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吉姆爷》是康拉德又一部探讨人性、道德的小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书中吉姆想成为一个道德完善、意志坚强且受人尊敬的人,其实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但他在追求人类的基本需要和完成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不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康拉德在小说中不断地为吉姆的欲望和行为辩护,为人类的基本需求正名,体现了一名人本主义者深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通过探讨《吉姆老爷》中吉姆与自然、吉姆与女性的关系来挖掘小说中所反映出的生态女性主义观,以便更客观、更准确地评价作者康拉德的种族意识和女性意识。在小说中,康拉德通过肯定吉姆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父权制的谴责,以及对女性地位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现代文学评论家对约瑟夫·康拉德《吉姆爷》小说的故事叙述者马洛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各持已见,褒贬不一.有的全盘否定马洛在故事叙述中的作用,有的对马洛的叙述表示失望。本文试图从“人性化”的角度对马洛在《吉姆爷》小说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其叙述技巧作全面、综合的探讨,从而对马洛在小说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康拉德是一位承前启后、伟大而深刻的作家。他在小说叙事技巧的革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尤其他运用的象征主义手法赋予小说丰富深刻的含义。《吉姆爷》是他的最伟大小说之一,象征主义手法在此小说中运用的淋漓尽致。从大海到丛林,再从白与黑到戒指与火光使得象征主义手法在这部小说中无处不在;更使得这部小说的内涵得到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探讨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吉姆爷》 ,认为 :康拉德在《吉姆爷》里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悲剧境界 ,塑造了一个不朽的悲剧英雄吉姆。吉姆在追求崇高伟大的人格理想的过程中进行了悲剧性搏斗 ,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与命运悲剧性的搏斗及其悲壮的死产生了撼人心魄、摧人奋发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康拉德一直被看作是一位反殖民主义作家,但在其小说《黑暗之心》中表现出来的文化霸权和对黑人形象的扭曲又满足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该作品在非洲殖民语境下充斥了浓烈的种族主义情绪,从中可以看出康拉德后殖民主义思想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7.
科学触角     
幸福从哪里来?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所有人的需求都基于某一种层次。如果把这些需求表示成一座金字塔,食物、睡眠等基本需求在最底层,向上一层是安全感,再上一层是爱与归属感,最顶层是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满足了以上这些需要的人,要比那些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更有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转换成一种教育观。理解马斯洛的儿童教育观必须从其理论体系核心——自我实现论开始。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所谓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即人类能把自我中的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基本倾向,也就是把个人的内部潜能作最大的发挥。反过来说,自我实现就是没有心理问题、神经症或精神病的倾向。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最好的范例,是“最完美,健康的人”。马斯洛并认为自我实现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只是一个奋斗目标,但这一目标遇有机会也会部分地体验到,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趋向自我实现的每一步都有高峰体验的出现,引导人们达到更深层的自我实现。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地阐述了人“是怎样的”和“为什么这样”,而其儿童教育  相似文献   

9.
康拉德在经典长篇小说《诺斯托罗莫》中运用复杂多变的叙述声音,给小说带来了丰富的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为主体的叙述声音构建并支撑了小说弘大的历史政治主题,灵活地调整了小说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叙述距离,产生了反讽的艺术效果,而其它角色叙述则从多角度呈现了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展现了康拉德对现实主义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0.
需求层次理论是针对人类心理的五个基本需求而提出的,这五个基本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职业院校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在基本心理需求的各个层次上呈现出特殊性。本文尝试梳理出我国各层次类别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心理体系,分出层面,并对每一个层面进行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