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新型城镇化承载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双重转型使命,大数据可以促进未来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大数据和新型城镇化的分析,将大数据思维引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从拆迁工作、公民信息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大数据的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2.
以煤炭资源型城市——河南省平顶山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平顶山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因子与县域经济发展最为密切,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最显著,第三产业也正在逐步成为平顶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提出从产业结构、分配机制、生态环境等方面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以促进平顶山市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新型城镇化内涵出发,构建由经济、社会、人口、生态、居民生活质量、城乡统筹发展6个子系统组成的新型城镇化的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山西省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四个时期的县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测度,以此为变量,运用差异系数,对山西县市城镇化质量差异的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并以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为依据,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构建五大类型区,结合GIS可视化功能和Geo Da空间自相关法对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主要结论:(1)山西省县市城镇化质量总体上呈上升态势,但发展不够稳定;(2)城镇化质量差异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质量差异,城乡统筹发展质量差异;生态发展质量差异、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发展质量、人口发展质量差异相对较小;(3)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受原有格局的影响较大,相对较高质量区域在省会城市周围的辐射地带和煤炭资源聚集的地区;(4)以太原市区、大同矿区为中心"H-H"极化作用显著;晋北和晋西北地区大同—忻州—朔州—吕梁一带"L-L"集聚显著,集中连片;以运城盐湖区为中心"H-L"作用显著;近年来朔州市朔城区"H-H"作用显著,有望发展成为新的极化中心.  相似文献   

4.
面临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经济、能源、环境三方面,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动力学建模,并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进行仿真模拟,考虑在现有因素影响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已有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耗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研究城市从高碳经济逐渐步入中碳经济,并向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针对具体城市,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污染治理能力,从源头上控制大气污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城市形态分析与城镇化质量评估是城市化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文章借助RS和GIS技术提取出浙江省11个主要城市在1993年、2003年和2014年的建成区信息,并利用形状指数、紧凑度、分形分维、扩张速度和扩张强度及城市重心转移等指标对浙江省城市形态进行了测度.并基于熵值法对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共23个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城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关天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空间差异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关天经济区相关数据,利用熵值法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度,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土地城镇化、社会发展、生态环境5个方面,建立了衡量关天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Pearson法对各指标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关天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高质量地区(西安)、较高质量地区(宝鸡)、中等质量地区(铜川、咸阳)、较低质量地区(渭南)和最低质量地区(商洛、天水)。结论 1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总体存在差异,呈现出两端发展低,中间突出的特点;2西安作为省会城市,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迅猛,但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最低,其他城市各项指标发展水平的整体差异不大,但总体上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3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相关性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正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新形势下,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及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路径,对于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科技进步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基础,科技创新加速了人类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发展,更应该是质量的发展.以上海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生活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上海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市化质量指数呈上升趋势,速度快于城镇化速度,且经济发展质量指数贡献最大;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异明显,中心城核心区和中心城边缘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都较高(除闸北区外),近郊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差异很大,远郊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都处于很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彭俊杰 《创新科技》2019,19(10):62-69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更强调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产业为支撑、以粮食安全为保障,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实现"四化"协调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新契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保障粮食安全不可割裂,既相互竞争、相互约束,又相互促进。随着"北雁南飞"人口大规模流动新趋势、粮食生产重心北移以及气候、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城乡失衡与区域失衡加剧了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异步发展困境,进一步折射出保障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与冲突。新时代下应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节约利用新机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粮食稳定持续发展新格局及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粮食绿色生产消费新模式等路径,促进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相互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内陆边境口岸地区作为我国沿边开放政策的战略前沿,随着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加速推进和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但整体上其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存在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不协调、口岸经济带动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传统的“重规模、高能耗”的城镇化道路,不符合其自身依托口岸经济、受制与接壤国家的发展环境、多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基础.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出发,结合云南省边境口岸地区城镇化发展实际,在总结其城镇化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城镇化发展主要受到区域经济合作、口岸经济以及口岸与城镇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而提出以完善城市(镇)对口岸的反哺功能、构筑城乡经济互动空间、培育城乡发展支撑、关注民生内涵、优化生态环境为云南边境口岸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依托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内涵,分别从人口发展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质量、社会发展质量6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0—2014年的数据,采用熵值法、线性加权和法等方法测度乌鲁木齐市城镇化发展质量,基于灰色预测对2015-2019年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镇化发展质量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发展速度可分为2个阶段;乌鲁木齐城镇化过程中各个子系统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各不相同;乌鲁木齐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发展质量与城市综合发展质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社会发展质量起主导作用;根据预测可知未来几年乌鲁木齐城镇化质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对合肥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了合肥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提出合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相应的路径: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四个统筹”、加快绿色城镇化建设步伐等。  相似文献   

13.
河南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城镇化发展滞后、水平较低。近年来,河南省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本文试图对河南新型城镇化"新"的特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原因"、新型城镇化引领"什么"、新型城镇化"如何"引领等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经济城市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是包括生产和生活在内的综合性、全方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对生态经济城市的概念、内涵以及国内外生态经济城市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生态经济城市评价指标选取原则,采用专家咨询的定性和定量信息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与加权求积相结合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计算了2000-2004年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的发展度,并对该时间段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发展的程度、速度以及潜力进行了分析与排序.建立的指标体系,对于正确认识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成果和发展规律,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结合河南省典型平原农区县域杞县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其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现代农业进程缓慢、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等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平原农区县域新型城镇化重点实施路径,主要包括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培育特色城镇经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整合农村用地空间,以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以西部大省四川省为例,选取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创新与研发等6个一级指标,人均GDP、人口密度等21个二级指标,利用AHP-BN方法对21个市州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与AHP分析结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四川省市州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较大,成都市呈"一城独大"的态势,成都、德阳及绵阳所在的城市群发展较好,宜宾、泸州、广元、巴中以及3州(甘孜、阿坝和凉山自治州)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低.近年来四川省市州新型城镇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但空间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2010—2014年,成都、德阳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增幅在10%以上,其他市州在2%~9%,而宜宾、甘孜未发生明显变化.与单一的AHP方法相比较,AHP-BN法不仅能有效避免分析结果异常值的出现,还通过不断集成专家知识与经验,为定量研究新型城镇化水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1-2016年吉林省8个地级市数据,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发展进行研究.基于熵值和变异系数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8个城市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值;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吉林省8个地级市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最高,城镇化综合评价值最低的城市是辽源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最低的城市是白城市;长春市属于高度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吉林市属于基本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其他6个城市均属于中度失调发展类城镇化滞后型.  相似文献   

18.
从"产业""城市""人口"三个维度构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近三年16地市的城镇化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安徽省各类地区产业、城市、人口因素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城镇化质量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不同区域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且在"产城人"方面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应分类发展,加快构建省域城镇化发展的协调联动机制及相关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实际,总结出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二级指标6类,即城市人口与地域指标、城市经济指标、城市生活方式指标、城市发展潜力指标、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三级指标21类.对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和Q聚类分析,对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做出对比,将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划分为4类,在此基础上对4类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0.
构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对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6年,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且存在显著的耦合互动发展关系;乌兰察布市新型城镇化滞后的年份较多,但在2014年之后,旅游产业开始出现滞后;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小幅度的上升趋势,呈现向协调发展趋近之态势.从静态角度来看,2者耦合协调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要素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性;从动态角度来看,各因素对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空间城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