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关“记梦”的诗归纳为写报国之壮志、兴亡之感伤、相思之苦情、悼亡之悲思、揽胜之旷怀、游仙之幻想、思乡之愁绪、念友之挚意、忆昔之深慨、生命之咏叹十个层面,认为这是古代诗人思想的反射,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折光,也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中的“白日梦”观点的最佳诠解。  相似文献   

2.
李贺的咏马诗蕴含着诗人浓郁的“宝马”情结,诗中的“宝马”意象异彩纷呈,凝聚着诗人强烈的身世之感,流露出浓重的孤独情调,是诗人一生心志、理想、乃至生存状况的典型写照,也是诗人寂寞哀怨、困顿躁动灵魂的映射。  相似文献   

3.
卢亚男 《科技信息》2008,(36):285-285
诗人用诗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在诗中思考人生,寻找生命的意义。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西方诗人与中国诗人对孤独有着不同的感受。以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二章》中的第二十五和第二十六节与苏轼的《卜算子》为例,通过对两者的写作背景及文本本身进行对比,来分析这两首诗所体现的孤独主题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4.
余光中先生的诗浸染着浓浓的“乡愁”,这种“乡愁”是诉说不尽的忧国怀乡的赤子情怀和解不开的中国情结。本通过对余光中最具代表性的“乡愁诗”的解读,来探寻诗人的“乡愁”之源,“乡愁”之境以及“乡愁”之情,一展诗人浓郁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孟郊是一位颇具争议的诗人,严羽是一位颇具争议的诗评家,严羽对孟郊的评论也一直争议着。从严羽的诗评标准看,孟郊的诗歌“憔悴枯槁”、“直虫吟草间耳”,孟郊的“苦吟”创作方式与严羽推崇的“妙悟”说、“兴趣”说也是相异的。  相似文献   

7.
在陆游168首咏梅诗中,采用了"一"与"多"的对举(对立)这种艺术手段,"一"与"多"的形态通常是以梅花与它物、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方式出现;部分咏梅诗中梅花数量的多少与情感表达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即梅花繁多时陆游情感表现出乐观、豪放之情,梅花数量较少时陆游情感流露出孤独、寂寞之感。通过陆游咏梅诗中"一"与"多"的研究,对充分领悟诗人坚强面对生活、乐观对待挫折的精神,对深入理解和把握陆游的整体诗风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后期新月诗派在秉承前期新月诗派“理性”思想的同时,无论在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中都逐步渗入了许多现代主义的因素。在趋向现代主义大潮的过程中,后期新月诗人冷却诗情深刻冷静地思考人生,在诗的题材、诗感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趋近。在后期新月派诗歌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后期新月诗人对“主智诗”的寻求,“城市诗”的开拓,都是对中国新诗史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风云激荡、天崩地解,有志之士历乎其交,中有所藏,不能默然,“以诗为史”“以诗续史”等成为诗人的自觉追求,素称“诗史”的杜诗成为诗人学习的对象。此际释杜者甚众,钱谦益史以证诗、诗以证史,可谓“凿开鸿蒙,手洗日月”,少陵诗史精神愈出。在传统“诗史”观的基础上,吴梅村提出了“史外传心之史”的新命题,这是对诗的抒情功能的回归,也启示着释杜者对杜陵“心史”的研读。  相似文献   

10.
一 杜甫于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入湘,携妻室儿女乘一条木船在洞庭湖和湘江上漂泊了三年,于大历五年(七七0年)冬病死在今岳阳市平江县小田村。在此期间,诗人写诗一百多首,后人称之为“湖南诗”或“湖湘诗”。 诗人三年湖湘生活,可以用老、病,穷、愁四个字概括,诗人大历四年在潭州写的《清明二首》可以佐证。其中一首写道: 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左耳聋。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狄更生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她一生创作了近两千多首诗,其中五百多首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死亡与永生。“死亡与永生”成了狄更生几乎一生遥望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诗人陈恭尹对“雨”意象情有独钟。他在诗中刻意营构多姿多彩的“雨”意象,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陈恭尹笔下的“雨”,既有冷暖之分,又有粗细疏密、新旧、动静之别。诗人赋予“雨”以人格化,在情景的交融中使读者获得美感。  相似文献   

