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于羡国的批判法学,是一种旨在挑战和推翻传统法律理论和实践中的既定规范与标准的法学思潮,它将矛头直指作为西方现代法理学殿堂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西方自由主义法律思想以及体现这些法律思想的法律制度。批判法学竭力撕破自由主义法律的确定性、中立性以及客观性的面具,以证明法律不是一个理性体系,而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是不公平的政治制度得到支持并成为可能。本文试图探究这种转变的可能性以及批判法学与传统法律研究范式的具体区别。  相似文献   

2.
论环境法学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横空出世,与此同时,一个脱胎于传统的部门法学,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已任的环境法学诞生了.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与环境法学的诞生在时空上的这种暗相契合标明了它们之间天然地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后现代主义与环境法学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交相呼应,构成了学术研究领域一道亮丽的图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探求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环境法学研究方法之变革,以可阐释传统法学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与重构.  相似文献   

3.
法律正义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法学家的重视,传统的法律的实体正义理论受到后现代主义法学思潮的挑战,他们主张对正义进行支新非理性的解构和重建。坚持法学判断的主体化,程序的微观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背景,这些背景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批判性与革命性。在全球化背景的当下,马克思主义法学暴露出了一系列困境。它揭示了现代法律的“阴谋”,但同样也面临“正义”标准的缺失、全能政府与社会治理之间的抵牾、法律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徘徊不定、法律未来走向的含混与迷茫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马克思主义法学正在完成由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到建构的马克思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法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云志 《菏泽师专学报》2002,24(1):61-64,79
后现代法学是后现代思潮中的重要支流,其对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的自治性、普遍性、一元性的传统观念进行了辛辣地批判。总结其思想特征并进行利弊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审视现代法治,并可为法学研究提供一种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社会法学作为西方三大法学理论学派之一,对法学的发展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进行板块化构思有助于一个初学法学者找到研究的切入点。笔者主要将其分为以下四大板块进行简单研究:社会法学概述;社会法学的理论基础;社会法学的研究方法;社会法学者的主要观点及其研究。  相似文献   

7.
罗马法学家的活动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马法是古代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其形成、发展及影响都是与罗马法学家的活动与贡献密不可分的。公元3世纪中叶是罗马法学家活动的鼎盛时期。罗马法学家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法学家的法学理论是罗马法的渊源之一,极大地丰富了罗马法;法学家的活动与著述,使法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法学家对法理的精深研究和对概念的缜密表达,对后世法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法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他是我国新法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是一位少有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研究李达的法学著述,领会其思想精华,掌握其基本特点,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技术理性批判已经成为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明确提出技术理性已经成为发达工业社会中的统治理性,从而对技术理性展开全面的批判。一直以来我们只是对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的积极意义加以阐释,而缺乏对其批判理论本身的批判。反思马尔库塞在技术理性批判思想中对技术理性的预设,他错误地把技术理性看作是与价值理性完全相对的工具理性,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设计为从审美之维度构造一种新的理性形式来替代技术理性。技术理性具有工具与价值的双向维度,反思与批判应立足于完善技术理性自身、把以善为核心的价值要求转化为技术活动自身的规定之上。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形势加剧,中国传统的法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指出我国法学教育观念落后,层次混乱,教学僵化,管理过死的现状并借鉴国外法学教育的优点,从而提出转变法学观念,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等方案措施,希望能抛砖引玉,推动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兄弟》的批评文章,主要有传统现实主义、文化批评和运用西方理论等三种批评模式在起作用。评价了三者的得失,认为《兄弟》运用超现实的手法,借鉴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形式,表达了对文革和改革两个动荡、巨变的时代精神之荒诞性的体认,是一部勇于“写当下”的探索之作。  相似文献   

12.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性,资产阶级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建构,压制了人的革命性,掩盖了其剥削和压迫的强制性,使得剥削和压迫披上了理性外衣。要反抗这种异化,必须"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摆脱日常行为异化的强制。"日常生活批判"释放了日常生活革命的可能性,戳穿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成为我们反抗现代物化与量化统治力量的新的革命起点。但由于缺乏马克思政治经济斗争支持,"日常生活"又失去其真正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丕《典论·论文》堪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首篇文学批评专论 ,开启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自觉的先河。笔者有感于目前对其论述不详 ,本文拟从文学批评意识、批评标准、批评方法、批评态度等方面进行探讨寻绎 ,以期证明《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以及对当代文艺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传媒手段不断地产生和不停地升级换代,加速了信息交流的速度.传媒批评是指利用现代传媒工具进行的一种大众化的文艺批评方式.我们应正确对待这种新生的文艺批评方式,协调好它与传统批评的关系,推进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周秦诸子作为密切关注现实的思想家,以现实为思想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以历史为智慧的源泉与立论的依据。他们立足今天而反思过去,古今联系而相互比照,换位思考而得出结论,以史为据而抨击时弊。周秦诸子之书虽然成书年代不同,语言风格各异,政治主张有别,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但多为论议时政而发,“博古”与“通今”紧密结合,于现实的批判中隐含对历史的批判,于历史的批判中贯穿对现实的批判,把现实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我们探讨周秦诸子的现实批判与历史批判,把握其思想大义与理论精髓,对于认识社会现实与体察历史大势,有着重要启示与鉴戒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批评的概念》是韦勒克继《文学理论》之后侧重于文学理论问题的澄清、继续探讨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方法的学术专著.宏阔的学术视野是其文学研究与批评的基础,历史主义精神、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眼光体现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二者共同构筑了韦勒克平实缜密而不失机敏幽默的批评个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当代品格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以审美的社会价值论作为评价文学的基本准则,并对文学的人学内涵加以多角度地阐发;二是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选择,呈现出批评研究的多向格局和多样化形态;三是从思维方式到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系统,发生了根本上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科学化、现代化变革。  相似文献   

18.
邵燕祥说:"胆是先导,识是基础。"他的杂文就表明他是个有胆有识的杂文家。说他"有胆"是因为他敢于站在"民间立场"去披露现实中的假、丑、恶,为普通老百姓鸣"不平"伸"正义"。说他"有识"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深刻地看到之所以出现假、丑、恶现象背后主要是法制不健全、"现代公民"意识薄弱。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指陈时弊,开启明智。  相似文献   

19.
新批评派对于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批评派对于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影响。综观现当代文论的发展历程,诸多派别都与该派形成了契合与差异等复杂关系,从而共同建构了20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设计实践的发展,设计批评越来越被设计界所重视。但是,由于设计实践,更由于中国现状的限制,目前的设计批评正处于无事可做而又不得不做的困境之中。本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在目前的状况下,设计批评的困境以及进行设计批评时应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