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2 毫秒
1.
五倍子蚜与寄主植物DNA序列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协同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倍子蚜特指寄生在漆树科盐肤木属几种植物上形成五倍子虫瘿的一类蚜虫.本研究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测定了五倍子蚜10个种共19个样本的mtDNA COI基因部分DNA序列(660 bp),从GenBank下载瘿绵蚜科Pemphigidae瘿绵蚜属Pemphigus、卷叶绵蚜属Prociphilus和棉蚜属Eriosoma及纩蚜科Mindaridae纩蚜属Min-darus种相应基因序列为外类群,构建五倍子蚜种之间的MP和ML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两种方法得到一致的结果.五倍子蚜10个种共形成3个大的聚类簇,圆角倍蚜属的红倍花蚜和倍花蚜、铁倍蚜属的4个种(亚种)分别以很高的置信度聚为一支,铁倍花蚜属的铁倍花蚜、小铁枣蚜属的红小铁枣蚜与倍蚜属的角倍蚜和倍蛋蚜聚为一支,但是其置信度较低.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GenBank下载五倍子蚜第一寄主盐肤木属Rhus植物cpDNATrnL-F区序列(980 bp),建立寄主植物种之间的MP和ML系统发育关系,与角倍蚜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之间明显的协同进化关系,但是五倍子蚜的聚类并没有完全和寄主植物之间形成一对一的平行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G—P复合生物杀虫剂防治棉蚜和果树蚜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G-P杀虫剂(菌类代谢物-植物提取液复事生物杀虫剂)对棉蚜和果树蚜虫毒效的室内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室内毒效测定结果表明,G-P杀虫剂400倍对供试6种蚜虫48h的毒效为92.4% ̄97.9%,对6种蚜虫的致死中浓度为稀释1620 ̄2008倍,田间小区试验表明,G-P400倍液对棉蚜和果树蚜虫2d的防效为91.1% ̄96.8%,大田防治棉花伏蚜示范390hm^2,平均防效达93.2% ̄96.6  相似文献   

3.
西宁地区油菜蚜虫蚜茧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宁地区寄生油菜蚜虫的蚜茧蜂的优势种是菜蚜茧蜂,占83.9%,田间寄生率以桃蚜最高,萝卜蚜次之,甘蓝蚜最低,蚜茧蜂卵的孵化率最高100%,平均为84.43%,雌雄性比为1.263:1。  相似文献   

4.
植物提取物复合杀蚜剂的研制及其稳定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物测定为手段,以杀蚜效果为主要依据,研制出以组分比例为5份发酵液浓缩液:1份白蔓陀罗提取物:0.2份花椒提取物的菌类代谢物-植物提取物复合杀蚜剂,简称为G-P杀蚜剂,稀释400倍48h对萝卜蚜的药效为97.9%,室温下存放半年,药效损失7.17%,存放一年,药效下降10.80%。  相似文献   

5.
苜蓿蚜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九种药剂进行蚜虫的毒力测定,并计算LC50值。结果:浓度值域在0.082% ̄2.83%之间,相差36.4倍,表明各药剂对蚜虫毒力差异很大。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抗蚜威,菊马,敌杀死,杀灭菌酯在喷雾浓度分别为3500 ̄4500倍、3500 ̄4000倍、3000 ̄4000倍、2000 ̄3000倍时,防效最佳,依次为88.6% ̄91.2%,87.6% ̄90.7%、86.7% ̄87.2%和85.2% ̄  相似文献   

6.
日本松干蚧捕食天敌数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本松干蚧显露若虫、雌成虫和卵囊发生期,树枝上捕食天敌是数量是树干上捕食天敌 1.18倍。在1龄若虫发生期,树干上天敌的数量是树上的1.10倍。树上同时有日本松干蚧和松大蚜发生时,蚧虫天敌增加了2.98倍,主要是捕食蚧虫的贤惠义增多了。异色标虫是两种昆虫的主要捕食者,但较多造反蚜虫刻瓢虫、蒙古光瓢虫、华鹿瓢虫主要捕食蚧虫,崦隐斑瓢虫主要捕食蚜主。  相似文献   

7.
桃蚜可高效率地传播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新疆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桃蚜传播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新疆株的规律,结果表明,无毒蚜虫能够获毒的最短取食时间为30s,获毒率随取食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取食时间为70s以上时,获毒率达100%;带毒蚜虫传毒的最短取食时间为0.25h,当取食时间超过最短传毒时间时,传毒率随取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取食时间达2h以上时,传毒率达100%;带毒蚜虫能够传毒的最少头数为1头,传毒率随单株植物带毒蚜虫数目的增加而升高,单株虫量达15头以上时,传毒率达100%,说明桃蚜可以高效率地传播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新疆株。  相似文献   

8.
栗大蚜Lachus tropicalis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大蚜在福建一年发生12代,以卵在枝干背面越冬。翌年3月中旬至4月初若蚜孵化,聚集嫩梢危害。4月中旬干母生有翅及无翅若蚜,4月下旬有翅孤雌蚜迁飞至栎类植物危害。8—9月间又群集栗苞果便处危害,造成早期落果,林间试验表明:栗大蚜防治以喷雾法最好,涂杆法次之。药剂混合使用能提高防治效果,其最适组合是,40%氧化乐果500倍液、50%甲胺磷1500倍液、80%敌敌畏15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适期主要在5月上旬,其次在8月上旬。  相似文献   

