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根据贵州地区的地貌特征及岩土构造条件,对该地区的滑坡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和总结.主要分析了贵州山区滑坡的主要类型、滑坡自然条件、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等,分析贵州山区滑坡的形成机理;根据该类地区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岩土体力学结构特征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滑坡防护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孔德梅  李冰 《甘肃科技》2011,27(6):116-118,133
以中尼公路卡如滑坡为例,详细地分析了该滑坡的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地形及滑坡体的物质组成特征是滑坡的地质基础,大量降雨是滑坡的促进因素,公路修建对滑坡前部的开挖是滑坡的直接诱发因素。针对卡如滑坡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3.
Sarma法在灌云棺材山滑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开采不当,灌云棺材山多次发生滑坡,需进行滑坡治理。本文从滑坡的地质条件入手,应Sarma法及改进的EMU法对灌云棺材山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及评价,为滑坡治理提供了依据,并对治理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滑坡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和严重的后果。该文结合某公路滑坡处治的成功实践,详细阐述了滑坡的滑坡基本特征及变形原因分析,滑坡稳定性分析和滑坡治理方案设计与比选,为公路滑坡的处治积累了可以借鉴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南宁至北海高速公路k48+200右侧滑坡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定性分析了人类工程活动、岩性及岩层结构、地质构造、降雨等因素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指出降雨是该滑坡的诱发因素。运用极限平衡原理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并针对滑坡的特点及其诱发因素,提出锚索加固和排水相结合的滑坡治理方案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南宁至北海高速公路k48+200右侧滑坡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定性分析了人类工程活动、岩性及岩层结构、地质构造、降雨等因素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指出降雨是该滑坡的诱发因素.运用极限平衡原理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并针对滑坡的特点及其诱发因素,提出锚索加固和排水相结合的滑坡治理方案及措施.  相似文献   

7.
降雨是滑坡失稳破坏的主要诱发因素,回头沟滑坡位于广元市朝天镇双河村,是典型的降雨诱发的顺层岩质滑坡.在研究了回头沟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7.23”降雨过程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论述了滑坡-堰塞湖灾害链效应,分析了滑坡的失稳破坏模式,并对滑坡的稳定性做了工程地质分析,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回头沟滑坡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讨论了山体滑坡的形成机理,然后对于山体滑坡中作用因素的变化对滑动的影响及特点进行了分析,从而归纳出了山体滑坡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这对于防治山体滑坡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攀枝花及及坪采场发育有1#、2#2个滑坡,滑坡总量约27.5万m3,根据现场调查,滑坡体上变形明显,滑坡处于蠕滑状态.描述了滑坡的发育史和发育特征,还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及降雨等4个方面分析了引起滑坡变形失稳的成因机制,对相似的滑坡勘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闽北山区滑坡的滑坡区地质条件,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机制,确定滑坡的规模及性质,并对滑坡进行定性、定量计算,同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说明了影响因素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并提出了滑坡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隧道正交穿过滑坡体时,会同时诱发滑坡体移动和隧道变形增大的不利局面。为了研究两者的相互作用影响,增加对滑坡体和隧道的变形认识,给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对特克斯现场滑坡体及隧道进行了监测分析,并从隧道开挖位置与滑动带的垂直距离的角度出发,结合特克斯隧道现场滑坡体与隧道的地质情况,设计了八种不同工况下的数值模拟计算,模拟隧道开挖造成滑坡体移动后,滑坡体滑动对其正交下穿隧道的变形影响,分析研究了滑坡体下穿隧道顶部距滑动带的垂直距离对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得出了以下结论:(1)滑坡体与其正交下穿隧道相互作用的临界影响深度在3 D(D为隧道开挖宽度)左右,此时两者相互作用很小,隧道开挖对上方滑坡体没有扰动影响。(2)当隧道在滑坡体下方开挖时,开挖位置处于滑坡体中部时对滑坡体造成的位移变化最大,而滑坡体对隧道变形影响也最大,坡脚其次,坡顶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2.
木崖公园滑坡滑体主要为粉质黏土,滑床和滑带分别由强风化泥岩与含角砾粉质黏土构成,系典型蜀南红层残坡积类滑坡。研究表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是滑坡形成的物质基础。雨水入渗导致岩体物理力学性能弱化。斜坡经历蠕变—拉裂—剪断变形阶段之后,最终形成滑坡。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快速发展,大量的道路需要穿越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在这些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滑坡,有时不得不面对隧道穿越滑坡的情况,形成隧道-滑坡体系。隧道-滑坡体系的受力和变形特征极为复杂,成为了中西部地区隧道工程中的最主要难点之一。重庆巫奉高速公路的杨家湾隧道就是典型的案例,以重庆杨家湾隧道滑坡为原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研究了杨家湾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并通过FLAC3D有限元计算软件验证了模型试验得出的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隧道在滑坡体中的受力类似于简支梁结构,隧道中间位置的变形最大;然后随着向两侧的延伸,变形逐渐减小。(2)隧道与滑带之间的间距是影响隧道受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同等条件下,隧道距离滑带越近,其受到的压力越大。  相似文献   

