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MnO–SiO2二元系作为废旧锂离子电池、海洋锰结核还原熔炼过程中的基础渣型,测定有价金属(如镍)在渣中的溶解度、活度及活度系数热力学数据十分必要。为此,本文测定了温度1623 K、氧分压10?7,10?6,和10?5 Pa时SiO2饱和的MnO–SiO2渣和Al2O3饱和的MnO–SiO2–Al2O3渣中NiO的溶解度和活度系数。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镍在MnO–SiO2渣和MnO–SiO2–Al2O3渣中主要以NiO形式存在,且渣中NiO的溶解度随着氧分压增加而增加;向MnO–SiO2渣中加入Al2O3可以降低渣中镍的溶解度,增加NiO的活度系数。此外,SiO2饱和的MnO–SiO2渣和Al2O3饱和的MnO–SiO2–Al2O3渣中NiO的活度系数(γNiO,以纯固体NiO为参考态)可分别按如下公式计算:γNiO = 8.58w(NiO) + 3.18; γNiO=11.06w(NiO) + 4.07, 其中,w(NiO)为渣中NiO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胶-凝胶结合协同自组装法,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以酚醛树脂为碳源,改变硼酸三异丙酯硼源的投料量,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丰富介孔结构的新型B掺杂介孔C/SiO2复合材料(BC/SiO2),研究B的掺杂量对BC/SiO2复合材料CO2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3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DSL)分别对CO2等温吸附曲线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BC/SiO2复合材料呈球形,且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均一的孔径分布;在BC/SiO2复合材料中,大部分B原子已被均匀掺入到碳骨架中,从而产生极性位点;BC/SiO2复合材料对CO2的吸附能力不仅与材料比表面积大小有关,同时也与B掺杂所产生极性位点数量相关;B掺杂的BC/SiO2复合材料对CO2分子存在2种不同强弱的吸附位点,CO2吸附等温线符合DSL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3.
块状低密度C/SiO2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CO2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间苯二酚甲醛/SiO2(RF/SiO2)复合气凝胶,RF/SiO2气凝胶高温炭化得到块状低密度C/SiO2复合气凝胶研究反应物质量分数对溶胶凝胶过程和热处理过程的影响,考察不同热处理温度对C/SiO2复合气凝胶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物质量分数为13%时,RF/SiO2气凝胶受热处理工艺的影响较小,炭化温度升高至1200℃对C/SiO2气凝胶网络结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泡沫的稳定性是影响泡沫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硅烷偶联剂(烷氧基硅烷聚合物)对纳米SiO2(简称NS)进行表面润湿性改性,研究改性纳米SiO2稳泡剂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掺量改性纳米SiO2稳泡剂对泡沫混凝土流动性、强度、干燥收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能够有效地改变纳米SiO2表面润湿性,只有适当润湿性和掺量的纳米SiO2才能起到提高泡沫稳定性的作用;随着改性纳米SiO2稳泡剂掺量的增加,泡沫混凝土的流动度会略有下降,抗压强度得到明显提升,而抗折强度受到的影响不大,干燥收缩率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5.
以构树叶为生物模板和硅源,以钛酸四丁酯(TBOT)为前驱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w(TiO2)=0、2.6%、4.0%、5.5%、7.0%和8.6%)的TiO2/SiO2复合材料.采用XRD、FTIR、SEM、XPS、TEM、BET、XRF、UV-Vis DRS等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iO2/SiO2复合材料主要由锐钛矿相TiO2组成,形成了平均粒径为500 nm的纳米球.该材料具有典型的介孔结构,平均孔径为7.2 nm,比表面积为50.42 m~2/g.以罗丹明B作为模型,在紫外光照射下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来评价不同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及进行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w(TiO2)=0催化剂相比,改变TiO2质量分数所制备的TiO2/SiO2材料均表现出较强的光催化活性,其中掺杂w(TiO2)=5.5%的催化剂具有最优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St?ber法合成粒径为300 nm的SiO2纳米球,将该纳米球以乙醇为溶剂配置成一定浓度的悬浮液,通过旋涂法使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DSSCs)的光阳极P25上形成一层薄膜,再将形成的P25-SiO2复合膜放入TiO2溶胶中浸泡一定时间,使得光阳极上的SiO2纳米球被TiO2纳米粒子包裹,形成SiO2-TiO2核壳结构薄膜。与没有散射层的DSSCs相比,以该核壳结构薄膜作为DSSCs的光散射层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18%。  相似文献   

7.
