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恒星核心氦核反应系统中的振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在压力效应和g-T效应影响下,恒星核心氦核反应系统中与料粒子数密度有关的振荡。结果表明,氦核反应系统中存在超临界的时间振荡分支。这类振荡将导致能量产生的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在压力效应和g-T效应影响下,恒星核心氦核反应系统中与粒子数密度有关的振荡.结果表明,氦核反应系统中存在超临界的时间振荡分支.当核反应发生在对流区,且对流速度沿径向减小时,压力效应可激发振荡;在核反应发生在对流区或非对流区的一般情况下,g-T效应可以激发振荡.这类振荡将导致能量产生的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太阳重力场对核反应扩散系统稳定性及中微子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的重力场通过与太阳内部的扩散和对流过程相耦合影响核反应扩散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在太阳中心0~0.38 R ⊙的核反应区内,重力场的非均匀性(△·g)将导致3He核反应扩散系统的非稳定性,失稳后的新状态具有振荡特性.3He的这种性质可以改变7Be和8B太阳中微子的产生率.  相似文献   

4.
给出恒星内部对流与核反应耦合的一个动力学模型,借助标准太阳模型,证明了在太阳中心的核反应中,^3He的粒子数密度产生和消灭过程均呈振荡状态,在能量产生的峰值区域内,^3He的振荡周期大约为5min,代表着总能量产生的振荡特征,太阳内部的这一特性预期可以说明观察到的中微子流的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5.
对流、核反应和太阳内部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恒星内部对流与核反应耦合的一个动力学模型.借助标准太阳模型,证明了在太阳中心的核反应中,3He的粒子数密度产生和消灭过程均呈振荡状态.在能量产生的峰值区域内,3He的振荡周期大约为5min,代表着总能量产生的振荡特征.太阳内部的这一特性预期可以说明观察到的中微子流的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6.
用非平衡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太阳的重力场对其内部核反应扩散系统的影响,得到了从太阳中心到0.38太阳半径的核反应区域内,重力场的非均匀性将导致核反应扩散系统的非稳定性,失稳后所产生的新状态具有时间振荡特性,这种性质可以改变太阳中微子的产生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重力 温度梯度效应影响下的恒星核反应扩散系统中的涨落,分析了在核反应进行过程中与粒子数密度相关的振荡现象.分析得出:恒星内部存在粒子数密度的振荡现象和一系列涨落波在空间传播,重力 温度梯度效应是驱动振荡的主要原因,这类振荡可以引起恒星核能的产生出现周期性的时间变化.对p—p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具体分析表明,由于3He的振荡性质,8B和7Be中微子流的产生将随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8.
用非平衡态动力学方法 ,研究了太阳的重力场对其内部核反应扩散系统的影响 ,得到了从太阳中心到 0 38太阳半径的核反应区域内 ,重力场的非均匀性将导致核反应扩散系统的非稳定性 ,失稳后所产生的新状态具有时间振荡特性 ,这种性质可以改变太阳中微子的产生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太阳中心的核反应对太阳中微子问题的解释至关重要 ,也是当前太阳振动测量中最为困难的问题 .通过对p pI核反应链中密度的时间变化研究发现 ,在从 0 0 90 2R⊙ 到0 1 5 0 7R⊙ 的中心区域内 ,3 He的粒子数密度恰好以 5min左右的周期随时间振荡 .这类振荡可以引起太阳核能产生的周期变化 ,从而改变了太阳中微子的产生率 .  相似文献   

10.
自引力反应扩散系统的涨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非平衡态统计理论,获得了描述自引力反应扩散系统密度涨落的广义Master方程,通过分析红巨星中心氦核反应扩散系统的涨落,认为尺度大于临界波入区域内的氦核反应从引力上讲是不稳定的,一系列大小长涨落波将随时间指数增长。  相似文献   

