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艺术可以说是十九世纪小说技艺的一场革新。本文着重以其《黑暗的心》等作品为例,联系福斯特、利维斯等著名小说评论家对小说技巧的探讨,分析康拉德在小说中体现的重要的小说技巧:独特的叙述模式,绘画式的勾勒和由此体现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康拉德在经典长篇小说《诺斯托罗莫》中运用复杂多变的叙述声音,给小说带来了丰富的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为主体的叙述声音构建并支撑了小说弘大的历史政治主题,灵活地调整了小说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叙述距离,产生了反讽的艺术效果,而其它角色叙述则从多角度呈现了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展现了康拉德对现实主义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3.
康拉德一直被看作是一位反殖民主义作家,但在其小说《黑暗之心》中表现出来的文化霸权和对黑人形象的扭曲又满足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该作品在非洲殖民语境下充斥了浓烈的种族主义情绪,从中可以看出康拉德后殖民主义思想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讨《吉姆老爷》中吉姆与自然、吉姆与女性的关系来挖掘小说中所反映出的生态女性主义观,以便更客观、更准确地评价作者康拉德的种族意识和女性意识。在小说中,康拉德通过肯定吉姆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父权制的谴责,以及对女性地位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当代性指作品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小说《无法斯文》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矛盾、观念变化和精神状态,其中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艺术力量,使这篇小说具有了一定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6.
约瑟夫·康拉德的作品以深刻的主题、广阔的背景和精湛的叙事艺术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在其代表作<诺斯特罗莫>一书中,康拉德在叙事时间、空间处理艺术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展现了其作品高超的叙事艺术和丰富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丛林小说《进步前哨》作为康拉德刚果之行的产物,揭示了西方文明的伪善,及其对人性的异化。通过对小说中几个重要意象——"进步前哨"、"十字架"、董事及其他的象征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康拉德在这部小说中,独巨匠心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意蕴,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讲述了南方旧社会的一个老处女的悲剧。它颠倒错乱的时序和变换的人称代词常使读者困惑。一旦读者他们理解了这个故事,就会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因此,这部作品很好的达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者Viktor Shklovsky 提出。他主张艺术的目的是延长读者的感知过程。本文从俄国形式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此篇小说叙事的“陌生化”效果,以期为理解这篇作品提供更多见解。  相似文献   

9.
康拉德的叙述技巧不仅是复杂多变的,而且充满悬念,深刻地反映着主题。他的叙述技巧表现为灵活性和流动性,以马洛作为主要叙述者,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故事情节的主要人物,也是帮助作者完成控制小说素材中的距离技巧的关键人物;“距离观”的运用主要是在作品时间上、空间上和态度上的距离变化中体现出的;“置后译解”来描写康拉德的印象主义叙述。  相似文献   

10.
康拉德的叙述技巧不仅是复杂多变的,而且充满悬念,深刻地反映着主题.他的叙述技巧表现为灵活性和流动性,以马洛作为主要叙述者,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故事情节的主要人物,也是帮助作者完成控制小说素材中的距离技巧的关键人物;“距离观”的运用主要是在作品时间上、空间上和态度上的距离变化中体现出的;“置后译解”来描写康拉德的印象主义叙述.  相似文献   

11.
《吉姆爷》是康拉德又一部探讨人性、道德的小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书中吉姆想成为一个道德完善、意志坚强且受人尊敬的人,其实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但他在追求人类的基本需要和完成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不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康拉德在小说中不断地为吉姆的欲望和行为辩护,为人类的基本需求正名,体现了一名人本主义者深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杜红梅  杨伟兰 《科技信息》2008,(13):256-256
语言艺术在这里是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等艺术和口头语言的各种艺术形式。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华学术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对语言艺术的影响。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佛教的主张与观念成为艺术形式的重要内容,从现有资料来看,古代语言艺术作品中大部分都是反映与宗教有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是,佛教一旦确定与传播开来,就在自己的传播范围内以其独特性影响了民族语言艺术.并使之带有特定的传统和宗教烙印。  相似文献   

13.
郑成志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2):24-25,28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形式感的小说。到九十年代,随着他对小说艺术和人类生命本真探索的拓展其创作出现了转型。《呼喊与细雨》就是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从余华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的融合上来论述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余华在“反叛”前期小说只注重形式实验而不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缺陷,从而重建了他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文学中,对于亨利·菲尔丁的《约瑟夫·安德鲁传》小说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方面,而对于这部作品在小说创作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却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小说的“史诗”风格和“喜剧”特色。这既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同时也是对菲尔丁小说创作艺术伟大创新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八月之光》体现了福克纳小说艺术的诗性想象和灵性思维。它的结构是诗性想象之基础,而作家的灵性思维则既是小说思想性的艺术升华,更是美国南方文化的神意飞跃。作品诗化主要体现在整体结构的自恰性、反复的叙述方式、张弛有序的节奏及意象的组合方式等方面。这种诗化的结构呈现为一种灵性之光,这种灵性就是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氛围。  相似文献   

16.
论《黑暗的心脏》的叙事结构及其审美价值高伟利殷企平约瑟夫·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脏》在内容、风格和语言形式上都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思想。本文就小说的叙述技巧及其审美价值做一探讨。康拉德认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大可能按照平铺直叙的方式去认识人和事。因...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的民族承传性,主要来自明清世情小说、晚清谴责讽刺小说和鸳鸯蝴蝶派作品。表现在凸现世态人情、注重写实传统、结构随意散漫、采取全知视角、运用含蓄笔法、追求通俗易懂等方面。其小说的艺术优长和缺失,包括狭窄的婚恋题材、平实琐碎的生活细节、松散随意的结构、说书人的叙述角度、微妙的隐喻和暗示以及通俗小说趣味,都源于她对上述中国旧小说传统的继承。旧小说成就了张爱玲小说的风格,也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其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8.
影视艺术为小说提供了新的批评方法,这种批评方法建立在现代影视理论基础之上,把影视艺术作为小说研究的参照系统,运用影视业已形成的概念、范畴、体系和方法来对小说做出评价与判定。它注重作品的文本分析,涉及作家的影视活动,关注文学发展动态,体现了影视时代文学批评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阿Q形象分析     
鲁迅是一个深切理解和关心农民生活与命运的作家、其最著名的小说《阿Q正传》就是典范性的作品。小说主人公阿Q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是个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最伟大,最具艺术魅力的作品。它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作者出色的现实主义描写,同时小说中比比皆是的象征主艾手法也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哈代通过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巧妙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带有神秘色彩的小说。作者很善于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为他的作品营造一定的寓意性效果。本文探讨了这部小说象征艺术的九大方面:动物象征,植物象征,颜色象征,地名象征,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