SiO2/PSt 纳 米 复 合 微 球 的 制 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Stober方法合成了SiO2/PSt纳米微球, 并对其进行表面改性. 以SiO2纳米微球为核, 采用乳液聚合法, 合成了SiO2/PSt纳米复合微球. 该复合微球粒径均匀、 单分散性好.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 可以合成不同大小的复合微球. 对两种微球的形貌、 尺寸、 所携带官能团及表面元素变化情况进行了表征, 讨论了SiO2纳米微球用量、 乳化剂用量与反应介质配比等因素对SiO2/PSt纳米复合微球粒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PVA纤维和纳米SiO2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对经历过冻融循环的PVA纤维混凝土、纳米SiO2混凝土和PVA-纳米SiO2混凝土施加动态压缩试验,测得抗压强度和峰值应变,以及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以此评价三种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并以试验测得抗压强度劣化值构建了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的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PVA纤维的掺入降低了混凝土冻融损伤的质量损失率,并使混凝土的延性有所提高,纳米SiO2的掺入则明显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掺加PVA纤维或掺加纳米SiO2均可提高素混凝土的抗冻性,且PVA-纳米SiO2混凝土的抗冻性优于PVA纤维混凝土,而PVA纤维混凝土的抗冻性优于纳米SiO2混凝土。本文建立的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可较好地反映冻融损伤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劣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废汽车催化剂(SAC)与含铜电镀污泥(CBES)协同熔炼过程中形成的CaO?SiO2?Al2O3?4.6wt%MgO?Fe2O3五元渣系的冶金特性。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拉曼光谱、FactSage热力学计算和粘度测试研究了该渣系的熔渣结构、熔化温度和粘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Fe2O3含量(3.8wt%?16.6wt%)、CaO/SiO2质量比(0.5?1.3)和SiO2/Al2O3质量比(1.0?5.0)的提高可以促进硅酸盐网络的解聚,同时以四面体和八面体单元形式存在的大量Fe2O3确保了Al3+离子的电荷补偿,使得Al2O3仅表现为酸性氧化物。热力学计算和粘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Fe2O3含量、CaO/SiO2比和SiO2/Al2O3比的增加,熔渣中发生硅酸盐网络结构解聚和低熔点相变,促进了熔点和粘度的降低;而进一步增加会导致新的高熔点物相形成,反而导致粘度和熔点回升。根据实验分析,优选的低聚合度、粘度和熔点炉渣组成为:Fe2O3含量为10.2wt%?13.4wt%,CaO/SiO2比为0.7?0.9和SiO2/Al2O3比为3.0?4.0。本研究为SAC和CBES协同熔炼过程中的炉渣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硼泥为原料,硼泥与碳酸钠混合后在900℃下焙烧2h,采用碱浸法回收焙烧后硼泥中的SiO2和B2O3.通过TG-DSC曲线分析了焙烧阶段的反应过程.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碱浸阶段:n(NaOH)/n(SiO2)、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液固质量比等条件对硼泥中的SiO2和B2O3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SiO2提取率各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依次为:n(NaOH)/n(SiO2)>液固质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影响B2O3提取率各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为:反应时间>反应温度>n(NaOH)/n(SiO2)>液固质量比.最佳的回收条件:n(NaOH)/n(SiO2)为25,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40min,液固质量比为8,在此条件下SiO2的提取率为83.11%,B2O3的提取率为75.28%.  相似文献   

11.
