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4 毫秒
1.
席勒对美的人类学功能作了一个概括的说明,那就是:美是人的第二创造者。这应该说是对美的人类学功能的最剀切的概括,他把美实现人性完整、恢复现代人的人性完整性的功能阐述得非常具体、鲜明、生动,把美比喻为人的创造者,与人的第一创造者———大自然相类似的第二创造者,作为人的创造者———不论是大自然还是美,都是给与人类以达到人性的能力。换句话说,美是给人以审美的可规定性。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主张生活就是艺术,生活与艺术的中介是自然。他认为物与人一样,都具有物尽其性的特点,因此,在人性与自然物性的观照、置换中,产生了艺术。尽管这种观点道出了诗性思维的某些真谛,但也明显抽去了人性的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3.
朱嘉探究人性的生成问题,主要持四种观点:天赋人性论、人性与物性同源论、理气相兼生成论和父母中介论。这涉及到性与命、性与理、人与物、天与人、理与气等问题。朱熹的成性论与构性论、复性论相结合,构成其人性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起,暴力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创作风格和手法开始频繁地出现于一些电影作品中。本文从古典文学艺术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中汲取营养,对暴力美学的外在表现和产生的心理原因、社会原因进行了具体论述,然后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导演的作品,将暴力美学的特点归纳为对力量的崇尚,形式的美化及人性的解放的总结,并论述了暴力美学体现的时代精神。关注暴力美学的发展对电影艺术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中,阐述了他的幸福论,即超越物质、个体解放的幸福.这种幸福,消除了物质对人性的压抑,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对文化在现实上的超越性使幸福在非现实的幻想领域中得以实现的理论论述进行梳理,考察了马尔库塞幸福论产生的哲学、宗教灵魂、艺术审美以及文化的背景,最终得出肯定的文化只有以艺术和审美为中介,个体才能享受和获得幸福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席勒以人的人性的完整为中心构建了从自然王国经过审美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人道主义美学体系,形成了一个不断使人性完整的美学范畴体系:结构的美→秀美(美丽→优美→秀美→魔力)→尊严(高尚→威严→尊严→庄严).它总体上与传统美学的美和崇高相吻合.席勒还论述了与美和崇高相关的悲剧性和喜剧性,使他的美学范畴体系更加系统,对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是一种直接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以前的中国思想家都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次上论述人性的,王阳明的“心即性”命题的提出,第一次明确地从心理层次上论述人性.他肯定心的主宰作用、“灵明”作用和“造化”功能,在心理层次上将人与禽区别开来。他继承了从孟子、陆九渊至陈献章等的心学思想,发展了主体性哲学,丰富了人性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人的先天自然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出来的属性。人性可以分为五个层面,即物性、感性、理性、德性、灵性。由美的对象引发的愉悦感就是美感。美的本质就是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二者之间的契合性。如果用更加形而上的语言来表达,那么美的本质就是存在的合理想性。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的自我欣赏,起源于对人类在模仿、表现、巫术、劳动、游戏等多种活动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欣赏。艺术的本质是人类人性升华的感性方式。艺术的根本任务就是用艺术品的感染力去推动人性的丰富完善,推动人性自由和谐发展,以艺术品之美激活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9.
张进 《科技信息》2007,(11):7-7,15
汉斯立克是音乐美学领域自律论的代表人物,他的《论音乐的美》一书在许多国家很有影响,在当代音乐美学中受到极大的重视。全书涉及的音乐美学问题很多,本文主要就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作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0.
吴建隆 《科技资讯》2011,(13):237-237
《牛津词典》:纪录片是人性记录(说明人性的事实或事件),强调了词根document的记录性和实证性。纪录片所关注纪录的主要是"人",这里包括人的生存状态、人与环境、命运变化等等。纪录片自诞生以来便承载着人类对美、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时代在变迁,美的准则当然也在不断演变。在19世纪中期之前,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对美的判断如何,美与艺术都是密不可分、不离不弃的。历史上许多美学家都把美同艺术等同起来,美学也被认为是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中,仍有许多美学家把艺术问题作为其研究的中心。关于一些艺术与美的重大理论问题,人们已经困惑地思索了若干世纪,并且仍将继续进行探讨和争论。  相似文献   

