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野生稻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野生稻种是稻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稻遗传改良的天然基因库。根据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分析,约20种野生稻被划分为3个组。研究详细的sativa组和officinalis组的染色体组型全部定确定。染色体组型为AA和sativa组和栽培稻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officinalis组;而染色体组型为FF的短花药野生稻和几个未知染色体组型的野生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更远,应单独列为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化与气候-植被分类研究和展望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周广胜  王玉辉 《科学通报》1999,44(24):2587-2593
对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气候-植被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讨论,指出气候-植被分类研究3个阶段的特点:(1)以现实自然植被类型与气候相关性为特征的气候-植被分类研究;(2)以对植物生理活动具有明显限制作用的气候因子为指标气候-植被分类研究;(3)综合反映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气候-植被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植被分类研究的方向,并强调了气候-植被分  相似文献   

3.
贵州栽培稻的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贵州省是中国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 类型复杂多样, 蕴含丰富的遗传变异, 因 此, 研究贵州稻种资源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栽培稻起源、演化和分类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32个表型性状和36个微卫星位点对贵州省537份栽培稻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利用分子标记所做基于模型和基于遗传距离的遗传结构表现一致, 将贵州省栽培稻划分为籼稻、粳稻和中间型3大类群. 遗传结构分析显示, 所划分的籼、粳类群中的材料与前人通过表型判别的籼粳存在一定差异, 在粳稻类群中混有的表型性状判定为籼稻的材料数明显多于在籼稻类群中表型性状判定为粳稻的材料数. 在籼、粳亚种内的遗传结构并不像前人所提出的均分为不同气候生态群和土壤水分生态型, 而是籼稻类群内以中偏早、中偏晚类群的气候生态型为主; 粳稻类群内以水、陆稻类群的土壤水分生态型为主. 贵州省栽培稻在形态和微卫星标记水平均检测出丰富的遗传变异, 黔西南自治州的遗传多样性最高, 且资源数量最多、类型复杂, 是贵州省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4.
新型钙钛矿ABO3 型B 位含铋混合导体透氧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与合成了系列新型的钙钛矿型B位铋掺杂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对其结构与透氧性能进行了测定.发现BaBi_(0.2)Co_yFe_(0.8-y)O_(3-δ)(y≤0.4)及BaBi_xCo_(0.2)Fe_(0.8-x)O_(3-δ)(x=0.1~0.5 )都可以形成立方晶相的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透氧测定表明此系列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氧渗透能力.BaBi_(0.2)Co_(0.35)Fe_(0.45)O_(3-δ)导体膜,在膜片一端为空气氛另一端为氦气氛情况下,900℃时透氧量高达0.77 × 10~(-6) mol/(cm~2·s)以上,远远高于相同条件下其他的含铋透氧膜材料.并发现透氧量随着钴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与铋含量无简单的关系.O_(2)-TPD测定表明,材料具有优良的氧吸附脱附可逆性.长时间透氧测定表明,BaBi_(0.2)Co_(0.35)Fe_(0.45)O_(3-δ)BaBi_(0.3)Co_(0.2)Fe_(0.5)O_(3-δ)导体膜在875℃下都具有较稳定的氧渗透行为.  相似文献   

5.
朱锦芳  唐微  季红斌  郑仲承  刘新垣 《科学通报》1999,44(13):1409-1413
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γ亚基(IL-2Rγ)和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Jak3在IL-2发挥生理作用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已知Jak3可以与IL-2Rγ或直接或间接地结合,为了研究Jak3与IL-2Rγ之间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具体区域,构建了这两个分子的各种缺失体,利用酵母双杂合系统研究了各缺失体之间的具体区域,构建了这两个分子的各个缺失体,利用酵母双杂合系统研究了各缺失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结  相似文献   

6.
通过二氯硅酞菁染(SiPcCl2)中的活性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ninopropyltriethoxysilane,NH2(CH2)3Si(OC2H5)3,KH550)中氨基的亲核取代化学反应,把酞菁染料连接到KH550中,反应产物γ-缩水甘油醚基丙基三甲基硅烷(3-glycidoxypropltrimethoxysilane,CH2OCHCH2O(CH2)3Si(OCH3)3,KH56  相似文献   

7.
一种快速高效分离和纯化重组腺病毒伴随病毒载体的方法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利用2型腺病毒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type2,AAV-2)能够抵抗氯仿的特性,采用“氯仿处理-PEG/NaCl沉淀氯仿抽提”3个步骤分离,浓缩和纯化重组腺病毒伴随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整个纯化过程可在4h内完成,最终从5个转瓶生长的4*10^9个载体生产细胞中可得到5*10^3病毒颗粒/mL,SD  相似文献   