14.
以大型堆积层滑坡侵蚀-帕隆藏布滑坡侵蚀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帕隆藏布滑坡侵蚀的地质条件、变形破坏特征后建立了地质模型,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反演计算等方法,选取了有限元计算的滑床、滑坡侵蚀体、滑带土的参数,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帕隆藏布滑坡侵蚀滑坡面上产生了主应力、剪应力的集中、分异现象,说明帕隆藏布滑坡侵蚀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有暴雨、地震和洪水等触发因素,还会导致其再次滑动。  相似文献   

15.
水作为影响滑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滑坡研究的重点。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藕塘滑坡出现变形迹象,局部区域变形较为严重。为研究在蓄水条件下,藕塘滑坡稳定性状况,通过数值模拟方法,采用geo-slope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计算得出不同库水位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系数。结果显示,藕塘滑坡整体稳定性状况较好,随着水位的升高,其稳定性系数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容易出现破坏的区域位于滑坡前缘。  相似文献   

16.
泻流坡滑坡位于武都区白龙江右岸滑坡聚集区,属典型滑坡-碎屑流灾害,2020年8—10月高位滑源区发生持续变形破坏,严重威胁坡脚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综合运用位移监测、无人机航拍等手段,详细阐述了滑坡发育特征及变形破坏过程,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滑源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碎石土+千枚岩"的二元结构、逆冲断裂的影响是滑坡形成的控制因素,多次地震为滑坡变形提供了结构基础,降雨入渗造成滑带软化、滑体自重增大等导致滑坡变形破坏。变形区主要为滑源区左侧中下部和右侧次级滑坡,经历两次加速变形过程,位移监测曲线呈阶跃型,属蠕滑-拉裂型推移式滑坡。滑坡处于蠕滑状态,亟须开展综合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17.
RK24滑坡由浅层滑动逐渐转化为深层滑动,是一个转化型二次失稳边坡典型案例.在RK24滑坡详细调查基础上,研究转化型二次失稳边坡的变形特征与失稳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结果表明:①合理划分滑体横纵剖面,有限的监测数据能准确反映滑体内部变形情况,变形量差值拐点为滑面,稳定区域局部异常点裂隙发育;②丰富松散物源、优势节理构造提供基础条件,降雨或地震诱发边坡失稳,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震动效应促使工程滑坡浅层向深层转化;③工程治理需综合考虑二次滑面深度、失稳原因和既有工程的破坏情况等,由于强降雨导致的二次失稳,需加强排水引流,由于震动效应导致的二次失稳,需二次支挡加固。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古滑坡的变形与其稳定性的关系.通过公式推导证明了在对古滑坡滑带进行力学参数折减过程中考虑刚度退化的必要性,提出考虑古滑坡滑带强度折减和刚度退化耦合作用的新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耦合方式.依据大量的工程经验绘制古滑坡失稳变形曲线,提出古滑坡自稳能力预警位移值和极限位移值的概念和确定方法.最后结合工程算例,对全局强度折减、滑带强度折减、考虑滑带强度折减和刚度退化耦合作用的三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表明,采用考虑滑带强度折减和刚度退化耦合作用的方法分析古滑坡变形场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以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西口引道段公路大湾沟滑坡整治工程的勘察、设计为例,阐明工程地质分析在整治工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包括各种整治措施与工程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岩土参数取值对整治工程设计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针对仅距茂县新磨村倾倒10km的梯子槽高位特大型倾倒,采用地质测绘、钻探、物探、井探、监测、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多手段,探明了倾倒基本特征、分析了倾倒的成因机制,研究了灾害链效应。结果表明:①梯子槽倾倒规模达1388.2×104m3,倾倒结构复杂,其中倾倒上部为粉质粘土夹碎块石、下部为碎裂岩块,滑带为粉质粘土夹角砾,平均厚度4.5m,最大可达10m,擦痕清晰可见;②倾倒变形剧烈,坡体上裂缝随处可见,后缘贯通裂缝长约750m,下错高度5~10m;③倾倒经历了五个变形阶段,主要是反倾层状岩体倾倒折断,折断带风化成“土”,在后期降雨及地震作用下发生失稳破坏;④倾倒一旦失稳将堵塞岷江造成灾害链,据溃坝洪水灾害链演进预测分析:洪水将会淹没金龙潭水电站、两河口、飞虹乡以及沟口镇,淹没及影响G213国道20.2 km,总危害资产4.5亿,但对茂县县城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