轻量化是世界汽车发展的方向,中高锰钢因高强、高塑、高加工硬化率等优异的力学性能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关注。除Mn含量高外,该钢种通常含有较高的Al以降低材料密度、防止氢延迟断裂等。因合金含量高,钢液中的溶质元素和顶渣会发生较强的渣/钢反应,进而对钢液、顶渣、洁净度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旨在研究不同Al含量的中锰钢与精炼渣的反应及其影响。本文采用渣/钢平衡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Al 含量(0.035wt%, 0.5wt%, 1wt%, 2wt%)的Fe?10Mn?xAl 合金体系与CaO?SiO2?20wt%Al2O3?6wt%MgO (CaO/SiO2 = 4)精炼渣之间的反应,及其对钢液和炉渣成分、非金属夹杂物的影响;在实验基础上,对钢液和炉渣成分变化以及夹杂物转变进行了热力学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渣/钢反应后,钢中Al含量显著降低,初始Al含量对反应后钢、渣的成分有重要影响。随着初始Al含量增加,钢中的Si和渣中的Al2O3逐渐增加,而渣中的SiO2和MnO逐渐减少。造成该变化的原因是:随着初始Al含量增加,钢液中的Al逐渐替代Mn与渣中SiO2反应,即渣/钢之间的主控反应由2[Mn] + (SiO2) = 2(MnO) + [Si]转变为4[Al] + 3(SiO2) = 2(Al2O3) + 3[Si]。随着初始Al含量增加,钢中夹杂物类型也发生很大变化,转变路线为:MnO → MnO?Al2O3?MgO → MgO → MnO?CaO?Al2O3?MgO 和 MnO?CaO?MgO,相应的夹杂物形状由球形变为不规则状,最后又变为类球形。其转变机理是:随着初始Al含量增加,钢中Al逐渐替代Mn与渣中SiO2反应,且Mg、Ca依次从渣中还原进入钢液,故而夹杂物类型发生上述转变。  相似文献   

12.
采用SiO2对紫外光(UV)固化木器涂料进行改性,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制备了UV固化木器涂层。对涂层的力学性能(硬度、附着力和耐冲击强度)和光泽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SiO2质量分数为0.66%~1.32%,干燥时间2 min,UV灯3盏时,UV固化木器涂层具有良好的硬度、附着力和冲击强度; 但是当SiO2质量分数高于1.32%时,涂层的力学性能反而下降。光泽度检测结果表明,UV固化涂层的光泽度随SiO2含量的升高而下降; 当SiO2质量分数超过1.32%时,UV固化木器涂层呈现亚光光泽度。  相似文献   

1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N2吸附-脱附(BET)及接触角测试等手段对工业源SiO2粉尘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对生物气中六甲基二硅氧烷(L2)杂质气体的吸附净化功能.结果表明:该SiO2粉尘主要由200~500 nm的异形珊瑚状粗糙颗粒构成,外观呈气凝胶状,表面疏水,比表面积(SBET)为68.88 m2/g,平均孔径(Daver)为9.12 nm,总孔容(Vtot)为0.32 cm3/g; SiO2粉尘对L2的穿透吸附曲线呈“S”型,符合Yoon-Nelson模型方程,穿透时间(tB)、穿透吸附量(QB)和饱和吸附量(Qm)分别为2.03 min, 7.05 mg/g和10.12 mg/g,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且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经5次连续吸附-解吸循环后仍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4.
An effective process for recycling lead from hazardous waste cathode ray tubes (CRTs) funnel glass through traditional lead smelting has been presented previously. The viscous behavior of the molten high lead slag, 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addition of funnel glass,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refore, the viscosities of the CaO-SiO2-"FeO"-12wt%ZnO-3wt%Al2O3 slags were measured in the current study using the rotating spindle method. The slag viscosity decreases as the CaO/SiO2 mass ratio is increased from 0.8 to 1.2 and also as the FeO content is increased from 8wt% to 20wt%. The breaking temperature of the slag is lowered substantially by the addition of FeO, whereas the influence of the CaO/SiO2 mass ratio on the breaking temperature is complex.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quenched slags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and Raman spectroscopy reveals that the silicate network structure is depolymerized with increasing CaO/SiO2 mass ratio or increasing FeO content. The[FeO6]-octahedra in the slag melt increase as the CaO/SiO2 mass ratio or the FeO content increases. This increase can further decrease the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DOP) of the slag. Furthermore, the activation energy for viscous flow decreases both with increasing CaO/SiO2 mass ratio and increasing FeO content.  相似文献   

15.
