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狂人日记》的主旨是揭露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家族制度和礼教是“人吃人”风气产生的重要根源。狂人是一个妄想性偏执狂,正好充当这篇寓言式小说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2.
与理学之礼教秩序其合法性建基于先验天理之绝对正当性不同,康有为从近代西方之公理和人道两大基本观念出发,重建礼教秩序合法性基础。公理以平等观念重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师长等伦常关系。其近代意义在于解构天理之时间和空间超越性,瓦解礼教秩序之不言自明的超越意义,从而为礼教秩序的瓦解奠定学理基础。人道观一为人生来之资质,二为人之平等权利。人道观之理论意义在于为礼教制度的构建提供人性依据,即制度应当顺应人道之自然。其近代意义在于通过资质人性论对本质人性论的代替而实现了人之伦理本质的消解,这意味着人性之爱和恶失去了自身内在约束,礼教秩序之内在基础随之消解,礼教秩序之形成只能求诸外界。在资质人性论基础上,康有为提出以"教"和"学"为主体内容的礼教秩序形成之外在机制。"教"主要指以德行教化万民;"学"主要指对道的习得,其内容主要即控制人的爱恶等情欲,从而实现对人性的有限控制。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和特别的格式,剖析、抨击了几千年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塑造了一个封建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它因彻底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而震动了当时的文化思想界。《狂人日记》不仅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而且在修辞方式上亦有其独特性,显示了鲁迅先生一般人难以与之比肩并立的敏锐观察力和卓越的创造力。他把含蓄性和明确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形象的分析,暴露了旧礼教的吃人的本质,揭示了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在东汉末年已经确立和巩固。  相似文献   

5.
现代知识分子觉醒期的呐喊:《狂人日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狂人日记》所产生的精神境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是站在五四新文学立场上揭露这个吃人的社会、吃人的历史以及礼教下的中国人心之黑暗;但反过来,他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所张扬的人道主义、人性至上、现代文明,也表示了深刻的怀疑。读《狂人日记》我们能够举一反三地来看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达到的一个最高的精神水平。  相似文献   

6.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在宗法礼教、鬼神迷信的桎梏下被迫害而死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小说作者以勾勒轮廓的白描手法,描述祥林嫂一生颠沛坎坷的遭遇,控诉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鬼神迷信吃人的本质,使祥林嫂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创作母题."五四"时期,以鲁迅为核心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痛切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他们张扬着个性主义的大旗,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封建礼治秩序进行了深刻的抨击与刻画:从食人者"吃人"到被食者"吃人"再到残酷的"自食",一层比一层残酷,一层比一层令人发指.五四先驱者所描述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无异于"吃人的筵宴".  相似文献   

8.
巧分山竹     
正奶奶生日这一天,妈妈买回来10个山竹。我和爸爸先吃为快,边吃边聊天。爸爸说:"10个山竹10个人吃。""正好一人吃一个。"没等他说完,我就抢着说。爸爸摇摇头,说:"如果大人每人吃3个,小孩3人吃一个,那么,大人小孩各有几人呢?"我连忙亮出身上的"学具"——手指头:伸出10个指头代表10个山竹,弯下3个指头代表一个大人吃的,再弯下3个指头代表又一个大人吃的——弯下3次后还剩1个山竹,一个山竹正好3个小孩吃。我高兴地告诉爸爸,大人小孩各有3人。  相似文献   

9.
礼教是建立在性本哲学基础上的,强调以性统情,本质上是"存天理,灭人欲";与此相反,情教是建立在情本哲学基础上的,主张以情统性,性情一致,"以情度情"。冯梦龙的"情教"说是对晚明清初尊情思潮的继承,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批判。但他也认识到尊情思潮走入极端后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并致力于消除它。这正是冯梦龙的情教说于时代转捩处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的"吃"却与文化密不可分,在"吃"中古人造出了许多与"吃"有关的成语.在这些成语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古代社会生活的画面,又能体味古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故事,不仅仅是对纲常礼教,对人格摧残的揭露,更是汉末人们追求独立人格与爱情幸福、亲情孝道之间矛盾的反映.刘兰芝、焦仲卿二人既是忠贞爱情的捍卫者也是早期封建纲常礼教的判逆者,他们的爱情悲剧,折射出人们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美好爱情的期冀.  相似文献   

