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魏源(1794-1857)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近代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反侵略的爱国主义者,被誉为中国近代"改革开放之父"。他著作等身,2004年岳麓书社出版的《魏源全集》,计20册,共1100余万字,其学术理论,涉及到政治、经济、经学、哲学、文献学、文学、史学、  相似文献   

2.
魏源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改革家和诗人。他一生著述宏富,为我们留下了900余万字的作品,其中尤以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更为卓著。然而终其一生,他却未能给自己留下任何传记之类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近人对魏源的研究和评论很多,并把他与龚自珍并列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导。魏源的著述面很广,对他的研究也是多方面的,有从他师承公羊学派,而专论其变易思想的;有从他超脱乾嘉讲求经世致用之学而探讨他对晚清学风影响的;有从他的名著《海国图志》论清王朝中先进人物如何开始放眼世界的;也有就其《元史新编》等著作论元史研究及其历史编纂学的见解的;还有从《圣武记》探讨魏源对清史研究的贡献的,等等。但是通过魏源对《明史》及明史编纂的有关论述来探讨魏源对晚清时期的明史学发展的关系,则较少被人注意。  相似文献   

4.
在清代湖南资江流域的土地上,先后产生过陶澍、魏源、胡林翼、蔡锷等叱咤风云的杰出人物,而其中的魏源更是开启近代,打破封闭状态,支配国民心理长达个多世纪,且集思想家、史学家、改革家与爱国诗人于一身的“无双国士”。魏源一生留给我们的著作很多,有《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圣武记》、《海国图志》、《诗古微》、《书古微》和《元史新编》等,内容涉及哲学、经学、史学、地理学、文学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学的“求真”之志,原本就是一篇不合情理的谎言,渊源久远。迄于近代,它再次与“科学主义”合谋,将中国现代史学推向危机。其实,真实性不是史学的本性,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都是一种“对象化”的精神之旅。所以,走出“求真”之误,以“主善”为宗旨,发展从善如流、择善而从的多元化史学,堪为现代史学出路。  相似文献   

6.
关于魏源对外思想的研究,多数学者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维出发,对其评价难免有拔高之嫌。实际上,魏源的涉外思想中传统资源占据主导地位,并未跳出旧有的藩篱。文章以《海国图志》为基本资料,对其对外思想给予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7.
魏源是与林则徐同时代的思想界巨子。他在关于国运的思考中。继承了林的对外开放思想并将之发扬光大。魏源的开放思想显得更为明白清晰、深刻具体。富于可行性,具有坚持扬利避害的原则、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紧密结合等三个突出的特征。魏源的开放思想代表了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们的最高理论水平。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史家撰述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都无法避开魏源,因为他集思想家、改革家、经学家、史学家等于一身,不仅在经学、哲学、史学、文学、地理学等学术领域造诣非凡,而且其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都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这样一位重大历史人物的研究,历时弥久,成果繁富,值得认真的进行总结整理。  相似文献   

9.
常州庄氏之学开近世疑古之风。庄存与之学融通圣奥,以西汉董仲舒为宗,济以濂洛关闽之学与明代刘宗周一派的心学,在维护王权的思想中包含着变革精神;庄述祖传其学,本原六经,在考证中对经典作出了新的阐释,并开始怀疑经典的真实性;刘逢禄在怀疑《左氏春秋》之伪的同时,将今文释经的思想贯穿到诸经之中,动摇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系。魏源、王闿运承其学,经学疑古之思潮大兴,并开史学疑古一派;亦可知近代湘学、蜀学中尚今文之风皆源于常州之学,肇自庄氏,经凌曙辈传承而来。  相似文献   