8.
四川侏罗纪恐龙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奎  谢卫 《大自然探索》1997,16(1):66-70
文章将四川株罗纪恐龙划为四个相关的恐龙动物群:(1)_早侏罗世禄矸龙动物群(Lufen-gosaurusFauna);(2)早株罗世资中龙动物群(ZizhongosaurusFauna);(3)中侏罗世蜀龙-峨眉龙动物群(Shunosaurus-OmeisaursFauna);(4)马门溪龙动物群(MamenchisaurusFanua)。文章还根据动物群特征以及与国外同时代恐龙的对比,四川盆地株  相似文献   

9.
丁亮  张德清  徐伟  金祥林  朱道本 《科学通报》2001,46(14):1166-1169
如何控制基于有机分子的自旋单元在晶体中的排列方式并导致自旋间铁磁性相互作用,以及增加自旋相互作用的维数和强度,从而使有机化合物呈现宏观铁磁性,并具有高铁磁相转变温度,是有机铁磁体研究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研究了含有4个氮氧自由基的铜碘络合物Cu2I2(p-PYNN)4(p-PYNN:p-Pyridine Nitronyl Nitroxide)和 Cu4I4(m-PYNN)4(m-PYNN:m-Pyridine Nitronyl Nitroxide)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磁性,并讨论了磁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Cu2I2(p-PYNN)4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a=1.3668(3)nm,b=1.4280(3)nm,c=0.7273(1)nm,α=90.18(3)°,β=101.86(3)°,γ=91.09(3)°,Z=1.Cu4I4(m-PYNN)4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a=1.5569(9)nm,b=1.6247(7)nm,c=1.5103(9)nm,α=94.48(5)°,β=116.15(5)°,γ=83.07(5)°,Z=2.通过SQUID磁强计对两个化合物的磁性研究表明,Cu2I2(p-PYNN)4  相似文献   

10.
硅酞菁染料与SiO2介质的结构关联及强光限幅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二氯硅酞菁染料(SiPcC12)中的活性氯与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NH_2(CH_2)_3Si(OC_2H_5)_3,KH550)中氨基的亲核取代化学反应,把硅酞菁染料连接到KH550中.反应产物与γ-缩水甘油醚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glycidoxypropltrimethoxysilane,CH_2OCHCH_2O(CH_2)_3Si(OCH_3)_3,KH560)相复合,随着系统物质的水解和聚合反应的进行,SiPc成功地嫁接于无机网络中,使得本来极难溶的酞菁有机分子以较大浓度以单体形式掺杂到无机介质中,制得较好物化性能与光学性能的复合材料.用红外光谱与紫外光谱表征了SiPcC1_2与KH550的化学反应产物用波长532nm,脉宽8ns的 Nd~(3+). YAG激光对获得的不同 SiPcCl_2掺杂浓度的复合材料的光限幅效应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稻属AA型物种包含栽培稻和与其最近缘的野生稻物种,是稻属植物中一个重要的类群.为了探究稻属AA型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的适应性进化,以AA型稻属物种中已经公布的6个叶绿体基因组为对象,利用PAML和Selecton对叶绿体基因进行适应性进化的分析.研究发现,4个基因(matK,ccsA,psbB和rpoC2)经历了正选择作用,并对基因的正选择位点进行了定位,初步分析了正选择位点的变异特点,探讨了正选择位点与蛋白质结构保守性的关系.本研究为深入了解稻属的叶绿体基因及其适应性进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栽培稻漫谈     
世界上的栽培稻有两种,即亚洲稻(又名普通栽培稻,学名为Oryza sativa L.)和非洲稻(又名光稃栽培稻,学名为Oryza glabrrima Steud)。栽培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79全世界的播种面积为1.453亿公顷,总产量达3.8亿吨,其占谷物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之比例分别为18.9%和25.1%。我国是水稻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约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4,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稻米是我国人民的主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黄土高原2个末次间冰期剖面的石英粒度分析,发现的这一时段由粗粒含量增加所指示的重复粉尘堆积事件有九次:DE1(70-71ka)、DE2(74.5-75ka)、DE3(81.3-83ka)、DE4(90-91)ka)、DE5(101-102ka)、DE6(106-107.7kg)、DE7(110kg)、DE8(113.5-115ka)、DE9(119-121.6ka)并且和东北大西洋V29  相似文献   

14.
从人胎盘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M-CSFR)胞外区的D1-3,D2-3和D3功能区,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夺表达了各相应的重组蛋白,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IA)证明重组D1-3结合M-牟能力是重组D2-3的3倍,前者的Kd为11nmol/L后者的为39nmol/L,而重组的D3则完全没有结合能力,这些数据提示D2-3是与其配基结合的主体位点,D1为其配基  相似文献   

