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黔南独山地区石炭纪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为佐证,分析了不同级别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形成机制和构成的沉积层序,相同级别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在大地构造环境相似的不同板块被动大陆边缘、会构成级别和数量相同、沉积记录相似的沉积层序。在大地构造背景不同(古地理位置、沉积物供给等方面差异)的板块之间(板块内部),会构成沉积层序数量相同、但沉积层序内容不同,或者沉积层序数量和内容都不同的沉积层序。前两种情形是沉积记  相似文献   

2.
以黔南独山地区石炭纪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为佐证,分析了不同级别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形成机制和构成的沉积层序,相同级别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在大地构造环境相似的不同板块被动大陆边缘,会构成级别和数量相同、沉积记录相似的沉积层序。在大地构造背景不同(古地理位置、沉积物供给等方面差异)的板块之间(板块内部),会构成沉积层序数量相同、但沉积层序内容不同,或者沉积层序数量和内容都不同的沉积层序。前两种情形是沉积记录全球同时性的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3.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是全球构造事件的结果。这一事件在沉积学中表现为:岩性上从海绿石石英砂岩变化到粘土;粘土矿物组合从伊利石/蒙脱石为主到高岭石为主;大陆植物群的绝灭和迁移;钙质超微化石物种更新速度增长;底栖有孔虫绝灭和分异度降低;碳、氧同位素强烈负异常;大陆哺乳动物演化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测井沉积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井资料因具有信息量大、数据连续性好、垂向分辨率高及成本低等优势,在解决沉积学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简要回顾了测井沉积学概念的提出与研究现状,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在沉积相分析、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动力学分析三个方面总结了测井沉积学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测井沉积学的发展方向。认为小波变换、傅里叶分析、主成分分析、分形理论等适当的数学方法和人工智能及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将是应用常规测井数据开展测井沉积学研究的关键技术,是测井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多学科研究湖泊沉积恢复古气候环境的重要性,并归纳了从湖泊沉积提取古气候环境信息所涉及的主要学科,主要包括地球化学、环境磁学、微体古生物学和沉积学等,并进一步讨论了湖泊沉积记录古气候环境研究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水动力学在沉积学领域的发展概况,结合水力学和沉积学知识,对河流沉积构造中的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水平层理进行水动力研究,分析了其沉积层理形成时的水流速度、水深及其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构造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对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进行了综合的-体化的定量研究。它以多方面的计算结果论证了隆起面积、隆起幅度、隆起坡度、隆升速度、沉降速度、沉积厚度等,特别是剥蚀与沉积的平衡计算结果可信度达到93%,这就更深刻地揭示了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剥蚀、沉积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红土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第四纪红土沉积是揭示该地区古环境变迁的良好信息载体,红土发育与构造变动、季风演化存在耦合.就第四纪红粘土的研究进展作了回顾,认为红土形成时代、成因、网纹化机制等方面的争议制约了红土地层学的发展,系统研究红土的沉积学、年代学、土壤学、生物气候学、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推动红土地层学的发展,并丰富全球变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沿革和时代风貌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的前身为沉积地质研究所。沉积地质研究所是于1985年由原地矿部批准建立的我国高校第一所沉积地质学专业研究所,为我国本学科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由成都理工大学批准扩建为沉积地质研究院,为“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矿产地质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点。拥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点(沉积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第四纪地质学)、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部级重点学科——沉积学,省级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建有“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部级开放实验室和沉积地质专业实验室。  相似文献   

