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鄢祎 《科技信息》2007,(35):200
道德自律是解决网络行为主体行为规范问题和构建和谐网络伦理的关键,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遵循他律转化为自律的基本规律,主要是网络主题自愿认同网络规范,以自觉的道德意识对网络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2.
培养社会需要的品德高尚、智能充分、身心健康的建设者,是中等职业学校知识技能教育与道德教育合目标的体现。现实中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认识的越深刻,主动程度就越强,品质形成的质量就越高。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现状以及道德发展的一般进程,提出道德品质的升华,关键在于学生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3.
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非法律规范,它的发展应适应人的需要;在价值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构建合乎人发展需要的“适然”道德应当是以“底线道德”为标准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道德。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4.
道德整合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整合唱团指社会对不同道德意识观念、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理念进行整合而形成一种统一、开放、内洽的道德的过程。它既是对道德的整合,又是对社会伦理秩序的追求。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道德整合成为多元社会的必然选择。从它的实现来看,道德整合应以社会化环境系统为“母体”,以具有道德合理性的社会基本制度系统为支撑,以道德主体性的发挥为依托。  相似文献   

5.
缪银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2):115-115
所谓信息道德是指信息时代对人们通过网络而进行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是用来调节信息的创造者与使用者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大学期间,学校应通过课堂、网络、图书馆、第二课堂等渠道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使大学生在信息采集、整理、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行为都符合信息道德行为规范。以达到减少信息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理论的延伸与拓展。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出现了网络道德认知迷失、网络道德情感缺失与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是: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网络社会特殊属性、网络立法滞后、高校人文教育缺失。化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实践路径在于:提高大学生自律、净化网络环境、加快网络立法、重视高校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7.
黄琳 《科技信息》2011,(34):82-82
道德责任心是指个体在面临社会和道德问题时的参与意识和对困难的承担程度。任何人类社会的生活都要求参与这种生活的人有道德责任心,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型伦理秩序,消除现有的价值困境,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心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步入智能化发展阶段,智能技术道德化、智能算法的道德规制、智能技术相关者的道德失范治理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话题。传统的道德和伦理关系面临三重新挑战:智能化技术对传统伦理主体地位和道德权威的冲击;分配正义、算法歧视等新的道德问题;干扰人机共存趋势下伦理道德规范的建立。为此,要加强人工智能规范的顶层设计,确保智能算法“合乎伦理设计”,建设“人机融合”的伦理规范,推进网络社会的智能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 ,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道德的进步 ,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道德本身的困惑。构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三者统一的新道德体系 ,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公共管理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目的的实现依靠公共管理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对公共管理的目标的认识和态度。公共管理主体的道德性决定了公共管理伦理内涵的实现和实现程度。围绕公共管理的最高价值目标——公共利益的实现,讨论了公共管理的伦理内涵,指出公共管理主体的道德性对于公共管理伦理内涵实现的基础作用,探讨了公共管理主体为实现公共管理的伦理内涵,尤其是为其最高价值目标的实现应具备的道德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
道德和道德教育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道德教育应立足于道德生活现产弘扬道德理想,从多元道德文化中筛选符合道德演进规律的伦理精神充产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是时代的呼唤,是法制的发展。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所以,青少年德育教育是“以德治国”的基础。而当前学校的德育问题令人忧虑,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力,少数教师的德育意识不足以及德育教学中的知行脱节等,都将严重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完善德育政策机制,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德育研究队伍的建设,认真研究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旅游道德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旅游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即审美性,体闲性和异地性。本文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旅游本身所固有的道德意蕴。指出旅游在培养人们的道德心理和道德人格,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谈儒家师德观与当今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德这个话题常言常新,它不断吸收新的时代精神和理念。从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的师德教育观入手,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当代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升到治国方略的新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对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高等学校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其中,加强师德建设,制定师德规范,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要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综合运用教育、管理、舆论、榜样、自律五种力量.  相似文献   

16.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中永恒的话题。近几年,许多学者都论述了道德法律化的相关问题。道德法律化就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的事实和过程。本文通过对道德法律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在于道德功能的局限;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在于道德与法律的共性;道德法律化的现实性在于人类社会的需要的分析来揭示了道德法律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是全体公民都必须共同遵守的,以此保证每个公民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充分认识社会公德的基本含义和形成过程,对社会公德在社会学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群体的划分,都有着积极意义,并对追溯当前社会公德下滑的内在机理,以及对社会良好公德的重新塑造,都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家私德伦理主张"亲亲为大"的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血亲宗法关系的层次之分不能兼爱,强调为了孝道可舍弃公正,这不免给人们带来错误的心理和行为暗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我国传统社会主张家国同构、以家庭为本位,家庭私德是中国传统社会以及儒家伦理思想的主导性伦理道德,且与社会公德发生了冲突。随着血缘宗法制的衰落和现代文明的进步,我国已由熟人熟事社会跨入陌生人物的社会。以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为基点,结合西方社会德性的涵养方法,型塑我国公民的现代社会公德观念,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19.
公德私德问题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学者们颇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学界对公德私德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公德私德内涵及二者关系、公德私德的历史及现实状况和成因以及公德私德建设的未来走向几个方面展开.当前,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公德私德问题的研究既是伦理学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我国现代价值体系建构以及社会秩序规范与导向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思想不仅指导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并把它运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