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开栏语:过去的两年,本刊在曾以大篇幅连载著名发明家张开逊教授的文章《回望人类发明之路》。我们看到,古代的中国曾经有过非常璀璨的文明。但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诺贝尔科学奖是全球的科技界最高奖项。从1901年设立至今已经有113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已经有8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还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的科学家问鼎。既然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  相似文献   

2.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读到这样一则报道,我国一位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时,心中不免产生许多遗憾和反思,中国科学家真的与诺贝尔奖无缘?当然这不会永远如此。相信有这样的一天,让全体炎黄子孙扬眉吐气,这就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走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我们企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在当今世界科学的诸多领域,中国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为各国科学家所公认。但总的来说,我们与世界上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某些方面差距还比较大,这是事实。但是,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思想常常又是超前的,这对于取得诺贝尔奖又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这…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科学奖,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代表着表彰科学中最高成就的非常神圣的科学大奖,人们经常会用一个机构、一个国家有多少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目来表征其研究的水准。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位在大陆作出成就的中国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因而,追求获得诺贝尔奖,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科学界所追求的目标。事实上,诺贝尔科学奖也确实因为其影响,因为其表彰的众多杰出的科学成果,而与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史相联系。关于诺贝尔科学奖的各种研究和普及读物可谓汗牛充栋,不过,一本刚刚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进翻译出版的图书《…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聪明不聪明 ?聪明。中国人能干不能干 ?能干。但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没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 ?要回答这个问题 ,用几句话是讲不清楚的。我只想从一个方面谈一点想法 ,以引起讨论。大家都还记得去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一个叫田中耕一 (见图 )的 ,其人在日本只能算无名小卒。他一不是博士 ,二不是教授 ,三不是外籍院士 (日本无科学院院士 )。发表的论文也是寥若晨星 ,少得可怜。他仅仅是一家小企业的小职员、小人物。田中耕一自己做梦也不会想到能获得诺贝尔奖。如果 ,田中耕一生活在中国 ,他能被选为院士吗 ?我不能断定绝无可能 ,但…  相似文献   

5.
李伟 《世界科学》2004,(1):29-30
中国青年学者王磊因其在实验中成功地用人工方法扩充了生物体的遗传密码,获得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3年度“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这一成果被学术界誉为“将来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突破。同时被《科学》评出的5位区域奖荣得者中,中国学者陈清因其在感觉刺激和信号传导方面的新见解而获奖。 王磊是2003年度“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的惟一获得者,是继时松海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时松海因其在大脑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于2001年获此大奖)。本刊在介绍王磊及5位区域奖获得者的同时,将王磊发表在《科学》上的“扩展遗传密码”一文摘译给读者,便于对其研究领域及应用前景所了解。  相似文献   

6.
前沿     
<正>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首位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科学家。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家走上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 ,荣获诺贝尔科学奖 ,是每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心愿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自 1 90 1年首次颁奖以来 ,诺贝尔奖已经过整整一个世纪 ,虽然有六位华裔科学家摘取了这一桂冠 ,但至今尚无祖国大陆的科学家在祖国大陆作出的成果获此殊荣。不仅如此 ,我国已连续三次评不出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内尚评不出顶尖的原创性成果 ,又怎么到世界最高的科学舞台上去争锋呢 ?这既令人焦虑 ,也发人深思。原创能力不强 ,原创水平不高 ,这一评估几乎已成为我国科学界的共识。瑞士洛桑的国际竞争力报告 ,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参评…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水清 《世界科学》1999,(11):41-42
纵观对世纪近代科学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的历史,就会认识到这个发展非常快速。以此遣度赶超,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出可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我想应该是20年之内的事一一W振宁本月份刚刚公布的今年度诺贝尔奖再度引发了国人对于中国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科学最高奖——诺贝尔奖的热烈讨论,其实我国学界前辈对此早有见解。首先,是创新说。卢鹤级院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开天辟地,创出新领域,自然得之;模仿练习,细游旧山河,只能失之。”张钟华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模仿,压制创造,要求人们读‘圣贤书’,不鼓励独…  相似文献   

9.
<正>"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一东晋的古法,从2000年前,为屠呦呦送来了一根火柴,擦亮它,也照亮研制抗疟特效药的思路。但做研究绝不止是"电光火石的瞬间",真理总是千百次的试错熬成的。因首次提取出青蒿素,屠呦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之后4年内,屠呦呦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一度被认为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然而,她最终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消息传来,举国振奋。这是我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  相似文献   

