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北宋《易传》中的“寂感”说更进一步确立了其心性论的色彩,从人心之本然状态,以及心与理的关系方面,把“寂感”作为联系儒、释、道三教中心性论的桥梁和纽带,也正是在三教合流的思想背景之下,“寂感”说成为心性之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从心性论的角度确定了“寂感”说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易经》直到杜甫、殷番等有关“神”的说法,是严羽“入神”的先声和渊源。“入神”说包含了严羽最高的美学原则和审美理想,认为只有李白、杜甫之作才达到“入神”这一“诗之极致”的境界。“入神说”对明清、近代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北宋熙宁变法前后,散文创作的代表人物是苏氏父子.明代茅坤取唐朱时期八个最有代表性的散文家的作品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苏氏父子即占其三。清代袁枚《书茅氏八家文选》云:“夫文莫盛于唐,仅占其二;文亦莫盛于宋,苏占其三。鹿门当日其果取两朝文而博观之乎?抑亦就所见所知者而摄合之乎?且所谓一家者,谓其蹊径之各异也,三苏之文,如出一手,固不得判而为三。”对于茅氏八家之选,袁枚大不以为然.特别是宋代六家,苏氏父子占了一半,袁枚更不赞成,以为三苏之文,如出一手,可以一家目之,断不可判而为三。  相似文献   

4.
《黄庭内景经》“身神”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系统论的内涵。该经一方面认为人身脏腑在各自身神的导引下形成一有机大系统,体现出要素间复杂的相互关联性;另一方面,又指出身神作为人身的有机成分,赋予人体系统以有序性和发展的有向性。这可被看作是古老道教文化之现代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文学叙事首次出现于战国晚期,它有别于以歌谣为主体的抒情文学以及源于巫官文化的史传叙事,是故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的有机整合。文学叙事的初步发展,标志着个体文学创作时代的来临。以辞赋文学为代表,屈宋首创的人神之恋是文学叙事的典型主题,人神之恋最初表现为“以性娱神”和“性梦之爱”两种叙事模式,文学叙事的本质和意义,最终决定了人神之恋的基本特征以及后来相关文学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李长吉诗非“无理”、“少理”、“无补于用”,实乃辞理兼胜、理在言外,长吉处元和新、旧乐府平易浅俗风靡诗坛之时,绝去翰墨畦径,呕心不经人道语,骨劲而神秀,奇不入诞,丽不入纤。然初读长吉诗,每喜其才,而感其涩,盖未谙长吉诗之艺术创新:一用字用词多以生语替代习熟之辞;二多以冷僻奇诡之意象入诗;三诗句之间或离合跌宕,或翻转透跃,脉络婉曲;四立意谋篇多比兴暗示,诗义多重旨复意。  相似文献   

7.
王维在禅悦思想的影响下,不断体悟禅家“平常心是道”这一精神世界,从而使自身进入了“心与境寂,道随悟深”的“无我”境界,在物我相融的境界里塑造了一个平和宁静的空灵的禅悦世界,为人们展现了淡远含蓄、玲珑澄澈的空灵之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8.
此文可大体确认为东晋后期之作,或成于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作者可能为道生一系后学.“神道自然”观为其主旨,并据此抨击道教民俗神泰山神府诸神.佛教“阎罗王”神系,本据道教泰山冥府神系而成,却反过来斥泰山神府及都录使者为“神不正”者.正统佛教看重隔世果报,反对现世祭神感通,因而痛责泰山神祭.同时,本“不杀生”教义,声讨泰山之祀供奉“牺牲”.此文从一个侧面,折映出方兴未艾的佛道论争,以及佛教力图摆脱道教影响而独立的意向.  相似文献   

9.
小易 《科技智囊》2007,(7):75-75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遇,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一句继续承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章节主旨,并最终推出“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大结论。综合来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前半章强调对“果”之“因”的把握;而后半章则重点在于对“因”之“果”的阐化。  相似文献   

