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分析了福建省8个主要港湾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数量分布,主要优化种分布以及底栖生物与沉积物类型的关系等。共获得461种,以软体动物种类最多,甲壳类和多毛类分别居第2和第3位,其区系特征以热带亚热带暖水性种类以及广温性种类占绝对优势。全省平均生物量56.2克/米^2,平均栖息密度179个/米^2,主要优势种有24种,在不同沉积物类型中,以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的种类最多,平均生物量以粘土质粉砂较  相似文献   

2.
黄厝海区位于厦门岛东部,在厦门、小金门和大、小担岛之间,它是珍稀海洋生物文昌鱼的天然栖息场所。为了解黄厝海区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我们对该海区的潮间带及文昌鱼栖息地的生物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种类的组成与分布本次调查在黄厝海区共采集到潮间带生物50种。其中软体动物13种,多毛类12种,甲壳动物10种,棘皮动物5种,腔肠动物4种,脊索动物3种,其它3种。多毛类、软体动物  相似文献   

3.
2008年6-10月对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隶属于4门、7纲、33科、41属。其中,软体动物19种,占37.26%;甲壳动物28种,占54.90%;多毛类3种,占5.88%;其他无脊椎动物只有海葵1种,占1.96%。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大小比较:九子沙滩(47.99g/m2)滑泥公园(32.23g/m2)海岙码头(7.78g/m2)兰山码头(5.34g/m2),而物种多样性(H')大小依次为滑泥公园(2.98)、九子沙滩(2.78)、海岙码头(1.55)、兰山码头(1.34)。研究认为秀山岛潮间带湿地越来越多用于旅游开发和临港工业建设可能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主要原因,且临港工业建设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比用于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影响大,特别是物种数减少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历年的海滨动物采集中,整理出洞头岛潮间带贝类108种。不同底质条件下,以岩礁相的种类、生物量、栖息密度最高;砾石块石相次之;泥滩中生物较贫乏,沙滩中最少。本文还就贝类在潮间带的生活类型、在不同潮区的分布及数量分布作了描述,对几种经济贝类的利用、资源保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 Ⅱ.数量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浙江省岛屿与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804.48g/m^2,生物密度为698.89d/m^2。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动物次之;生物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次为甲壳支物。生物数量的分布与种类多样性分布的规律基本上一致。生物数量海区的分布是浙南海区>浙北>浙中;不同类型底质的生物量分布是岩礁>砂泥滩>沙滩;不同生境的生物分布是开敞海岸>屏蔽海岸>河口。不同潮区的生物量分布是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生物密度是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季节分布是春季>秋季。  相似文献   

6.
温州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温州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于2012年秋季在温州潮间带设6条断面进行调查,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多样性及ABC曲线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春、秋季历史调查资料综合分析资源现状。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6目、31科、45种,以甲壳类与软体动物为主。(2)生物量与丰度普遍较低,滩涂区各断面以甲壳类占优势,岩礁区以软体动物占优势,且岩礁区生物量与丰度均远高于滩涂区。(3)长足长方蟹在滩涂区各断面均为优势种,疣荔枝螺在岩礁区各断面均为优势种。(4)T3(苍南)、T5(洞头)断面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群落结构受较轻干扰,稳定性较好;而T2(平阳)、T6(洞头)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受较严重干扰,稳定性较差。建议合理利用底栖动物资源,修复沿岸海洋生态,科学管理沿岸海域资源。  相似文献   

7.
2013年11月对北麂列岛附近进行水质、沉积物和海域生态环境现状(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一类海洋功能标准,水质中无机氮和磷酸盐严重超标,锌部分站位超标。浮游植物45种,以硅藻类为主,占88.4%。大型浮游动物26种,以桡足类为主,占34.6%。大型底栖生物11种,以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主,各占45.5%。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  相似文献   