12.
中国言情小说进入晚清后,强调"情教"大于"礼教",支持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时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在解放"人性"方面是进步的,它也是"小说界革命"的一种形式.但进入民国后,面对残酷的现实,特别是军阀混战、政治黑暗的现状,很多作家对自己的文学主张提出了质疑,开始怀疑自己所批判的文学主张,在精神上又回归传统,由蔑视封建礼教开始拥护封建礼教,他们的主张遭受了"两难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走出了彻底批判与彻底否定旧秩序的代表作家李涵秋,开创了言情小说社会言情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读鲁迅的《孤独者》,其实看第一遍的时候并不是太懂,只是隐隐约约对主人公魏连殳有一个浅薄的认识,后来到看了几遍,感触似乎更深了一些。首先,从小说中不同的人物来进行分析。除了主人公魏连殳,他的家乡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魏连殳回去给祖母送葬时,族人们既紧张而又兴奋,大家都在期待这个"吃洋教"的异类会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然而出乎意料他们的是魏连殳中规中矩。如果说做了什么不合礼教的事情,族人要去观看,倒也  相似文献   

14.
"吃货"最早出现在清代小说中,指光吃不干活的人,带有贬义色彩。近年来,"吃货"一词被广大美食爱好者广泛传播,用于自称和互称。"吃货"一词的词义已发生明显变化,指"喜欢吃各类美食的人,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词义附带的感情色彩逐渐趋于中性甚至褒义。而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吃"观念的改变,网络语言环境的高度自由化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15.
<正>以石为食英语的"异食癖"一词"pica"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喜鹊。由于喜鹊食性很杂,所以这个词现在被用来指喜欢吃人们通常认为不能吃的东西的异食症。这种病常见于儿童,尤其是2岁至5岁的幼儿。如果说不懂事的儿童吞食这些不能吃的东西还让人觉得情有可原,那么成年人也这么干,而且吃的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产生的最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全面而深刻地改造国民性成为这一运动的主要精神特征。鲁迅和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一方面全面地抨击窒息人类生命力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一方面在不自觉中亲身践行着封建礼教下的旧婚约,他们的婚姻都是吃人礼教下的血淋淋的祭品。这种二律背反的特殊组合决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命运悲剧,而是新旧交替时期传统文化在倡导新文化的巨人心中的外在彰显,他们在围城内外的表现所折射出来的与其自身思想的矛盾和悖谬,在一个侧面证实了国民心态的惰性和中国国民性改造的艰难。  相似文献   

17.
"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口既是吃食物的工具,也是胃口大开的前提。杰·温安洛的父亲吃进纽崔莱保健食口的一小口,却是安利全球事业的一大口,从吃入手,是众多直销企业成长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正一方天气养一方水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见面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吃了吗?"《礼记》中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是说人的食欲是人生最大的欲望之一。从古至今,吃在生活中占的"霸主"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在《红楼梦》里,仅粥就有碧粳粥、枣熬粳米粥、红稻米粥、燕窝粥、腊八粥、鸭子肉粥、江米粥、绿畦香稻粳米饭、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湘西世界"是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形式的再现,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描写基本上都是原生态文化视界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在表面上看是一个被动的、处于受动状态的角色,似乎存在着主体意识的缺失,但是她们大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她们内心的女性主体性别意识尤其强烈.作家笔下的女性,纯净多情,诡异变态,不拘礼教,无论是混沌初开的少女,还是历经生活磨练的妇女,她们都有非常鲜明自觉的主体"性别"意识,这种意识的觉醒,使这些女性历经磨难又充满传奇,突显原生态人"性",散发着强大生命原力.  相似文献   

20.
李云 《长沙大学学报》2005,19(1):54-55,58
"圣迹图"是记述孔子事迹的画册,它是纪念孔子,宣传中国传统礼教的一种方式."圣迹图"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其数量相当可观.北京大学现藏十一种"圣迹图",成书年代以明清为主,其中包括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幅.其特点为内容基础相同,叙事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