10.
嵇康的音乐形神理论是比较成体系的,这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实属罕见。在他的音乐专论中,他从本体论、创作论和鉴赏论这三个角度,对音乐形神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发:在继承老庄音乐思想的基础上,他把音乐的本体定位于具有客体之“神”性质的“和”上;而在创作论上,他又暗暗地肯定了人的主体之“神”对音乐之“形”的影响;从鉴赏论的角度,他又赋予了鉴赏者的主体之“神”以主宰者的地位。经过嵇康的阐发,我国古代音乐形神理论终臻完备。  相似文献   

11.
对“反映”范畴的机械唯物主义规定,是我国当代文学反映论走向误区的一个根本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反映”是包含认识、情感、意志在内的综合心理过程,因此,重视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是文学反映论的应有之义。文学作为生活的审美反映,偏重于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表现性关系,这就要求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的特殊性放置在情感论和形式论的范围加以深入探讨。这或许正是完善与深化文学反映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文学理论形态学是以文学理论为研究对象的元话语,它探索文学理论的内部构成、外部特点及生成发展规律,并对其意义指向和价值旨归进行阐释.文学理论形态依其自身性质和主体建构方式的差异而有种种不同,其研究方法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13.
目前的艺学研究模式出现“断层”现象,存在着研究泛化、缺少系统性、基础理论薄弱、研究的心态发生错位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艺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建构新的艺学研究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为此,必须切实转换研究角色,立足中国现实,廓清研究领域,在具体方法的多元化与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力求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已严重脱离了当下文艺生活。它不但面临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在国际文论界的失语,而且还面临着对中国古代文学自身的失语,必须主动、及时地进行现代转换。西方文论是中国现当代文论的母体,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也需要积极有效地借鉴和利用西方文论。如何看待西方文论在中国文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事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大事。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必须涉及几个前提性问题的解法,以确立一些研究的基本观念:一、在认识和评价意义上进行概念的史的构建;二确立理论的历史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三、树立以文学理论自身发展为主,社会历史因素为次的分期观念,依此划分文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文学理论研究必须须面对三个基本问题,形成对文学、文学理论自身以及文化现状的三个认识,这是一个基本思路。在这三者之中,最为重要而艰难的是对文学理论自身的认识。从文化现状反思中国文学理论,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1)继续跟进西方文学理论;(2)理论体系不断膨胀;(3)理论话语晦涩难懂;(4)与中国现实文化状况相脱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文学反映论经历了宽泛的社会联系的现象反映论、先在的认识论的本质反映论、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的文学反映论几个阶段。文学上的社会认识性的本质反映论,将文学引向了社会性认识的道路,悖离了文学作为艺术性、审美性精神产物的本性,产生了许多理论认识上的偏误和问题。艺术性、审美性才是文学最核心的本质,社会性认识的东西必须在其统摄之下,才能获得有限制的一定程度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东亚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论长期处于世界边缘的地位,在被世界化的过程中丧失了应有的身份性。20世纪此起彼伏发展的西方文论其优势之一就是地缘性。因此,地缘文明是审视东亚文论的一个有益视角。在历史上,东亚地缘文明水乳交融,但当代东亚地缘文明并没有发生更为有效的互动,特别是在文论方面。在东西方文论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地缘文论,将进一步促进东方文论的自身建设、东西方文论的平等对话与整个世界文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甘彩虹 《科技信息》2008,(13):237-238
本文简要地介绍完标记理论后,综述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情况,重点分析目前该理论在文学风格翻译中的发展,现在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是对文学风格标记要素的提出,本文尝试理清这些要素的关系,提出标记理论在文学风格翻译上运用尚待解决的三个重要问题,并尝试对风格标记量化提出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荀子不仅在先秦学术思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文学批评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功用,提出了"文而致实"、"言必当理"、言情达志等文学主张,发出"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批评先声,对先秦文学观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