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数学文化史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所处的实用技艺的文化层次及其价值取向,以及它与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数学的文化层次、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而论述指出了以西方数学及其数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模式来评价中国古代数学或者评价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都将会把人们引入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王宪昌 《大自然探索》1995,14(4):95-100
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结论、有些受到中国学者的赞同有些受到抵制,但是中国学者往往忽略了李约瑟评价中国古代数学的价值标准。本文指出唯理性的欧几里得的数学价值观在衡量中国古代数学时往往会带来一种文化上的偏见,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评价需要有一种数学哲学理论支持的没有西方文化偏见的数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数学文化史的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在文化系统中的价值取向.同时本文从中国古代数学在十三世纪下半叶价值观念发生变动的角度,对宋元数学的兴衰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的数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了数千年的岁月,有着自身独立的学术系统和图学理论系统。自远古以来,中国古代的图学家们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方法,指导工程图样的绘制,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此为题论述了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理论中的数学基础,第一,比例在工程制图中的应用;第二,投影方法的应用及其总结;第三,对基本视图的认识与运用。  相似文献   

5.
从数学是一种文化体系出发,探讨了其对数学发展以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的影响,进而论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傅海伦  孙晓琳 《自然杂志》2002,24(4):239-242
本文从数学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代数思想的文化特征 ,着重剖析位置化代数的确立和四元筹式布列的有向化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在此基础上 ,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和构造模式进行评价 .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对中国数学知之甚少。1852年,英国来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第一次向西方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文献以及大衍术、开方术、天元术等中国数学成就,指出它们的世界意义,反驳当时西方学者对中国数学所普遍持有的错误观点,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伟烈亚力成了西方中国数学史领域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儒家文化与筹算的关系,论述了筹算的技巧致用性价值取向,同时分析了筹算手工操作运演技法与古希腊数学的差异,并且指出筹算具有提高操作运演技法和改变并创造手工操作运演工具的两种发展趋势。对一些有关筹算的研究成果,本文也从筹算发展规律的意义上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晚清,中华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年代,李善兰以其无畏无惧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艰苦卓绝地将近代科学引进了中国。"李善兰恒等式"流传于海内外,受到国际数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赏……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在诸多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中,数学可谓是其中拥有许多耀眼光环的学科。中国古代算术的许多研究成果就早已孕育了西方数学后来才涉及的思想方法,近代中国也有不少世界领先的数学研究成果。2011年4月30日-5月4日,第四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纪念李善兰  相似文献   

10.
汪晓勤 《大自然探索》1999,18(4):113-117
19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对中国数学知之甚少。1852年,英国来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第一次向西方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文献以及大衍术,开方术,天元术等中国数学成就,指出它们的世界意义,反驳当时西方学者对中国数学所普遍持有的错误观点,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伟烈亚力成了西方中国数学史领域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1.
白欣  尹晓东  袁敏 《自然杂志》2009,31(3):168-172
明清时期中国力学知识,是与西方力学知识交汇融合的重要时期,数学符号的传播、使用成为明清的力学知识自身发展的一个缩影。数学符号在明清力学知识中的普及,蕴含着西方科学文化向中国普及与传播的过程;随着科学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明清时期的力学知识采用了西方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并很快被推广到明清时期的力学著作中。  相似文献   

12.
从数学的视角来考察李约瑟难题,论述了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中国或其他任何地方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引言世界古代数学史记载古代中国人研究自然数并创造了2个典范的数型图:第一个是河图,第二个是洛书[1,2]。自然,后者是以前者为先导而发展的。这两个图阵的创造显示出古代中国人在几千年前非凡的数字抽象化能力。这两个图阵标志出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数学思维发展出的两大类型。虽然过去从无人用现代数论观点来解释这两个图,它们仍然是纯粹数学中最早的两个数字模型图。两千多年来,世界数学家将洛书发展为幻方[3,4],并且一直维持这种解释到今天。作者认为: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重整与发扬工作中,通过现代数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数学文化的学术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延明 《自然杂志》2001,23(1):51-58
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里约热内卢郑重宣布"2000年是世界数学年",并明确指出"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是理解世界及其发展的一把主要钥匙".为什么里约热内卢宣言给予数学如此厚爱,因为数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最重要的思维学科之一,对提高全人类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来思考,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数学文化的学科观、数学文化的哲学观、数学文化的社会观、数学文化的美学观和数学文化的创新观.  相似文献   

15.
《科学通报》1975,20(3):105-105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的进步思想家和科学家在总结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在同儒家的反动思想体系的斗争中,提出了许多关于物质、物质的结构、运动及其性质的光辉论述。这些论述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沉重地打击了种种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为主  相似文献   

16.
汪晓勤 《自然杂志》2000,22(5):300-304
我国古代圆周率研究的历史,特别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429~500年)的圆周率曾是我国数学史家们十分感兴趣的话题.经清末岑建功,现代茅以升[1]、钱宝琮[2]、严敦杰[3,4]、许莼舫[5]、孙炽甫[6]等的研究和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方面的成就已为国人所熟悉.但是,以祖冲之密率为代表的中国圆周率是如何为西方人所了解、接受的?对这一中西数学交流史上的问题迄今尚未有专文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文献的考察,对中国圆周率在西方的历史境遇作一次较全面的研究.我们将看到,它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数学西传历史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掌握具体的数学结论和公式,且应当注意对理论的整体分析,并注重数学观念所承载的数学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论贾宪的数学机械化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宪把中国古代数学的机械化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贾宪三角打针造程序和立成释锁法,表现出他注重数学方法的内在联系和程序化思想的探求,贾宪的增乘开方法,是中算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可推广到任意次方的开方程序,是开方技术的重大改进,贾宪是宋元数学的主要推动之一。其机械化思想对宋元数学发展主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方一些科学家在2005年曾提出,由于生理方面的差异,女性在数学方面的能力天生弱于男性。但最近在86个国家进行的大范围研究表明,性别与数学能力没有关系,但社会及文化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数学水平。例如,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他们生活在男女平等程度较高的国家,则其数学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20.
气论对现代物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飞 《大自然探索》1994,13(2):89-93
本文对中国古代气论中的准物理学思想与方法作了简要的归纳,认为可以用气论和原子论思想,来大致概括东西方两种不同科学观念和科学传统的主线,而以太论观念及其对近现代物理学的影响,正是气论自然观在西方近代科学中的投影。解决现代物理学前沿疑难的关键很可能在于跳出陈陈相因的原子论观念框架,从中国古代气论自然观中吸取有益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启迪与联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