8.
浙江沿岸人工鱼礁拟投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生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3年7~9月在浙江沿岸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拟投海域开展的本底调查所获的大型底栖生物等资料,对各人工鱼礁拟投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调查共鉴定176种大型底栖生物,主要为沿岸广温广布种,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90%以上,构成了浙江沿岸人工鱼礁拟投海域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各拟投海域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布不均匀,最高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57.23 g/m2和872.5个/m2,最低仅0.23 g/m2和35个/m2.大部分拟投海域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较高,表明其群落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5—2020年乳山近岸海域春、夏季调查资料,对比分析6年间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生物量、丰度、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乳山近岸海域春、夏季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5种,其中多毛类50种,软体动物20种,甲壳动物36种,脊索动物5种和其他类群4种.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92.2%,三者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72.11 g·m-2,平均丰度376个·m-2,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31.47 g·m-2),丰度以多毛类占第一位(224个·m-2).从生物多样性年际变化来看,2016—2018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乳山近岸海域存在轻度污染,其他年份为清洁海域.在6个调查年份中,共出现了20种优势种,优势种年际变化较大,多次出现的优势种只有7种,对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乳山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向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比均衡转变.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岛屿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804.48 g/m2,生物密度为698.89 d/m2.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动物次之;生物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次为甲壳动物.生物数量的分布与种类多样性分布的规律基本上一致.生物数量海区的分布是浙南海区>浙北>浙中 ;不同类型底质的生物量分布是岩礁>砂泥滩>沙滩;不同生境的生物分布是开敞海岸>屏蔽海岸>河口.不同潮区的生物量分布是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生物密度是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季节分布是春季>秋季.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广西近海海域赤潮现象越发频繁,对近海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探索赤潮发生的机制,研究其形成机理,是有效监控赤潮和准确预测赤潮的关键。本文利用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 (FVCOM)模式构建广西近海水动力模型,使用步长为30 m的细网格计算广西沿海及涠洲岛附近环流,同时利用物质输运模型计算广西近海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输运扩散情况。涠洲岛周围海域平均潮差约为2.4 m,最大潮差为4.8 m;平均涨潮时为13.1 h,平均落潮时为8.8 h;涨潮时最大流速为1.02 m/s,涨落潮交替时涠洲岛附近流场相当复杂,岛屿周边常常形成众多小型涡旋。污染物试验结果表明,近海河口排放COD对涠洲岛等离陆地较远的海域影响不大,而来自外海开边界的COD浓度对其作用更为明显;高浓度COD经常在涠洲岛南湾中滞留,COD等值线在涠洲岛处向南弯曲,导致涠洲岛西侧COD浓度比东侧高,而南湾和涠洲岛西北侧正是赤潮频发的地方。上述结果从动力方面表明,涠洲岛附近海域多发性的赤潮和水体富营养化与外海海水输送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2.
浙江沿海中国对虾标志放流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5年,在象山港及六横南部渔区继续进行中国对虾大规模标志放流。阐述了不同体长,在不同时间、地点的标放的标志对虾在浙江新的海域环境条件下移动、分布规律及生长、成活、产卵等情况,进一步验证了与放流虾群行动分布趋于一致,为我省中国对虾生产性放流增殖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多毛纲(Polychaeta)动物系统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毛纲动物以海洋底栖分布为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形形色色适应不同环境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策略.对其系统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机制及其在生物系统进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多毛纲动物为并系发生,但它们在环节动物系统发生树中的基部类群以及大部分并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仍有待确定.今后应该增加各类群有代表性的物种的取样数量,开展形态学特征、生活史策略以及分子遗传标记的综合研究,以期完善多毛纲动物的系统学.  相似文献   

14.
从广西宾阳县将一个蕉芋地方品种引种到琼北地区干旱瘠薄的改良海砂地种植初获成功。本文描述了供试蕉芋品种的植物形态学特征、生育期、株高增长动态以及该品种的产量性状。试验结果表明,蕉芋的耐干旱、耐瘠薄能力强,产量潜力大。既使在保水保肥能力差和土壤肥力低的海砂地种植,以及不施基肥,仅施一次追肥,全生育期不进行人工灌溉的情况下,每666.7m2土地仍可产鲜芋2194.9kg,出干率为29.8%,出粉率为15.0%,折合成标准粮产量为654.08kg/666.7m2。研究结果显示,蕉芋适合在海南岛干旱缺水和土地瘠薄的地区推广种植,并可考虑作为一种淀粉植物进行产业开发。  相似文献   