10.
刘继顺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1):2569-2574
松辽盆地杏树岗油田扶余油层以陆相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由于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大部分地震反射连续性差,能量变化大,空间分布非常不稳定,在细分层序单元内(一般是四级或四级以上层序)等时对比追踪每一个层序界面是困难的,而沿等时切片进行属性提取与分析,则存在穿时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地震沉积学基本理论,结合松辽盆地实际沉积特征,采用基于参考标准层的层拉平精细解释、井震统层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等比例地层切片技术、最佳属性视窗刻画地震地貌等技术对该区河道砂体进行了精细刻画,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区内河道沉积特征得到清晰刻画,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地震沉积学,并形成了陆相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和基本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1.
沉积环境通过控制储盖分布特征进而控制煤层气的聚集成藏,是煤储层开发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含煤岩系中砂岩、泥岩、煤薄互层特征突出,且砂岩分布横向变化快,使得砂体预测难度大.运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建立地震地质等时格架,对目标层序进行地层切片并优选融合反映岩性、沉积相变化的敏感地震属性,结合单井岩性与微相特征精细刻画聚煤前后沉积相展布特征,在钻测井数据基础上分析顶底板所处沉积相带对含气富集的控制作用,进而划分沉积控气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沉积学可以研究解释研究区含煤岩系四级层序内沉积现象;弧长、瞬时频率属性在该区可有效反映岩性变化;太原组9+10煤聚煤前为障壁-泻湖相,山西组2+3煤聚煤前后为三角洲前缘相;泻湖泥坪相、分流间湾相有利于煤层气保存,障壁砂坪相及分流河道相不利于煤层气成藏.  相似文献   

12.
河流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流沉积学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生产实践和洪灾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使研究能够全面把握河流沉积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从河流分类、河流沉积作用的模拟实验、河流沉积相模式、河流沉积物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古河道重建等方面,对河流沉积学的进展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认为,河流层序地层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同河型沉积物的识别还有待从方法上进行加强;分汉河和网状河的多河道形成机理的理论探讨和水槽模拟实验有待深入开展;河型及其沉积物的时空转化模式及影响因素需要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等等.期望将来的研究能够在上述薄弱环节上有所突破,从而使河流沉积学的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时期沉积体系特征及发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建立了盆地两侧的沉积模式.认为研究区长6油层组沉积时主体为湖泊三角洲环境,沉积体系发育类型多样,主要有三角洲、湖泊及浊流沉积.在沉积过程中,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加积型-进积型三角洲,浊流为南部三角洲前缘垮塌成因.根据研究区南北两侧三角洲发育特点,结合盆地形态,认为北部为浅水型缓坡三角洲,而南部为深水陡坡型三角洲及浊流沉积,长6时期从早到晚表现为一个强烈进积作用过程.沉积体系的研究将有助于盆地今后油气勘探的部署.  相似文献   

14.
地震沉积解释技术在高邮凹陷泰二段烃源岩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泰州组是高邮凹陷现实的勘探接替层系和重要的资源接替领域。钻井数量少、勘探程度低、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及油气资源潜力难以准确评价是制约其油气勘探的主要难点。以研究区内现有钻井资料及烃源岩地化分析成果为基础,充分利用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高的优势,开展基于地层切片的地震多属性融合分析,首次将地震沉积解释技术运用到烃源岩平面发育及展布特征预测中,取得较好效果。研究表明,高邮凹陷中东部泰二段为半深湖相沉积,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为低熟—成熟阶段,是高邮凹陷泰州组烃源岩有利发育区。地震沉积解释成果与区域沉积环境、烃源岩发育特征吻合较好,是井资料较少地区研究烃源岩发育、分布范围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我国电力发展趋势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现阶段我国电力发展的现状、各种资源条件及其分布特点 ,对 2 1世纪初我国电力在火电、水电、核电、电网及输变电技术、特高压输电、新能源应用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得出了以煤炭发电为主的火电在 2 1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仍是电力生产的主角的结论 .  相似文献   

16.
扶余油层河湖频繁交替的比较沉积学依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泉四段扶余油层检查井岩心及测井剖面观察发现,扶余油层沉积环境快速多变,灰绿色、紫红色泥岩交替出现,隔夹层稳定分布,在油层上部采收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油层下部出现了未动用油层。总结扶余油层的岩性、沉积相变化,发现其沉积环境与现代鄱阳湖沉积类似,两者都具有湖泊相、河流相沉积频繁交替出现的特点。将扶余油层与现代鄱阳湖进行比较沉积学研究,对比了扶余油层与现代鄱阳湖的沉积特征,提出扶余油层为与鄱阳湖沉积环境相类似的河湖交替相沉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电动汽车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迅速发展的汽车在给人类带来现代文明和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并引起石油资源的匮乏。分析了21世纪发展电动汽车的必然性,并提出对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建议和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是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世纪,也是生态环境空前恶化的世纪。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掠夺性的资源利用等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一场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