10.
湘西南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源是湘西南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魏源(1794—1857)是清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宝贵思想。正因为如此,自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国人一直相当重视魏源研究。可以说,魏源研究是国内各个历史阶段的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思想发展的状况,可以概括为这样一条线索,即从对“经文经学”的研究——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良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以下就此线索,略抒管见。 1840年,英国用大炮和鸦片打开了清朝的国门,从此,“天朝大国”迷梦破灭,传统的儒学在外国的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的无情袭击下,几乎丧失了全部“保国”“保种”的功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交结在一起,严峻而残酷的现实,使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官僚和爱国知识分子从麻木不仁的昏睡状况中惊醒过来,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迅速而敏锐地意识到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距,于是,率先从“经文经学”的研究中解放出来,发出了放眼世界。学习西方的呼声。近代中国第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他们从英吉利击败清帝国这一明显事实中,得出的最直接结论是,要战胜“外夷”就要学习“外夷”,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相似文献   

12.
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所倡言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为近代中国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在近代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夷”与“制夷”的内涵与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分析、探求洋务新政时期“师夷”与“制夷”方面的利弊得失,有利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魏源思想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年代。尖锐的阶级斗争和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斗争,把一批中国近代早期的思想家推上历史舞台,魏源就是这批思想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魏源思想的形成和他所处的历史年代和社会背景有着极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南宋的郑樵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鲜明地提出了“会通”思想,这在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他对“会通”思想的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在当时空谈义理、不重实学的社会风气和学术氛围中,大力提倡“求实”的学风,并将其付诸修史实践,是难能可贵的。而他强烈的创新意识,使中国史学研究的内容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从而为史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开拓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古代近代之交的杰出政治家陶澍——论陶澍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澍是清朝后期中国经世学派在政治领域的杰出代表,而且,他和林则徐、魏源,是经世派转变为洋务派的关键人物,他的思想与政治实践开了中国近代洋务派经济改革的先河,并为洋务运动作了人才准备。陶澍还是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者。  相似文献   

16.
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所倡言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为近代中国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在近代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夷”与“制夷”的内涵与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分析、探求洋务新政时期“师夷”与“制夷”方面的利弊得失,有利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欧洲近代史学作为一种舶来品,对于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起到了至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欧洲近代史学东传的过程中,傅斯年穿针引线,对欧洲近代史学的引介不遗余力,贡献尤著。尤其是,他对巴克尔史学的借鉴、兰克治史理念的宣扬,以及德国"种族-文化"观念的运用,不仅成为其取得重要史学成就的学术渊源,而且为转型期的中国史学创辟了一条新路径。同时,欧洲近代史学经由傅斯年输入国内,开阔了中国学者的国际视野,为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取得国际学术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 超,作为资产阶级的史学领域的拓荒者,他的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一样,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 但是当时的历史观和政治上的改良主义,又决定了他不可能对科学历史做出真正的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有清一代,史学虽不及经学之盛,然而也有其独特的地位。杜维运先生认为:“夫记注、撰述、考据、衡评,史学之四端也。四端具而史学之大业成。……记注、撰述之业,起源甚早,而莫备于宋代,清自不及。然以考据、衡评而言,则清代实凌驾宋代而上之”。 中国史学的最大特色为富有经世之思想,自春秋时代史学初出现时即然,迄于清代初期,其浓厚的色彩不减。清初康熙年间正式开馆纂修《明史》,其间参与纂修之朱彝尊、汤斌、潘耒、毛奇龄、汪琬、姜宸英、万斯同等人,确实均具富有经世思想与科学精神之一代史才。 张舜徽先生说:“彝尊言修史体例,本乎时宜,不相沿袭,最为能见其大……。余则以为彝尊以所以大过人,在其学问功力深厚。……填词家至取与玉田、白石并称,而论诗者谓足与渔洋媲美。于是绩学之名,遂为诗词所掩。”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哲学尤其是伦理学和美学的研究,撰写了《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教科书》、《简易哲学纲要》、《华工学校讲义》等书,并翻译了《哲学要领》、《伦理学原理》和《哲学大纲》等西方学术著作,为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比之下,蔡元培并没有在史学方面留下较多的著述,而且其史学思想也的确无法同梁启超、夏曾佑、胡适等史家相比,但他对历史的认识及对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倡导,在近代史学史上仍居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其许多思想和认识对我们当代史学研究亦是颇有启发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