”,但又不时弄出一些波澜。今年9月,阿博特总理将日本称作澳大利亚在亚太“最亲密伙伴”,甚至失言对二战中日军的“勇敢”表示“敬意”,澳洲不仅在达尔文港等地扩大接纳美国军事存在的规模,而且并不隐讳此举可能令中国感到“不快”,甚至,阿博特总理还曾出言批评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晓岸 《世界知识》2014,(9):24-26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正面临“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严峻局面。一是菲律宾继续处于“战略亢奋”,试图强化、扩大、升级其对中国岛礁的非法占据,还将南海争端闹上国际法庭。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南海对中国经济、政治、军事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由于南海周边各国的政治文化形态的差异、南海地理位置和贸易通道的重要、资源的丰富及区域外大国的插手,使得南海形势更加严峻.我国应及时采取建立东南亚安全合作机制、共同开发南海资源、运用外交和国际法以及加强国防建设等相应措施来应对复杂的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近一段时间以来,中日两国的外交互动相当频密。9月12日,这种互动达到了高潮: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李克强总理则在北京会见了日本经济界代表团一行。也是在同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已向安倍首相发出访华邀请。日本媒体放风说,安倍有意借今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40周年之际,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如果安倍届时实现访华,将是他于2012年底再次担任首相后首次正式访华。  相似文献   

11.
2022年1月27日,首届"印度—中亚五国领导人峰会"以线上方式举行.会后,印度总理莫迪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达成《德里宣言》(简称《宣言》),提出在卫生、反恐、地区连通性和阿富汗问题上加强合作,这是印度周边外交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伴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显著变化,多年来印度...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3月9日,加拿大新任总理贾斯汀·特鲁多抵达华盛顿,开启了对美国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此次访问是这位"明星"总理的外交首秀,也是加拿大总理19年来首次正式访问美国,被媒体称为"美加关系的破冰之旅"。加拿大这位凭借"变革"主张赢得议会选举的总理很容易让人联想起  相似文献   

13.
<正>日本首相安倍2013年以每月至少出访一次的频率访问25个国家、"华丽"地启动了"地球仪外交"后,在2014年第一个月份进一步扩展其"地球仪外交"射程、全力开展"全方位"首脑外交。当我们转动地球仪"俯瞰"安倍倾力推进的"地球仪外交"时,发现安倍"地球仪外交""忽略"了日本的近邻——中国,且安倍足迹遍布中国周边和中国的重要朋友——非洲,这  相似文献   

14.
<正>9月5?7日,在参加完厦门金砖峰会后,印度总理莫迪转道访问了缅甸。访问期间,双方签署11份谅解备忘录,决意加强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以及警务培训、海上安全、沿海监测等多个较敏感领域的合作。这些进展显示出缅甸在莫迪外交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历史上,印缅关系并非"友谊流长"、一帆风顺。19世纪末发生的三场英缅战争都是印度士兵替英国殖民者冲锋陷阵。随后缅甸被并入英属印度,英国向缅"移民"了数百万印度人。缅甸直到1937年才重新脱离出来,作为大英帝国下  相似文献   

15.
郭渊 《世界知识》2014,(12):62-65
<正>20世纪80年代,南海开始进入多事之秋。美日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屡次侵扰南海诸岛,制造事端,南海地区再次凸显"边缘地带"特性,南海地缘形势向复杂化方向发展。东南亚某些国家在区域外大国的支持下,继续强占南海岛礁,进行主权造势,中国南海主权受到严重挑战。美国、苏联和日本的立场此阶段南海问题的复杂化与区域外大国的作为有着直接关系。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美国不愿意看到南海诸岛主权属于中国,但基  相似文献   

16.
<正>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中国外交更加积极有为的重要标志。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其重要性超过了对美外交。于是,如何确定与建设周边外交中的"支点国家"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支点"的潜在含义有两重:第一,"靠得住"或"使之变得靠得住";第二,有一定力量但通常不是某个次区域综合国力最强国。按照这种标准,中国周边的一些中等国家可以被归入"支点国家",  相似文献   

17.
《世界知识》2014,(16):8-8
8月3日到4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尼泊尔,这是印度总理时隔17年首次访问尼泊尔,也是莫迪5月上任后首访不丹以来,再次访问周边小国。3日,莫迪在尼泊尔表示”此次访问反映出印度和尼泊尔在自然、历史、文化、精神与宗教等领域的相同之处,标志着尼印关系正在迈向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12月25日,印度总理莫迪踏上巴基斯坦土地,成为11年来首位访问巴基斯坦的印度总理。一时间,国内外媒体反响强烈,将此举视为印巴关系转暖的积极信号。印巴关系能否真正"柳暗花明"?莫迪的访问能否开启印巴关系的新篇章呢?莫迪突访现曙光12月25日,在阿富汗喀布尔访问期间,印度总理莫迪突然在社交网站推特上发布留言称,"期待今天下午与纳瓦兹·谢里夫总理在拉合尔会面。"当天恰逢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生日,莫迪在另一条推文中写道,"和谢里夫总理通了话并祝他生日  相似文献   

19.
郭渊 《世界知识》2014,(11):62-64
<正>20世纪70年代,南海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美苏在南海地区展开激烈争夺。伴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对南海问题采取"中立"态度,而苏联此时则支持越南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借以扩大自己在印度支那的势力范围,开始干涉中国捍卫南海主权的行动。在此背景下,菲律宾、南越当局、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强占南海岛礁、瓜分海域、掠夺资源,南海问题凸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维护中国在南海的主权,最大限度地捍卫中国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20.
周鑫宇 《世界知识》2014,(11):75-75
<正>一年一度的"香格里拉对话会"又将在新加坡召开。近年来,在这个亚太地区重要的多边安全论坛上,美国常常主导着议题,而中国则往往是矛盾集中的焦点。这次中国面临的局势似乎尤为严峻:中越、中菲之间的领土争端再度激化;东盟外长会议就南海问题发表了声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利用各种场合损毁中国的形象;朝鲜处在第四次核试验的边缘。所有的问题背后,似乎都有美国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