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军梅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0(1):19-22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狂人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奇特而复杂的艺术形象,其精神品格具有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勇猛的反封建战士的特征,同时还具有反叛意识和自审精神。作者在塑造狂人这个艺术形象时,运用了象征主义等手法,采用日记体裁,构思独特,新颖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这篇警世之作的创作方法,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九二三年十月,沈雁冰同志在《读〈呐喊〉》一文里,就指出它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接着,有人认为这篇作品是“自然主义的作品”,更多的人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五十年代以后,鲁迅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有人认为这篇作品是浪漫主义作品,有人认为它是象征主义作品。八十年代,有人甚至认为《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意识流小说”等等,大家对这篇作品的见解颇异,但大多认为它的创作方法是单一的,直到严家炎同志明确提出“并用”说,认为 相似文献
3.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4):91-93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总序言,它向人吃人的社会现实发起了猛烈的批判,同时这部小说对狂人心理感受的描写也是深刻细腻的。人吃人的现象背后蕴含着礼教吃人的本质。人吃人和礼教吃人存在必然的联系,二者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呐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意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九种形态和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的“序”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但构成了小说的“反讽’’结构,而且,以“余、大哥”的形象特征、文言文话语的使用和“狂人”病愈候补等内容形象,深刻地展示了鲁迅内心的孤独、寂寞、悲哀、绝望的情感,使《狂人日记》的创作带有鲜明的“以悲观作不悲观,以不可为为可为”、“硬唱凯歌”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村上春树都擅长刻画人物。《狂人日记》和《挪威的森林》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但鲁迅笔下的“狂人”和村上春树笔下的“病人”却有着某些天然的相似和相同之处:同样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同样茫然孤独无助的年轻主人公,同样残酷的青春和病态人生,同样孤独无奈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渗透着深沉的人生悲凉和孤寂的况味。其悲既是一种情,也是一种理;既有困顿的人生失意之悲,又有死亡人物的悉苦之悲;既有庸众之悲,又有孤独之悲;悲剧方式将人物,环境等泻染得阴冷而可怖,道出腐配的封建化对于奴性人格及虚伪的相生相依的影响,同时在小说里,鲁迅无意间还流露出其天才式的悲哀。 相似文献
8.
《狂人日记》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从前景化的视角对《狂人日记》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在再现原文的前景化特征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在译文中产生的不同文体效果,并尝试归纳出一些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柳欣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2):82-84
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通常对于《狂人日记》的解读都是侧重它的思想内涵及白话文文体。本文试图从叙述视角与叙事的时空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以求在已有解读上加深对小说《狂人日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朱羽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5)
鲁迅的写作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经典话题,然而,已有阐释多以外在历史结论穿透鲁迅的文本却较为忽略其形式的意味。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包含着重要的形式线索,远非从象征出发的阐释模式可以把握。作为文学的狂人日记建构出全新的吃人,动摇了旧有整全的意义世界,同时也付出了沉陷于寓言状态的代价。鲁迅以其写作承认了中国革命的吊诡之处及其寓言式的状态,也以此弃绝了诸种简单的进步或回退的历史意识与历史观念。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现代文学起源的《狂人日记》呈现出鲁迅关于中国革命及其历史展开的洞见。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的“序”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但构成了小说的“反讽”结构,而且,以“余、大哥”的形象特征、文言文话语的使用和“狂人”病愈候补等内容形象,深刻地展示了鲁迅内心的孤独、寂寞、悲哀、绝望的情感,使《狂人日记》的创作带有鲜明的“以悲观作不悲观,以不可为为可为”、“硬唱凯歌”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陈思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3-29
一 为什么要选讲《知堂文集》周作人一生编过许多散文集 ,大多是编年体的文章结集 ,而《知堂文集》却是他亲手编辑的一本自选集。 1 933年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 ,上海书店出过影印本。 2 0 0 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止庵策划的“周作人自编文集”系列 ,《知堂文集》亦在其中。止庵在《关于〈知堂文集〉》中有如下评说 :“三十年代初 ,周氏在完成文章路数变化的同时 ,还对自己此前一个时期 (从五四或更早些时候算起 ,不妨称之为周作人创作生涯的前期 )加以总结 ,讲演《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为一例 ,几种自选集性质的作品 (除本书外 ,还有《儿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现代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和总结,指出了现代性包括个人主义、现代化、实利主义等特征。这些特征中的任何一个,甚至它们的每一个变种,都代表了现代性的一个中心方面,都可以被上升为现代性的驱动力。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代性这一极端复杂而独特的社会现象。现代性就是上述诸特征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多元现象的统一整体,就是自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至20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下,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全球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父亲和她们》以家族史的形式,追忆了马文昌坎坷曲折的一生以及他与肖芝兰、林春如、刘英三位女性的情感纠葛。小说人物的身份充满了隐喻,整体写实中不乏象征,艺术地展示了传统、现代、革命文化在现当代中国的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15.
16.
API8108A语音芯片在人机交互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 APL US公司的一次性可编程语音芯片 API810 8A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并讲述了其与单片机的接口技术和在人机交互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概念的提出解决了晚清以来文学史面临的一些问题。以传统文化为坐标进行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不仅可以清晰地勾勒现代中国各场域多样式文学发展的脉络,而且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清算的一个有效途径,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世俗批判的现代性意义——试论柏杨杂文的思想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晓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3-40
柏杨在内地的影响一直与80年代的反传统思潮联系在一起,成为反传统思想中最敏锐的观点和论据,也被这股思潮所符号化.但柏杨的文化批判并不具有我们惯常理解的明确的和强烈的政治意向,而更重要的在于国民性揭示,在于他立足于民间的立场,进行世俗的现代性建构.柏杨始终是站立在世俗社会的立场上来发言,他不是要驯化世俗社会,而是试图建构一个本真性的世俗社会,而现代性的民族国家应该是这个本真性的世俗社会的合理延伸.他不是把世俗社会提升到精英社会的水准,他首先是要建构本真性的世俗社会,其次是要把精英社会拉到这个世俗社会的水准上.从他最经常讨论的主题(例如国民性批判、道德风习、平等正义),可以看出他的杂文的批判精神紧紧地贴近世俗社会. 相似文献
19.
张颖颖 《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54-356
因传统的按键式遥控器操作不方便,设计了基于SPCE061A实现语音遥控器的方案,原始按键功能与语音控制可随意切换,并增加了自动测温语音播报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