10.
原春琳 《科学之友》2004,(10):34-36
时下,在一些学术网站的论坛上,一场关于中国有无必要进行“大科学”项目的论争“烽火”经久不息。这场“烽火”是由11名华人生物科学家点燃的。他们在致中国政府高层的一封信中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的改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几乎所有这些重大发现都不是在事先预测和计划的科研项目中取得的。与此相反,这些发现是通过科学家在小实验室中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所获得的。相比之下,一些大型的生物医学计划科研项目不但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反而阻碍了良性竞争,扼杀了科学家的创造性,也严重妨碍了人才培养。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的呼吁受到一些海内外科学家的热烈响应。但一些科学家也对此作出回应:我们做“大科学”项目是希望举全国之力,在一些科学领域让中国尽早进入国际竞争行列。唇枪舌战中,海内外科学家企盼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拳拳之心可见,这场争论,也许没有最终答案,但可以预见,它必将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姚诗煌 《科学》2007,59(5):1-2
创新之风的吹拂,嫣红了中国科学百花园。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丰硕成果,《科学》周刊、《自然》周刊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不断有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发表,在物理、生物、信息、数学、考古等许多领域,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令人瞩目。春风熏人、意气风发,于是媒体上不时有“我们何时能获诺贝尔奖”的讨论。然而,许多人对此热闹景象却头脑清醒。  相似文献   

12.
许涵 《自然杂志》2010,32(5):304-306
中国嫦娥二号卫星在2010年中国国庆日那天顺利的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大幕。2010 年诺贝尔奖也陆续地揭晓,奖励6位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为科学探索打开了一扇大门。科学家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浇灌着科学探索的花园,培育出一朵朵美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3.
关毅 《自然杂志》2015,37(6):461-469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 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 医学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药学 家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 们对疟疾等寄生虫病机理和治疗的 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 分享了这份诺奖的一半,“以表彰 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这是 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 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 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最高奖, 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世界最高奖。 世界上每年有约2亿人感染疟疾,在 全球疟疾的综合治疗中,青蒿素至少 降低了20%的死亡率及30%的儿童死 亡率,仅就非洲而言,每年就能拯 救10万人的生命。对于屠呦呦因青蒿 素而获奖,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胶体 与界面研究所所长、抗疟疾药物研 究专家彼得•泽贝格尔表示,这绝对 是“实至名归”。青蒿素的发现, 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特别是儿童 的生命,这项长期且艰难的基础性 研究显示出植物提取物在医药领域 的巨大潜力,将诺贝尔奖颁给这项 “对许多人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伟 大研究”再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14.
茫茫北极路     
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最后一年,中国人把自己的目光终于转向天之尽头的北极冰雪世界,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事情。此刻,当我在挥汗如雨的盛夏握笔写这篇短文时,我国的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载着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的科学家们,穿过了连结亚洲和北美大陆之间的白令海峡,向着浮冰飘泊的北极圈挺进。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曾经有人问我:“李老师,诺贝尔奖中好像没有天文学方面的单项奖,那么天文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如何来奖励呢?”我回答说:“诺贝尔奖中当然包括天文学部分,只不过没有设立天文学单项奖,而是归在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由此看来,应该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天文学与诺贝尔奖的关系,而天文学又是大家(尤其是青少年)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科学领域,所以下面我就介  相似文献   

16.
刘征 《科学之友》2004,(11):42-44
选错了奖励项目的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发现光电效应19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公告中说,由于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所以决定把本年度的物理学奖授予他。许多科学家认为,光电效应的科学意义无法和相对论相提并论。因此,科学家们认为,不是爱因斯坦不够格,而是诺贝尔奖委员会选错了奖励项目。  相似文献   

17.
叶英 《科学通报》1957,2(22):703-703
我国留美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由于在“宇称守恒定律”方面的重要发现,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金。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周培源、钱三强代表中国物理学会给他们拍去了贺电。  相似文献   

18.
武夫 《科学之友》2003,(11):19-19
从事天文研究的美国科学家们日前宣称,他们使用哈勃望远镜在一个被称做M4的球状星团内发现了1颗宇宙中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行星。它的年龄有130亿年,是宇宙中所有已知行星年龄的两倍还多!当它诞生之时,太阳和地球等星体都还没有影子。这颗宇宙最古老行星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巨大的震撼,由于行星是繁衍生命的必需桥梁,因此,美国科学家预言,早在130亿年前宇宙中也许已有智能生命存在,并且这些外星生命还曾亲身体会过恐怖的“末日来临”。诞生在130亿年前这颗类似木星的遥远气体行星距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经验:也谈“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兆华 《大自然探索》1999,18(2):107-111
本文着重阐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及其它们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论述了经验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同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的“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近代科学在古代社会一直领先西方的中国技术为什么近代会突然落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0.
余文 《自然杂志》2007,29(5):292-296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科学家的“花园”里也是一派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天文学家们捕获了两条星系“尾巴”,还侦测到了神秘的太阳能量波。日本“月亮女神”的发射让我们更期待中国“嫦娥工程”的开花结果。生物学家们也在为人类的健康辛勤灌溉,癌症治疗机理的研究也可谓“长势喜人”,阶段性的成果带给人们最终破解奥秘的信心。奇思妙想解决“温室效应”,持之以恒了解海洋对气候的影响,科学的创想与实干在这里融汇,科学奇葩也必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两条引人注目的星系“尾巴”2007年9月29日,天文学家观测到了一条脱离母星系的巨大气体尾巴,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