15.
广东硇洲岛潮间带蟹类的组成及生态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对硇洲岛潮间带蟹类进行调查,共获蟹类63种,分隶于11科、34属,其中硬相20种,软相43种。硇洲岛蟹类属于南海蟹类区系的成分,几乎完全是热带及亚热带性质。该文对其组成和生态分布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潮汐作用为主要动力塑造形成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亦称潮滩或潮坪.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海岸类型,在国内外分布广泛.因此,对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微地貌类型的划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对上海市崇明县东部潮滩的详细观测和分析,根据潮汐水位、滩面高程、滩面组成物质、植被群落、土壤类型等差异,可将粉砂淤泥质海岸带的微地貌类型划分为潮上带的海岸(后滨)、潮间带的高、中、低潮滩或高、低潮滩(前滨)以及潮下带的水下岸坡上部(临滨或近滨)和水下岸坡下部(滨外或外滨).  相似文献   

17.
九龙江口桐花树红树林恢复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九龙江口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林为研究对象,在白礁选取10 a生和5 a生人工桐花树林及天然成熟桐花树林,以光滩为对照,比较不同林龄桐花树林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在浮宫选8 a生桐花树林和光滩与白礁红树林对照,比较潮位、盐度等因素的影响,为红树林植被恢复的生态系统改造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的丰度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红树林的发育状况呈负相关,且随盐度降低而呈现减少的趋势.整体而言红树林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光滩都要高.光滩甲壳类动物生物量不低于红树林,有些值比红树林更高,但是多毛类生物量远低于红树林.光滩和红树林主要优势种不同,且不同发育程度的红树林底栖动物种类和结构也不同.潮位对红树林底栖动物数量和结构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养殖容量评估模型的建立,采用模拟现场流水系统和生物沉积方法测定了不同规格虾夷扇贝在不同季节的滤水率(CR)、摄食率和吸收效率,并探讨了温度与滤水率的关系.通过断面生物量调查,获得该海域虾夷扇贝的壳高频率分布情况.结果显示,5月份虾夷扇贝的滤水率最大.其它3个月份虾夷扇贝的滤水率差异不显著,10月份的吸收效率最低.温度(T)与滤水率(CR)呈抛物线的关系,在本实验的条件下,虾夷扇贝摄食的最适温度为10 ℃.滤水率与壳高呈典型的幂函数关系.根据滤水率与壳高的关系、獐子岛海域养殖虾夷扇贝的壳高频率分布情况以及总生物量,推算出不同月份的群体滤水能力,结合獐子岛的潮差、水面面积等数据,计算出其在该海域的食物限制性指标--清滤效率.结果显示:目前獐子岛养殖虾夷扇贝的清滤效率平均为0.054<1,虾夷扇贝的养殖量低于养殖容量,在养殖密度和规模上,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2010—2013年赤潮监测区的营养盐监测数据,运用富营养化评价、空间波动评价以及营养盐限制评价方法研究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含量时空变化,探讨该海域的营养状况以及结构特征。2010—2013年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含量未达到富营养化标准。硝酸盐(NO3-N)和活性磷酸盐(PO4-P)含量变异系数分别是0.10~0.21和0.11~0.24,空间波动程度在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除2011年S1站点的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外,其余年份各个监测点位之间均差异不大;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表层海水中氮(N)、磷(P)和硅(Si)含量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4月份表层海水中各类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监控区氮磷比(N/P值)为28.5∶1~57.56∶1,活性磷酸盐(PO4-P)对监控区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起着潜在的限制性作用。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含量在4月份存在高值,为浮游植物的增殖提供基础条件,春夏季风生流对各形态磷(P)含量的补充,缓解海域的磷(P)限制,可能是近年来涠洲岛多次发生赤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