9.
角倍及盐肤木叶片形态构造解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盐肤木叶片的解剖分析后初步认为,角倍蚜选择盐肤木复叶叶翅作为寄生部位,是由盐肤木叶片的形态构造所决定的,叶翅的厚度是小叶的2.3倍,叶翅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率只有小叶的1/5,角倍蚜干母寄生于叶翅的致倍效果明显好于小叶,寄生在小叶上角倍壁的厚度、平均重量均小于寄生于叶翅上的角倍、无叶翅或叶翅狭窄的浓盐肤木不宜作为角倍林的夏寄主树。角倍具发达的贮存组织和通气组织,角倍形成1月后,瘿壁的厚度停止增长,虽然以后近5个月内其直径增长十几倍,体积增长数百倍,但瘿壁厚度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由5-硝基糠叉二醋酸酯与丙酮作用制备标题化合物的一种方法。当反应物摩尔比为1:1,反应介质磷酸的极度为80%时,可得到收率50.1%的标题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产物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通过几年来所作的植藓养蚜实验及其效果的调查分析,确定并筛选出一批适合本地在生产上推广使用的冬寄主藓种,以及适于不同冬寄主藓的不同的植藓养蚜方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植藓养蚜的生态法则,认为冬寄主藓的载蚜效果,不仅与藓种本身有关,而且受藓的生长情况,生境中诸多环境因子的控制,因此植藓养蚜时必须选择或创造适于藓的生长同时又能满足虫子寄生对生态条件要求的环境,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角倍蚜瘿内世代营养环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盐肤木幼嫩复叶萌发早晚不同,其内含可溶性糖、单宁和维生素C的浓度有较大的变幅,与角倍蚜的致倍率呈正相关关系,氨基酸总量则变化较小。不同产量水平典型样地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含氮较高的叶片不利于角倍蚜的寄生,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或氮素水平与叶组织的氮浓度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调控寄主林的营养环境,削弱盐肤木的抗蚜性,可视为提高倍蚜致倍效果的增产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报导了“梯坎式”、“沟坎式”、及“沿溪三位一体式”等三种五倍子林生态模式,对这些模式的结构特点、生态特点、营建方法及其丰产效果等,都进行了具体的讨论与介绍。  相似文献   

14.
对棉花和瓜类寄主上棉蚜的相互转接后的种群特征研究表明 ,南京地区棉花与瓜类 (黄瓜、西瓜和甜瓜 )上的棉蚜相互转接后不能正常存活和繁殖后代 ,其存活时间仅为 1- 4天 ,所产仔蚜存活 1- 3天 ,不能建立蚜群 ,形成了寄主专化型。瓜类上棉蚜在三种瓜之间均能成功转接 ,但转接后 1- 4代的净增殖率均有所下降 ,表现出棉蚜对同类不同种的寄主也存在适应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大肠杆菌为宿主, 将含有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YopH催化结构域(ΔYopH)的质粒转入其中, 高效表达了ΔYopH. 分离纯化后, 以ΔYopH为靶标, 应用体外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研究111种中药水提液的抑制效果, 筛选出对ΔYopH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五倍子、 石榴皮和地榆, 并进一步研究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及抑制类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适合夏蜡梅生长的最适施氮水平,为夏蜡梅规模化育苗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设置0、149、273、412、550 mg/株5个氮素水平处理,对夏蜡梅1年生苗进行指数施肥试验,观测其形态指标。【结果】在施氮量为149~412 mg/株时,夏蜡梅幼苗的形态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夏蜡梅幼苗的形态指标都随之提高。当施氮量超过412 mg/株,氮肥过高后,苗木的形态指标趋于稳定。当施氮量为149~412 mg/株,氮、钾素在根茎中的分配比率随着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叶中的分配比率随之降低; 磷在根茎的分配比率降低,在叶中的分配比率上升。当氮素施用量为412 mg/株时,夏蜡梅幼苗的氮、磷、钾养分含量最高。当氮素施用量为149~273 mg/株时,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最好。【结论】273~412 mg/株的氮素指数施肥最有利于夏蜡梅幼苗的生长,且6—7月是夏蜡梅生长的高峰期,在此期间施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脆弱,光能自养生物在荒漠地区地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藻类和苔藓是荒漠地区地表普遍存在的固碳生物,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同时能够通过特定蓝藻的固氮作用增加土壤的氮含量,最重要的是这些固碳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空气中的CO2,是荒漠地区土壤表层固碳的主要贡献者。荒漠地区生态系统固碳量的研究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碳量的大小不仅受自然条件的约束,也与土壤表层固碳生物(主要是藻类和苔藓)的组成密切相关。当土壤中仅有丝状蓝藻存在时固碳速率较低,随着绿藻等高等藻类和苔藓的出现,固碳速率快速增加。本文综述了荒漠地区土壤表层固碳生物组成和影响地表固碳的因素,回顾和展望了地表固碳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生物侵蚀微生物的种类,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对乐山大佛地衣(lichen,LI)和苔藓样本进行了微生物(细菌、古菌和真菌)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地衣、活苔藓(living moss,LM)和苔藓残体(dead moss residue,DM)样本中的细菌和真菌组成在组内样本之间能进行聚类,组间差异也能良好区分;在细菌群落中,地衣与活苔藓样本中的细菌组成较为相似,两个样本的优势细菌均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和醋酸菌(Acetobacteraceae);在真菌群落中,地衣样本的优势真菌是煤炱目(Capnodiales),但其在活苔藓样本中含量较少,活苔藓样本的优势真菌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且其在地衣和苔藓残体样本中也有一定含量(7.47%~52.6%);古菌群落的组内差异较大,其中与氮转化相关的泉古菌(soil Crenarchaeotic group,SCG)总体丰度占比较高,并发现了较多未归类古菌(unclassified-k-noran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