11.
星系的星族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系的研究是当今天体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星系合成是星系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介绍了研究星系的星族合成方法及其应用,并概述了演化星族合成的研究状况、展望了星族合成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计算了5M⊙恒星从主序到红巨星阶段的演化,将考虑对流超射的演化结果与不考虑对流超射的演化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恒星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向着低温度高光度的方向移动;氢主序与红巨星的寿命之和几乎不变;中心温度随其密度变化较为明显,并对其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冷分子气体外流的准直因子与外流气体的质量,中心星光度,谱线宽度以及与外流气体速度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还研究了已知的外流源在银盘上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质量的外流源准直性较好。在恒星早期阶段,小质量的外流源及其中心的星体可能处于更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4.
用非平衡态热力学方法建立了描述恒星内部热核反应的动力学方程,进而研究PPI反应决定的恒星结构稳定性,获得了稳定性判据以及引力和温度梯度(简称gT)效应的表达式.结果表明,PPI反应是稳定的,扩散总是起维持稳定的作用,而热扩散起破坏稳定的作用;给出了g-T效应起主导作用、维持稳定作用以及破坏稳定作用时的条件,同时指出g-T效应与元素丰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提出恒星演化阶段分界点的不同会影响恒星在赫罗图中演化轨迹的观点.基于在恒星演化计算中质量损失率应是一连续的分段函数的考虑,使用改进后的恒星演化计算程序.采用2种不同的分界点分别计算了恒星的演化,基于质量损失率函数连续性的考虑,对于主序星与RGB星的分界点,选取Hayashi线光度最低处比选取核心H丰度为零处更合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8M⊙和2.8M⊙早期AGB星外部湍流应力与引力的比值在几个演化点上随质量的分布,发现在恒星外部存在一个湍流应力与引力的比值能达到几十的区域,该区域的位置随演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此位置以外的壳层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Nieuwenhuijzen H.et.Al给出的恒星质量损失率的变化规律完全相同.在此基础上拟合出早期AGB星的质量损失率与出现最大湍流应力位置以外的壳层质量之间的关系式,提出湍流作用对星风的主要影响应体现在湍流作用大的区域在恒星外壳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观测显示星系中的大部分恒星是双星,因此星族合成研究必须考虑双星的作用。综述双星对星族合成研究的重要性。主要讨论了双星对早型星系和球状星团的能谱、谱指数、颜色、颜色一星等图、星系参数确定和恒星形成历史研究的影响。主要结论为双星有助于对星系和星团的光谱、颜色一星等图的解释,以及对星系和星团多个参数的准确确定。因此,双星是准确星族合成研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转动和潮汐效应是影响双星结构演化非常重要的物理因素。在转动双星系统中,根据考虑转动潮汐变形的高阶扰动势数值计算了主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并与洛希模型计算的表面重力加速度分布做了对比。结果发现:转动和潮汐对恒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采用本文中的初始参数进行演化计算,最大影响可达到103~104 cm/s2。因此在讨论恒星结构和演化时,转动和潮汐变形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天体物理学科中恒星光谱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前景,中国自主研制的大科学天文巡天项目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y telescope,LAMOST)自启用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空间光谱获取数据量最大的科学装置.目前,第6期数据(sixth data,DR6)已对全球的天文工作者开放.恒星光谱数据分类在研究天文观测数据分析领域中极为重要,为了同时兼顾快速的运行速度和准确的分类精度,基于偏差估计卷积神经网络方法(bias estimat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BECNN),分析了DR5中F、G、K、M型恒星光谱.BECNN核心思想主要是利用偏差函数泰勒展开式的偏差参数代替柔性最大值传输函数的偏差参数,进而减小误差,提高准确度.将本文方法与现有的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NN)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算法进行对比,BECNN算法在F、G、K、M型恒星光谱自动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3.177%、88.349%、93.807%、89.255%;CNN算法分别为91.646%、87.671%、92.701%、89.054%;NN算法分别为90.819%、87.417%、91.325%、88.092%.同时,将两两恒星光谱数据融合作为测试样本集,做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BECNN光谱自动分类准确率高于CNN和NN方法,在今后特殊天体索搜与恒星光谱精细分类研究中,本文方法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