13.
钟嵘《诗品》序文谈到“诗之至”的标准,是“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魏晋以来的文论,普遍重视文学“滋味”的论述,钟嵘诗评故有此说。钟嵘诗评的这一标准,实际上指出了怎样品评“诗味”的问题。一部《诗品》,评述某诗人五言诗的风格渊源,且不论是否正确,都有其评论的依据。其依据无非是从内容与文采两方面加以考  相似文献   

14.
中古妇女在家庭中的生存状况及其生活风度也有某种自信与潇洒,其恋爱婚姻生活是情深且又通脱;南朝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是对“情文”关系的讨论。上述二者构成中古“悼亡”诗的背景。潘岳“悼亡”强调妻子亡去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江淹“悼亡”组诗有着各种角度的叙写与抒情;中古还有为他人而作的“悼亡”诗。中古“悼亡”诗的写作模式有三:诗作的哀痛之情在沉浸铺陈与抑制劝慰之间展开,与自然界的事物循环往复相比人生只有一次,诗人自我的孤独与悲伤。中古“悼亡”赋、文有叙事意味,夫妇双方都写到。思念诗作的叙写则从对方着笔。  相似文献   

15.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晚明艳体诗人王次回有《疑云》、《疑雨》集。清初诗评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评云:“王次回喜作小艳诗,最多而工,《疑雨集》二卷,见者沁入肝脾,里俗为之一变,几于小元、自云。”朱竹垞《静志居诗话》云:“风怀之作,段柯古《红楼集》不可得见矣,存者玉溪生最擅场,韩冬郎次之。由于缄情不露,用事艳逸,造语新柔,所以擅绝也。后之为此体者,言之惟恐不尽,诗焉得工?故必琴瑟钟鼓之乐少,而寤寐反侧之情多,然后可以追韩轶李。金沙王次回结撰深得唐人遗意,诵之感心(女雩)目,荡气回肠。”以上评价可谓甚高。所谓“小元白”,“深得唐人遗意”,即步武元白李韩而得之。稍后之袁子才甚至许其为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是晚唐最重要的一位诗人。他在前辈作家已取得辉煌成就的情况下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千余年来在批评家和读者群中赢得了广泛声誉。也许是由于他在唐诗盛况难继的局面下有意识地在诗歌表现手法上做了多方探索的缘故,于是义山诗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便吸引了众多专注的目光。十一世纪初的西昆体诗人专门效仿李商隐作诗,看重的是其诗的语精典博(“西昆”有“玉山秘册”的  相似文献   

18.
西川诗以精彩纷呈的诗歌意象世界著称,其中又以"光"的意象谱系尤其引人注目。以"光"意象为焦点来透视西川诗歌的精神意蕴及叙事策略,西川诗中的"光"意象服从于他对命运主题的表达,命运主题统领着诗人对神与世界的探索。诗人用光的有无、明暗表达世界的样貌,又用世界的样貌虔诚地诉说着对神与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女神”的意义女神是诗人的第一本新诗集,也是“五四”以后影响最大的一本新诗集。这本诗突出地、鲜明地表现着“五四”时代的狂飚般的精神力量。在这本诗里燃烧着对旧社会的一切的大胆的否定和憎恨的怒火,而且充分地显示出反抗和破坏这座古老、黑暗的牢狱的雄伟的力量和钢铁一般的信念。诗人以海涛怒嘯般的吼声  相似文献   

20.
论张问陶“空灵”诗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问陶论诗主张抒真情,写真意,发心声,反摹仿依傍,崇尚空灵。空灵,是张问陶诗歌的一个主要特色,他认为“诗到空灵艺始成”,即诗歌创作只有达到“空灵”才使其成为真正的艺术。而诗歌创作要实现“空灵”,则要求诗人必须摒弃“名心”,采用多样性艺术手法,运用“清新、淡雅、朴素、自然的诗语,在灵感中自然凝结为意境“空灵”的性灵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