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樱 《甘肃科技》2004,20(11):200-200,197
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从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而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发展落后,要想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应当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大力推动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相似文献   

2.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经济和教育落后、文化结构复杂、地理位置险要是西部地区具有的特殊“区情” ,这种特殊的区情蕴含了开发西部地区的哲学基础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怀福 《甘肃科技纵横》2003,32(5):67-67,45
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西部地区资源的多样性和优势的多元化。在经济发展方面则表现为问题的复杂性和很强的区域性;二是内陆封闭,落后保守,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三是少数民族集中,民族经济相对突出。因此,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应借鉴东部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在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建立创新的思路和跨越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预期成效,取决于诸多要素的合力作用,但人才是其关键和核心。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相对贫困、落后,主要原因之一是人才资源贫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应将人才资源开发置于重要地位。本在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力度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西部是欠发达地区,也是多民族地区,没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是不完整的小康。甘肃省属西部地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的原因使甘肃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沿海和中部地区落后,且少数民族地区更为落后。因此,实现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甘肃省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甘肃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实现西部大开发就必须突破瓶颈制约。西部大开发的瓶颈不在于资源、资本、人才、技术和政策 ,关键在于观念。封闭、保守、落后的观念是在自然经济、偏远地域、传统文化、滞后教育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因此 ,必须加快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通讯网络、文化及教育的发展 ,以实现其观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薛禄辰  尉志凌 《甘肃科技》2005,21(8):196-197,208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学人才观,已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将二者统一起来,结合西部地区,转变观念,加强培养“本土”人才,建立健全竞争机制,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已成为人事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试图从这方面探索一点路子,以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使他们为西部大开发服务。  相似文献   

8.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当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再强调要切实解决好新阶段的三农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认为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正确分析现阶段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建设和健康发展问题,既肯定成绩,又正视问题,寻找到突破口。改革与创新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衣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浅议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地区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人才是西部发展的关键,目前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原因,西部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制约了西部的发展。分析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原因并探讨了改善这一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是科学人才观产生的理论渊源,从逻辑理性、价值理性、实践理性的结合方面论证了科学人才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阐明了科学人才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才问题上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生长点,是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略从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深入到解放人、解放人才资源素质潜能层面的理论创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林牧渔业所占GDP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发展水平却十分落后,制约着西部的经济发展.为此,本文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两方面对西部各地区农林牧渔生产的适宜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林牧渔生产功能分区,并对其进行重要性分析,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农林牧渔生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甘肃省高职院校为例,从人文教育发展基础落后、人文教育作用认识不足、人文教育文化底蕴薄弱、高职教育理念存在问题四个方面总结了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发展现状,从加大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指导和扶持力度、科学把握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力度、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大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力度五个方面提出了创新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策略,以期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我国东西部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资本流动的差异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等因素的分析,得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这就必须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程,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电脑农业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实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将极大地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电脑农业的深入发展。本文从论证电脑农业与农业科技教育的互动关系出发,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教育现状.最后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电脑农业推广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大大低于东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保守的思想观念,落后的农业经济,素质较低的人口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合理的对策思路有: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创新思维;发展现代农牧业,实行多样化经营;发挥地缘、人缘优势,发展边境贸易;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产业;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鼓励科技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东乡族是甘肃的特有民族之一,其人口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主要居住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内.其余则散居在兰州、新疆、宁夏和青海等地。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乡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与当地落后的学校教育相比,东乡族的民族文化相对占据优势地位。在东乡教育的发展中,其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选择了文化中的宗教、性别、早婚习俗三个因素来分析与教育的关系。东乡族是我国人口中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一个民族。在大力发展民族教育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论文就民族文化中的宗教影响、性别观念与婚姻习俗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要注重与民族文化的沟通与对话,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稳步发展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是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小龙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1):31-31,90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信息化将有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级次,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代化和高级化,促进西部地区科学教育发展,实现人才集聚,提高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因素内含教育、人才、科学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三个主要因素。西部教育的落后与西部开发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人才是西部开发与西部崛起的关键性因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是西部经济增长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少数民族扶贫措施从特殊政策救济发展到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精准扶贫。传统的扶贫方式在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奏效,精准扶贫法律体系缺失,精准扶贫方式落后和识别机制滞后,政策落实监督体制失灵等因素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亟需完善少数民族精准扶贫的相关法律体系,创新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的方式,科学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对象识别机制,落实好少数民族精准扶贫政策与监督工作,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打好脱贫的攻坚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经过充分探讨,边远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缺乏技术、缺乏人才,自然优势不能转变为经济优势.已得到充分证明,并已引起重视,而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给边远民族地区引进人才.但由于目前这些地区各方面条件差,比较艰苦,所以不得不承认,近年来虽然作了一定努力,但人才不仅没有引进,反而流走不少.为此.我们如果继续采取单纯引进的办法,是很不现实的.那么,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边远民族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本民族本地区的技术人才.这才是解决边远民族地区人才问题,发展经济的根本出路.为此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