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测谎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诉讼实践的需求,使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在诉讼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我国的诉讼和证据立法对测谎技术地位和测谎结论是否具有证据资格均未作规定,使得诉讼实践中作法不一。鉴于此,笔者着重论述了测谎技术与测谎结论、测谎结论的证据属性及价值定位和测谎结论的立法构想,以期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传统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国外最新测谎技fMRI测谎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曾杰 《科技信息》2006,(11):217
近年来随着测谎技术的迅速发展,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测谎结论能否作为证据在法庭上直接被采用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本文将结合证据的特征和测谎结论自身的特点来阐述测谎结论是否能作为证据.  相似文献   

4.
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大量使用,但现行法律却未对其法律属性、适用规则等加以规范。这不仅使测谎结论的适用无法可依,也制约了测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对测谎结论的证据价值与证扰能力展开了分析,并认为测谎结论的完全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  相似文献   

5.
反测谎及其对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反测谎对GKT测试和CQT测试信效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反测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生理反应,干扰测谎,但反测谎对测谎干扰的有效性是有限的,采用GKT和CQT相结合,并结合行为观察综合判断,反测谎是可以识别并加以对抗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基于脑认知原理检测反测谎的技术。方法用实案测试检验的案例和相关实验研究,进行犯罪信息认知测谎的理论分析和实案检测反测谎可行性分析。理论分析得出,欺骗在生物界具有的普遍性,与说谎——人为逃避法律制裁所具有"本我"这一成分,是共同性的结合体。利用涉案的被测谎人,对犯罪相关信息认知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征,可以作为检测反测谎的基础;用检测被测谎人在认知分类上的差异、检测被测人对案情细节的认知间差异、检测案情细节认知时不同被测人认知反应时之间的差异等3种方法,对检测反测谎可以得到显著效果。结论基于欺骗所具有的社会性和生物性兼顾的特点,可将其作为实现检测反测谎的理论上可行的基础;刑侦测谎应用非情绪相关的认知脑电测谎对检测反测谎,提高法庭科学上的证据效力十分有效,也是未来测谎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7.
倪红彪 《科技资讯》2012,(10):209-210
测谎又称心理生理测试主要完成的是对测试人多项生理参数的采集,通过分析在相关问题上被测人的生理心理反应来确定其与案件的相关程度。本文在测谎技术基本知识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测谎中目标对象的行为特征及其心理状态特征,这些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判断其与所调查的问题和案件的关联程度,从而为展开讯问深入调查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前,测谎仪在我国侦查机关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在侦查破案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事实证明,一味地强调测谎技术在犯罪侦查中的作用,而不注意维护司法公正和保护受测人权利,测谎技术就有可能成为非法取证乃至刑讯逼供的“帮凶”。为保障受测人在测谎中的人权,应规范测试员的考试、考核及资格认定,保障测谎机构和测谎员身份的独立性,赋予被测人自愿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测试权、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问题权等。  相似文献   

9.
测谎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测谎技术已经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由于测试技术本身的不足,带来了长期的理论基础的争议以及应用上的诸多质疑。近二十年来,随着脑神经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将ERP和fMRI技术应用到测谎测试当中,使得测谎技术有了更长远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以认知作为理论分析基础,并以认知脑电作为分析变量的测谎新技术,其科学性逐渐被人所认识,在公安司法的案件调查中正处于推广使用阶段。从涉案者、知情者、无辜者3类被试进行认知脑电测谎过程中的认知预备—状态—过程—结果选择上差异、认知递进的比较、认知进程差异在反应需时上的反映等几方面,对认知脑电测谎进行了论证。认为基于情绪理论所引起的体表生理变量用生理多导(测谎)仪测量进行测谎,更加具有法庭科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