15.
α,β-不饱和酸铜(Ⅱ)与脲三元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合成了丙烯酸钠与脲和α-甲基丙烯酸铜与脲形成的两种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谱,热谱和磁化率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Cu2A4((NH2)2CO)2(A-CH2=CHCOO^-,CH2=C(CH3)COO^-),提出了热分解机理,测定了Cu2(CH2=CHCOO)4((NH202CO)2的晶体结构2。  相似文献   

16.
拟南芥profilin2启动子5′端缺失对维管束特异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昱辉  王志兴  贾士荣 《科学通报》2001,46(10):835-838
用 PCR法扩增并克隆了 profilin2全长启动子(1667 bp),经 5’端不同长度缺失,与 gus(uidA)基因连接,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转化伽蓝菜,证实在转基因植株中全长启动子Pfn1.7呈维管束特异表达.5’端缺失分析显示,可将该启动子分为 3个区段:区段 1,-1667—1380 bp,缺失该区段后 gus基因由维管束特异表达变为组成型表达,推测在该区段中存在维管束特异表达元件;区段 2,-1153~-597 bp,强烈抑制 gus基因的表达;区段 3,-597~-1bp,可认为是profilin2的基本启动子.  相似文献   

17.
河南贾湖稻作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起源这一重要理论问题始终是国际学术界长盛不衰的话题.关于主要栽培作物的起源,国际上对西亚小麦起源、美洲玉米起源的研究,均有权威性结论,但对于稻米的起源问题,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1970年代以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Н.И.Вавилов)提出作物起源一元论,认为作物起源中心必然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在其影响下,国际学术界一直认为南亚是稻米起源的中心,中国稻米则是从印度传来.中国学者丁颖、周拾禄曾在1940年代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中国栽培稻起源于中国,但在当时被学术界冷落.1970年代初,在距今近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丰富的稻作遗存并开展了研究;而美国学者哈兰(J.R.Harlan)又提出作物分散起源论,认为作物起源的中心不一定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这些成果打破了陈腐的一元论,把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中国.  相似文献   

18.
水稻(Oryza sativa)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被驯化,在中国境内已发现大量稻作遗址.目前稻作史研究均是根据形态如小穗轴等来进行驯化进程分析,至今尚无利用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的报道.本研究对来自3个考古遗址(浙江田螺山遗址、江西新干战国粮仓和浙江湖州毗山遗址唐代文化层,年代分别为7000,2400和1200BP)稻作遗存进行了DNA提取,PCR克隆测定了4个基因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每个遗址均发现2个以上的水稻基因型,表明当时的种质尚处于混杂状态.与来自亚洲栽培稻以及野生稻的比较分析,发现至少一个古稻基因型在栽培稻中可能已丢失,同时本研究稻作遗存可能为粳稻类型,或当时可能尚处于籼粳稻混种或籼粳分化不明显状态,但粳稻类型占优势.本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在驯化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基因型分化.在田螺山遗址稻作遗存中还发现与无患子目、蒺藜目和十字花目植物高度同源的序列,这与遗址发现大量楝树遗存以及南方常见田间杂草芥类等植物遗存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望天鹅双峰式火山岩K-Ar年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祺诚  刘若新  李大明  李齐 《科学通报》1998,43(20):2222-2225
根据火山岩的野外产状,岩石学和K-Ar年龄测定结果,推测望天鹅火山经历了造盾和造锥两个发展阶段,火山活动从早到晚可分为3期;长白期(?-2.87Ma),望天我期(2.69-2.41Ma)和红头山期(2.12Ma)。火山岩岩性变化从粗面玄武岩→玄武质粗安岩,粗面岩→碱性流纹岩,具有与天池火山相似但又有别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之特点。  相似文献   

20.
MnAc_3·2H_2O在pH=4.0的HAc-NaAc的缓冲水溶液中和2,2'-联吡啶(bipy)反应,制得了双核锰(Ⅲ)配合物[(bipy)_2Mn_2(μ-O)(μ-Ac)_ 2(H_2O)_2](ClO_4)_2该配位化合物的 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 C2/C,晶胞参数: a= 3.408 2(7) um, b= 0.864 4(2) um, c= 2.174 9(4) um,β=105.12°,Z=8.其紫外可见光谱在400和600 nm之间有两个非常强的峰,这和一些从生物体中提取的含锰过氧化氢酶及含锰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的电子光谱相似.循环伏安实验说明,此配合物在乙腈溶液中经历了一个半可逆的一电子氧化和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