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电力线信道中的频率弥散特性,研究了采用不同的子载波基对系统抗干扰性能的影响,提出以小波包函数替代正交频分复用(OFDM)中的正弦基作为子载波基进行传输的技术,利用其正交性来对抗电力线信道中的多径干扰与频率选择性衰落特性.通过仿真,分析了采用不同小波包基的小波包调制与OFDM的抗干扰性能,结果表明:在信噪比达到一定值时,正交小波包调制技术的抗干扰性能优于半正交小波包调制及OFDM技术.  相似文献   

2.
OFDM(正交频分复用)是一种多载波宽带数字调制技术,它能有效地克服传输中的多径干扰和消除码间串扰,适合于高速率的地面信道视频传输.就OFDM技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对OFDM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基于FFT算法实现Matlab软件模拟及模拟结果分析.仿真中采用16QAM和QPSK2种调制进行系统仿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QPSK调制解调OFDM系统的性能优于采用16QAM调制解调的OFDM系统.  相似文献   

3.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新型调制技术,特别适合在多径传播的无线移动信道中高速传输数据。文章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讨论了OFDM系统的实现方法,简要介绍了其相关的一些关键技术,简要分析了OFDM系统的性能特点,最后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将自适应调制技术和空间分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出了一种与简单空时编码发射机分集相结合的恒定比特率自适应正交频分复用 (OFDM)方案。该算法根据两径发射机的平均信噪比在各子载波上自适应地选择不同的调制模式 ,并保持恒定比特率。仿真结果表明 :在多径瑞利衰落信道下 ,该方案可以显著地改善 OFDM的性能。在无信道编码和误比特率为 10 - 5条件下 ,对于平均带宽效率为1bit/ (s.Hz)的双天线发射分集接收的自适应 OFDM系统与传统 OFDM系统相比可以获得约 35 d B的自适应分集增益。  相似文献   

5.
系统容量是分析通信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提出了正交频分复用/偏移正交幅度调制(OFDM/OQAM)系统在瑞利多径衰落信道中的信道容量均值和方差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瑞利信道模型的概率密度函数并推导出任意两个相关瑞利信道间联合概率密度函数,进而得到OFDM/OQAM系统在瑞利信道下的容量均值和方差的数学表达式,式中以系统的子载波数、信道的信噪比和多径数目为参数。通过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子载波数、信噪比和多径数对系统容量均值和方差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容量均值与信噪比成正比,与系统子载波数成反比;系统的容量方差由系统的信噪比和信道的多径数共同影响决定。  相似文献   

6.
将高阶差分幅度相移键控调制(MDAPSK)技术与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水声信道的高阶调制传输体制,以实现水下无线通信高速率数据的有效可靠传输.在分析MDAPSK调制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其在OFDM水声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仿真和水池试验比对分析了MDAPSK与幅度相移键控调制(APSK)、正交振幅调制(QAM)、差分相移键控调制(DPSK)等不同调制方式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未使用纠错编码情况下,采用16DAPSK调制的OFDM水声通信系统有最低的误比特率,无须插入导频进行信道估计,因此具有最高的有效传输速率.验证了MDAPSK调制方式在高阶调制通信系统中综合性能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7.
OFDM系统技术研究及其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存在着严重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快衰落和慢衰落,以及各种噪声的干扰和多径传播下的码间串扰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详细研究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介绍了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系统的实现方法,并结合数字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以及OFDM系统的典型模型,设计并仿真了一个基带OFDM系统,给出了仿真结果,并进行了系统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8.
煤矿井下环境恶劣,多径效应带来噪声增加和误码率上升,使通信质量下降。针对这一情况,将正交频分复用(OFDM)自适应调制技术引入井下无线通信系统,选择瑞利衰落信道模型,采用SVD算法和低通滤波、三次样条插值算法进行信道估计和插值,并对OFDM自适应调制算法进行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调制算法的误码率性能明显优于固定调制;SBLA自适应调制算法比Greedy、Fishcher和Chow算法更易实现;低通滤波插值算法比三次样条插值法更能准确估计信道特性。该研究为煤矿井下信息的实时、高速、准确传输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OFDM(正交频分复用)即多载波宽带数字调制技术,它能够有效地解决传输中产生的多径干扰以及消除码间串扰,可以提供54 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具备频谱利用率高、信道均衡技术简单、信号调制解调易实现、纠错能力强等优点。OFDM技术的应用使得WLAN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利用MATLAB为开发平台,设计了OFDM仿真系统,实现OFDM系统各个基本环节的仿真算法,通过仿真结果对比分析可知,OFDM技术要比一般的单载波调制技术具有更强的抗多径干扰的能力,在无线局域网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证在快速双选衰落信道下的有效数据传输,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时频双差分空时编码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该技术通过分别在OFDM系统的子载波之间和OFDM符号之间引入差分空时编码,实现了在系统时域和频域上的差分调制.文中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准最优译码算法,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技术在快速双选衰落信道下能够保持良好的误码率性能.  相似文献   

