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米亚宁 《科技信息》2010,(17):158-158,124
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引入与解释,继而论述了这一理论在其文学作品、尤其是在其汉诗英译中的体现。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阐述其翻译理论中的三美、三化、三之的内涵,认为许渊冲先生的理论在中国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以及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徐玉洁 《科技信息》2009,(26):146-146,148
在文学翻译史上,许渊冲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他大胆突破传统对翻译的限制,译著等身,对中国韵文的翻译尤其引人注目。同时他所提出的关于文学翻译的理论也对后人进行文学翻译起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本文旨在对许渊冲其人其思想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多面手,他是诗歌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同时,还是小说翻译家。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许氏将其诗歌翻译理论不折不扣地运用到其小说翻译当中,从而形成了其小说汉译的特色与风格:亦雅亦淡.亦蔓亦简。  相似文献   

4.
电影片名翻译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存在混乱、不规范的现象。从许渊冲先生音美、形美、意美的“三美”论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并就其不规范的翻译现状对译者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夸张时间指示语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传统中国文化特色;其翻译的难度也比较大。许渊冲先生运用了大量的异化翻译技巧来翻译这些夸张时间指示语。达到了传播传统中国文化的目的。这是归化翻译无法比拟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日文歌词汉译对中日文化交流意义重大,但其实践不尽如人意。本文从介绍日文歌词特点出发,引入译诗大家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再以诗体翻译日文歌《星之所在》并与官方半散体翻译对比鉴赏,探讨该理论对日文歌词汉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多面手,他是诗歌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同时,还是小说翻译家。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许氏将其诗歌翻译理论不折不扣地运用到其小说翻译当中,从而形成了其小说汉译的特色与风格:亦雅亦淡,亦蔓亦简。  相似文献   

8.
全娟 《科技咨询导报》2014,(32):245-245
诗歌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精髓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翻译一直是很重要且探讨不断的一个领域。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而许渊冲先生就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三美”理论,并坚持以诗体译诗体。此处弗罗斯特所指的“失去的东西”当然指的是“味”,因此该文试着基于以前学者的相关研究来探讨在诗歌翻译中,我们在“意”和“味”中,应如何权衡取舍。  相似文献   

9.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的杰出代表,他所翻译的中国古诗甚至被看作是英语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望庐山瀑布》英译文的分析论证了许先生"三美"原则是诗歌翻译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被称为译坛奇才、狂才。本文介绍了许渊冲及其诗歌翻译理论、技巧,并细致赏析了其译文。从中体味其翻译理论、技巧和实践的统一。其译文也证实了他的诗歌翻译理论:翻译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是艺术,是再创造,是语言和文学互输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它使读者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外贸知识”,丰富译入语语言和译语文学。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殊途同归,应兼收并存,共同为再现原文文学色彩、艺术风格、体现文学价值服务。  相似文献   

12.
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的价值观和对目的语的把握能力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受译者主体性的直接影响,这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和审美再创作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选择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作品的偏好,这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偏好影响其对译本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赵元任充分发挥了其主体创造性,再现了原文中诗歌、文字游戏等的语言美、形式美,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主导。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其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再现原作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革命历史短篇小说《百合花》是建国后十七年间由国内组织英译的众多文学作品之一。在主流评价的影响下,该作品的英译文本出现了大量的删改内容,遮蔽了原作中女性个体"我"对战争和革命英雄的充满人性的独特理解和体验,归化于当时主流革命叙事的既定模式。对《百合花》英译文本的分析,可以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外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结合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在整体性、同一性和互动性方面的共性,通过对《奥兹国的稻草人》、《红色童话》、《橄榄色童话》、《伊索寓言》、《彼得.潘》等儿童文学中一些片段的翻译进行解析,分别从内容、形式及修辞手法等角度阐述翻译文本中儿童文学本身所蕴含的美,具体表现为译者不仅要通过词美、句美、意美来传达原文的含义,也使儿童本身成为构造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意义的一部分,表明重视美学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不可或缺,把握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之间的共性并合理利用、加以发展,将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翻译技巧,目的是在于正确处理好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语言文字,使我们的译文更能准确而又通顺地把原文的思想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分析《尼山萨满》满文转写本、汉译本及英译本中的一些实例,研究了英译文本中几种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损失问题,提出了翻译补偿在少数民族文学典籍英译中的应用与作用。补偿翻译方法在英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典籍中的宗教文化元素时较为常用,有利于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的宗教文化信息,起到译介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再现原作的艺术价值与诗学功能,前景化则是文学作品实现诗学诉求的众多语言表达手段之一。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前景化)与诗学功能是互相依存的,语言形式是手段,诗学功能是目的,既然手段服务于目的,动态地操控语言形式以重现这一相互依存关系将直接影响文学翻译作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从1830年至今出现了多种《红楼梦》英译本。从历史的角度看,相关文学理论的发展会极大地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从而导致译者"叛逆"行为的产生,这是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语言文字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件难事.古今中外许多翻译家和理论家提出不少切合本国语言实际和阅读欣赏习惯的翻译理论及其方法,有的侧重于忠于原著,有的偏向于富于艺术性的"再创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从比较文学译介学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之不可避免及其对于不同民族文学交流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举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3):106-110,99
传统的小说翻译研究往往只注重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小说中语言形式的意义却往往被忽略。但是忽略语言形式意义往往会导致小说翻译中"假象等值"现象。文章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鲁迅短篇小说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在处理原文中"前景化"语言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在译文中产生的不同文体效果,从而说明在翻译中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重要性,并从中探究了如何提高译者的文体能力,避免翻译中的"假象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