采用NaBH4还原法分别制备了不同载体CeO2、活性炭(AC)和石英砂(SiO2)的负载型Pd基催化剂。采用Zeta电位、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利用高活性Pd/CeO2催化剂对2,4-二氯苯氧乙酸(2,4-D)进行液相加氢脱氯反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载体对催化剂活性影响较大,其中Pd/CeO2催化剂具有高等电点、较强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以及Pd颗粒高分散度的活性特征;Pd/CeO2催化剂对2,4-D的脱氯效果随Pd负载量增加而增加,随pH值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d/CeO2催化剂对2,4-D的加氢脱氯反应符合Langumir-Hinshelwood模型,表明2,4-D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是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且Pd/CeO2对不同的污染物都表现出较高的液相加氢还原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民用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功能要求,水泥灌浆材料必须具有高流态、早强和低收缩的特定性能。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制了纳米SiO2增强的高流态早强水泥灌浆材料(HECM),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分析了在不同养生龄期和纳米SiO2含量情况下,纳米SiO2对HECM微观结构和水化产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HECM在养护1 d时的弯曲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高于3.5 MPa和12 MPa,流动性和收缩率分别小于11s和0.15%;与普通水泥基材料相比,随着HECM中水化速率的加快,纳米SiO2对强度的影响将提前发生。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1,2-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BTESE)为硅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杂化膜.探究了物质的量比例n(APTES):n(BTESE)对SiO2杂化膜的结构及其脱盐性能的影响.XRD、TEM等表征结果表明:在APTES与BTESE发生水解共缩合反应时SiO2膜仍是非晶态结构,其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在30 ℃下、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当n(APTES):n(BTESE)=5:95时,优化制备的SiO2杂化膜的水通量为15.6 kg·m-2·h-1,盐截留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18.
以钛酸四丁酯和正硅酸乙酯为原料,利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出不同硅含量的TiO2-SiO2复合醇凝胶.结合老化液浸泡和小孔干燥工艺,在常压下干燥得到完整的TiO2-SiO2复合气凝胶块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BET比表面积测试、X射线粉末衍射等测试手段对复合气凝胶的微观结构和物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气凝胶具有良好的性能,Ti和Si元素在气凝胶中分布均匀.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复合气凝胶的密度逐渐变小,比表面积增大,孔隙率增加,转变为锐钛矿相的相变温度升高.经高温煅烧晶化处理,复合气凝胶转变为锐钛矿相结构.以乳化后的渤海原油水溶液作为含油污水模拟溶液,测试了复合气凝胶对含油污水的催化降解性能.污水降解结果显示复合气凝胶对渤海原油污水具有较好的催化降解活性.在SiO2摩尔分数低于30%时,随着硅含量的增加,复合气凝胶的光催化降解率升高;但当SiO2摩尔分数高于30%后,继续增加SiO2掺入量,反而造成复合气凝胶催化能力下降.对于SiO2摩尔分数为30%的复合气凝胶,获得了最佳的催化降解效果,90 min催化降解率达95%.  相似文献   

19.
用吸附了稀土氢氧化物的SiO2(SiO2·RE(OH)3, RE=La, Nd, Y)与高速真空泵油(烃油)制成ER液,研究了它们在电场中表观粘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分散颗粒含量为80.0g/L时,吸附RE(OH)3后可以提高含SiO2电流变液的电流变性能,RE(OH)3不同或RE(OH)3含量不同时对电流变性能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用化学沉淀法和粉末冶金方法制备Fe@SiO2软磁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方法和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材料的显微结构、电子结构和磁性能。研究结果表明:Fe@SiO2软磁复合材料的涡流损耗Pe随SiO2包覆量的增加而大幅度减小,当正硅酸乙酯(TEOS)的添加量为2 mL时,总损耗Ps为132.7 W/kg(20 mT和200 kHz时),最大磁导率μm为55,综合软磁性能最佳。Fe粉表面包覆着一层均匀、致密、完整的半透明SiO2包覆层,包覆层与Fe基体之间结合紧密。Fe/SiO2界面处Fe—O和Fe—Si共价键的形成使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界面黏附功Wad约为1.18 J/m2。Fe—O共价键的形成归因于Fe 3d电子与O 2p电子在-4.7~-1.6 eV和-7.5~-6 eV的区间内的强杂化;Fe—Si共价键的形成主要归因于界面处Si 2s和Fe 3s电子在低能量区域-9.7~-8.8 eV杂化态的出现。该共价键的形成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