12.
何为艺术及其本性?这是艺术现象学的根本问题。在后现代语境中,我们基于生成论与无原则批判理论,在现象学与符号学、解释学的视界融合中,提出文本—经验—存在三者的游戏说,也即生成论艺术现象学。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现象学,生成论艺术现象学把艺术生成作为事情本身。在这种游戏中,经验经由文本去遭遇存在,从而让艺术得以生成并显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艺术与美将获得一个崭新的阐释维度。  相似文献   

13.
审美对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美学原理》和彩色插图本《美在意象》中,叶朗教授提出"美在意象","不存在外在于人的美",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美与美感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的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主体的审美体验",可他又用现象学悬搁的方法存而不论,这样叶朗教授所构建的现代美学体系就必然存在巨大的矛盾,因而是不符合审美活动实际的。马克思的审美对象论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审美对象论。客体和对象都是外在的,它们都具有可能或现实的"使人愉快"的审美性质;审美活动是由对象自由悦人的感性形式引发审美主体全身心投入的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14.
生存信仰和人性的孤独,一直是困扰电影大师伯格曼的两大哲学问题。他所思考的问题也是哲学思考的母题: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他的每一部影片都是一连串的反思与怀疑,否定和批判已经成为其电影的基本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5.
粉碎“四人帮”以后,打开了一个个被长期封闭的理论禁区,人性问题获得了重新研讨的机会,这是值得庆幸的事。什么是人性?它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人有没有共同性?这是当前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专门具体地论述过。从当前讨论的情况看,人性是否应当包括自然因素在内,是许多文章争论的焦点。我认为人性问题,就是人的本质问题。人性即人的本质属性,主要指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人的本质属性主要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自然性。人有自然性,但自然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和人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性不应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在内。在阶级  相似文献   

16.
蒋孔阳的美学思想既是实践的,也是为人生的,他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讨论美和艺术的问题,又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基础上阐发对美的理解。在他看来,美学的问题需要通过艺术来解决的和回答的,蒋孔阳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对象,巧妙地诠释了他的美学理念。因此,要了解蒋孔阳美学思想,就不能忽略蒋孔阳对艺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低潮使苦闷中的席勒转向了康德美学.他用艺术的自由游戏来改造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普遍使人愉快的对象"这一命题,认为艺术可以培育完美的人性;用悲剧的崇高改造康德的另一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认为崇高和悲剧都是对感性痛苦的超越而引起的道德提升,使人在精神中得到自由和完善,并有助于人的审美教育.席勒美学通过提倡艺术和审美教育作用于社会与生活,使分裂的真善美走向统一,使悲剧与崇高等范畴真正进入美学的范畴体系,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美学的先天的抽象性和纯粹的思辨性.  相似文献   

18.
《大教学论》阐述了为实现将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其实现方式是班级授课制,遵循的是自然原则下多种教学技术,无论是实现方式还是原则方法,目的一是为知道自己、管束自己、最终皈依上帝——令生都是为永生做准备,二是教育出改良社会的人才,拯救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捷克。但《大教学论》所论述的教学艺术的核心是泛智教育——Comeinms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究其泛智教育理念的根源,无非是人的教育,是一切人如何通过教育形成人。  相似文献   

19.
论人的美     
论人的美卢善庆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是艺术美的现实来源之一。它是历来的哲学家、文学艺术家和美学家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是涉及到社会风尚、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审美导向的重大问题,也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振奋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重视的一大方面...  相似文献   

20.
孙绍振的散文集《美女危险论》是一部极具幽默美感的佳作。作品所显示出的诙谐美、成熟美是作者的一种艺术追求 ,是作家的个性与个人的品性的完美结合的体现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