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基于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探讨了翻译主体性因素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身体体验、认知和再现的过程,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发挥,并强调了体验和认知对译者的制约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主体性的本质:译者主体性是创造性和受动性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译者主体性这一双重属性,方能更好地理解对译者的隐身和显身这一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讲授,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尽量获得忠实原文,语言通顺的翻译能力。学生在翻译活动中的主动性往往被忽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体验观”也逐步被用来解释翻译教学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本文通过探讨翻译教学中“体验观”的运用,来进一步探讨文化教学在翻译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保护本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新的翻译理论和和研究方法的层出不穷,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多的得到了翻译研究界和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张振玉先生翻译的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得出译者主体性在此翻译过程中的充分展现和张扬,翻译之处无不烙下了译者主体性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译者主体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译论及语言学翻译理论的规范性特点使翻译的标准问题成为关注的中心,而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却长期得不到承认。但翻译描述的兴起最终使译者主体性问题成为一个重要命题。译者主体性活跃于翻译全过程,并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同时翻译和文化的关联赋予了译者主体性很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文化影响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运用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来探讨翻译教学,指出教学中凸显译者主体性和重视认知语境分析的重要性以及翻译评估机制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付丽丽 《科技信息》2011,(14):I0176-I0176,I0178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论述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对译者主体性的界定及其二重性进行论述,最后详细地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介入,目的是实现译者在翻译中合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达到翻译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能力和认知思维活动。商务英语语言特性决定了其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准确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苹果产品英文文案的汉语翻译,认为,由于译者缺乏认知意识和忽视消费者的认知需求而产生一些翻译偏差,由此可见认知意识在商务翻译中的重要性,借此为商务英语翻译实践和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陈黎 《科技信息》2012,(11):201-201,227
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女性主义,性别与翻译的结合,以及译者的身份和地位等问题都是这次转向中突出并受到关注的问题。女性主义翻译观是流行于西方的一派新理论,它强调译者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对该主题的独到主张与贡献。  相似文献   

9.
艾贻博 《科技信息》2013,(26):199-200
译者主体性是当今翻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美国作家赛珍珠在《水浒》翻译过程中就体现出了较强的译者主体性。通过赛珍珠的《水浒》翻译,可以看出译者所处时代背景因素和个人因素对译者主体性有较大的影响。而这种译者主体性,鲜明的表现在了赛珍珠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主体性对于成功的翻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主体性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蔡瑛 《科技信息》2006,(12):104
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研究翻译,提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即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他们各自的认知都不相同,因此,给译者留下了较多自由处理的空间,从而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凸显.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的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而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根据翻译认知理论,在科技英语专业词汇、句子结构和被动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的适当发挥对准确传达原语信息,达到交际目的,实现和谐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译者对同一部原著的翻译,对其评价意义在译文中的表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离"。此文将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探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身的主体性对原著评价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而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根据翻译认知理论,在科技英语专业词汇、句子结构和被动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的适当发挥对准确传达原语信息,达到交际目的,实现和谐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解构主义解放了译者,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任务、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对解构主义的认识,客观、积极地指引翻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多维度解读了译者主体性,认为作者和文本中心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而翻译研究中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基于对实际译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探析了译者主体与原文主体、译者主体与目的语读者主体、译者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在外宣翻译活动中的互动关系与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喜福会》的中文译本,尝试将译者主体性这个概念抽象分解到"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对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并作用于译本这个问题获得具体的认知,通过个案研究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译本的选择,对作品的阐释,直到语言层面上艺术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将性别引入翻译研究领域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范围,给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注入了新鲜活力。本文选取女性译者祝庆英和男性译者黄源深的《简·爱》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发现女性主义译者和非女性主义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以及语言特色方面的不同之处,并以此来探讨翻译过程中女性主义译者和非女性主义译者主体性的显现。  相似文献   

18.
译者主体性思维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和源语文化两个客体的理解与阐释,可根据思维学的分类法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译者主体性思维与译者主体能动性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发挥译者主体能动性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下解决翻译中的难点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关键所在,在文学翻译中更应突显翻译思维的不同形态及综合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邓娟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1):106-107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由于受翻译水平、翻译目的等主观因素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原文的阐释、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等不同,从而使译文迥异。译者已成为翻译活动的中心,译者主体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翻译这一术语得以重新改写与界定。将译者主体性置于文化语境视阈下,分析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译者从文本的择取到文本的理解都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翻译动机到翻译成品的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下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和操纵。因此,只有当译者在认同主流文化趋向的前提下,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充分显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