11.
正交频分复用是一种具有很强抗多径干扰、码间干扰和窄带干扰以及很高频谱利用率的高效数据传输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OFDM信号的自动识别和调制参数的估计是非协作通信和认知无线电中的关键问题。以基于高阶累计量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信号检测算法为研究对象,针对衰落信道将影响信号高阶统计特性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衰落信道环境中的基于高阶矩的OFDM信号检测算法,用以区别多载波信号(OFDM)与单载波信号(MFSK,MQAM);并通过数学推导和仿真数据验证了所提算法的可行性和衰落信号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数字音频广播(DAB)、数字视频广播(DVB-T)、数字中短波广播(DRM、IBOC)和无线局域网等系统中,在未来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OFDM也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本文在介绍OFDM系统的传输原理以及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OFDM的载波同步算法,通过MATLAB对其中的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了各自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4G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本文首先介绍OFDM的基本原理,重点研究在AWGN信道情况下,高斯噪声和载波频率偏移对OFDM解调性能的影响。使用matlab语言实现了OFDM调制与解调过程的仿真,并给出了不同信噪比和频偏情况下的误码性能曲线。仿真结果表明,所建仿真模型能很好地验证理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前水声通信的OFDM调制是一种高效率的多载波调制技术,但严格要求子载波正交,对频偏敏感.水声通信中主要采用多普勒补偿或增加子载波滤波器的方法解决多普勒频移的问题,实现复杂.本文从新的角度,即增大子载波间间隔角度研究减小子载波间干扰(ICI),提出一种联合频分复用(C-FDM)方法,将多个OFDM子载波模块联合形成一个C-FDM子载波模块,并将频率相同的子载波放在相邻位置.在C-FDM和OFDM符号长度相同情况下,C-FDM的子载波间隔更大,不需要增加复杂补偿算法,就能有效提高抗多普勒频移能力.仿真结果表明C-FDM技术在水声信道中有更优良的误码率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减小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无线LAN(Local Area Net)系统信号的峰平比,利用信号限幅滤波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无线LAN系统的峰平比降低调制器实现方案,给出了其实现算法及限幅因子的调节策略;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对该系统的峰平比、功率谱和误码率性能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限幅滤波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无线LAN系统OFDM信号的高峰平比特性.  相似文献   

16.
MIMO—OFDM技术将OFDM与空时编码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客量和传输速率,并能有效的抵抗多径衰落、抑制干扰和噪声。本文详细讨论了在MIMO—OFDM系统中基于二维散布导频信道估计算法,并重点阐述了导频形式的选择准则,最后结合计算机仿真分别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OFDM系统中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作为一种高效的传输技术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将被广泛地应用于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介绍了OFDM系统中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并通过计算机仿真给出了各种算法的误码率特性和均方误差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线性最小均方误差(LMMSE)的性能比最小平方(LS)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传输特性,结合通信系统的System view软件仿真,构建了多载波OFDM系统模型并给出仿真结果.该仿真方案解决了通信模型参数修正、分析及过程演示等困难,是一种快捷方便的建模仿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