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3-二氧乙烯月桂醇醚-2-羟丙基-1-磺酸钠和非离子的多氧乙烯月桂醇醚复合的表面活性,结果表明,复合的表面活性优于单一的确磺酸盐。  相似文献   

2.
冀东司家营赤铁石英岩矿石的正浮选小型试验和半工业试验,已获得良好结果。为进一步探索提高指标的途径,本研究课题进行了烷基磺酸钠对假象赤铁矿的作用机理以及与矿物可浮性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冀东司家营北区浅部的赤铁矿,是以假象、半假象为主。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假象赤铁矿的零电点(PZC)经测定为PH5.8,石英的零电点为PH2.2。烷基磺酸钠对假象赤铁矿的吸附存在着三个高峰:一个峰在PH3左右,主要是物理吸附并伴随着药剂离子的疏水性缔合。另一个峰在赤铁矿的零电点附近,是一个化学吸附峰。第三个峰在PH12左右,这是由于赤铁矿表面阳离子水解,在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铁Fe(OH)_3悬浮物,显著增大了吸附面积所造成的假象吸附。这三个吸附峰的存在,对假象赤铁矿是有普遍的意义。在没有阳离子的活化作用时,烷基磺酸钠对石英的扑收作用甚微。在浮选赤铁石英岩矿石时,要注意铁离子所起的特殊作用:一方面,烷基磺酸钠的阴离子吸附于赤铁矿表面时,铁离子的存在是一个重要条件;一方面,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铁离子又有活化石英的作用。据此,以磺酸盐为扑收剂浮选假象赤铁矿时,存在着两个可供选择的浮选区:一个在假象赤铁矿的零电点附近,一个在PH3左右。  相似文献   

3.
木素磺酸盐在煤--水界面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木素磺酸盐作为添加剂对水煤浆成浆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其在煤一水界面的吸附等温线研究了木素磺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金属阳离子溶液及煤水悬浮液pH值、温度和搅拌时间对木素磺酸盐在煤一水界面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木素磺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越高,吸附量越大;一价金属离子木素磺酸盐在煤表面的吸附更为容易,吸附量也较大;pH值、温度、搅拌时间均会影响木素磺酸盐在煤表面的吸附,是制浆中应该着重控制的参数.实验中还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木素磺酸盐的吸附为对象研究了其吸附类型,发现其吸附第一平台遵循Langmuir吸附模型,并初步探索了其吸附强度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驱油剂在油砂上吸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测定了298K和318K进口磺酸盐型驱油型ORS-41和B-100在油砂上的吸附等温线,并研究了NaOH和NaCl对吸附量的影响,实验结果用非均匀表面两阶段吸模型导出的吸附等渐方程式关联,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5.
粉煤灰吸附去除活性艳兰X—BR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粉煤灰对活性艳兰X-BR的去除效果.发现粉煤灰对染料的去除率与加灰量、接触时间、溶液浓度和酸度有关.在条件为:浓度200~600mg/L,pH2~10,加灰量60g/L,振荡吸附3h时,去除率可达95%以上.粉煤灰对活性艳兰X-BR的脱色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6.
木素磺酸盐树脂对六价铬的吸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造纸工业的副产物木素磺酸盐与甲醛通过反相悬浮聚合制备的木素磺酸盐树脂为吸附剂,以重铬酸钾为吸附对象,详细研究了木素磺酸盐树脂对六价铬的吸附特性.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浓度、酸度、温度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下木素磺酸盐树脂对六价铬的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方程基本相符,升高温度或增加溶液的酸度均可以显著地提高树脂对六价铬的平衡吸附量,树脂对六价铬的去除应是化学吸附与离子交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对铜电沉积过程的表面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酸性镀铜溶液中表面活性剂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的表面作用机理表现为:吸附态的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与Cu+形成表面络合物阻化铜离子的电沉积.铜的电结晶过程符合二维圆盘状瞬时成核模式  相似文献   

8.
二元复合驱体系中钠型蒙脱土的表面电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势分析仪分析了石油磺酸盐及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对钠型蒙脱土ζ电势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测定了钠型蒙脱土于石油磺酸盐、HPAM溶液中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HPAM均能使钠型蒙脱土的ζ电势变得更负,而且使钠型蒙脱土的XRD峰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HPAM和石油磺酸盐不仅可以吸附到蒙脱土的表面,而且可以吸附到蒙脱土的层间结构中。  相似文献   

9.
通过静态吸附试验与现场离子交换柱动态试验,筛选出适用于地热水直接利用的无污染除氟材料-磷酸钙盐,并分别了该除氟剂在固定床、流化床系统中的吸氟容量,通水倍数以及粒径级配、滤层厚度、滤速等设计与运动参数,为生产运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电场作用下超滤膜的浓差极化比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电场作用下的超滤膜浓差极化现象,根据传递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并结合膜的吸附-扩散分离理论,推导出了电超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比理论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影响因素如溶质的电泳速度和吸附-扩散作用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