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技术调解理论对人与技术互动机制的探讨不仅揭示出了技术之于人的境遇性存在,也对传统技术伦理的二元框架及人的绝对主体性产生了冲击。对此,沿着关系论进路,道德主体的界定标准可概括为自主程度及伦理意向性,人与技术物的道德角色也可据此分为三类:面向平凡技术物的操作型道德能动体、面向人工智能体的功能型道德能动体、面向人类行动者的伦理型道德能动体。对中国伦理语境而言,道德主体界定的关系论进路与天人合一观具有内在一致性,而对道德主体的重构也构成了我国传统技术伦理思想的现代语境。  相似文献   

2.
谁有资格按下创造人工人的按钮?这不仅关涉到人工人是否有资格获得道德主体身份,也关涉到人类赋予人工人某些目的或需求是否道德。事关道德主体,托伦斯和布赖森主张伦理身份的有机体观点,机器人本质上是人工物,不可能成为道德主体。彼德森针锋相对地反驳,人工人完全有资格成为道德主体,尤其是人工人i。人类为具有道德主体身份的人工人设计基础欲望和生存目的,沃克认为这是新型的奴隶制,彼德森则认为并不存在奴役。意欲辩明创造人工人是否合乎道德,首先要分析人工人具有道德主体身份的可能性,然后厘定人工人奴役与否的核心要件——自主性。最后,人工人有尊严存活于未来世界的图景将被清晰揭示:设计人工人i的行为应该被禁止,因为设计与尊重其自主性不能兼容;金属橡胶机器人获得道德主体身份的可能性,皆依赖于其心灵觉醒;对机器人而言,其存活于世的尊严注定摇摆于被设计与另寻之间。  相似文献   

3.
脑机接口介导的行为可以被视为超越身体的非具身性质的感知行动过程,该过程因其能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能力而与普通人相比似乎承担更多的责备与惩罚,而这仅仅出于其无法控制的因素,因而据此引入道德运气理论。研究发现,已有关于脑机接口和道德运气问题的研究更侧重意向性的探讨,忽视了可控性视角下技术隐含的内在出错机制,而控制与意向性作为能动性的双重视角,对于考察脑机接口加持下的“人工身体”所附有的独特道德运气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技术中介理论认为技术对人的感知和行为发挥着调节作用。维贝克在道德物化思想中进一步提出,技术人工物作为道德能动者,能够对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从伦理实践进路来看,技术人工物的引导功能侧重于主体性的"个人-德性",有助于个人德性的塑造和养成;而规范功能侧重于主体间的"社会-秩序",强调社会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规范。尽管技术人工物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仍需理性对待其在伦理实践中的局限性。总之,道德物化从"后人类主义"的视角,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社会深度科技化,意向性问题逐渐获得新的关注。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拉福睿斯(Lambros Malafouris)新近提出了物质交往理论,旨在澄清意向性的建构问题。和现象学中作为意识先验结构的意向性不同,意向性在此被理解为一种实践性能动能力。受到延展心灵及现象学的启发,结合认知考古学研究方法,马拉福睿斯对意向性做了深入地探讨,澄清了意向性是如何透过人与物的交往建构起来的。他指出人的意向性是分布的,是在与物的交往过程中涌现出现来的一种特殊能力。物质交往理论的意向性概念提示我们科技伦理研究将不能仅将技术物看作中立工具,进而考察其如何影响既成的价值规范。这一思路从人的固有价值开始,继而考察技术物的使用问题。科技伦理也应深入考察技术物透过其可供性如何影响意向性的生成。参考意向性的建构思路,科技伦理研究将在由人及物的视角之外,获得由物及人的补充思路。  相似文献   

6.
行动的意向性说明是否需要定律,是否是一种因果说明,这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PopperHempel论题认为,意向性说明需要依赖普遍定律,但这种观点面临着真实性与一般性的两难困境.在W.C.Salmon的因果性本体论解释的意义上,即便意向性说明不必然依赖定律,也仍然可以是因果说明.基于此,我们能够反驳关于"理由不是行动原因"的三个典型论证:"原因的合适类型"论证、"逻辑关系"论证和"遵守规则"论证.这种反驳揭示出,理由与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为意向性说明的正当性提供辩护.  相似文献   

7.
分析技术哲学进路由于难以充分描述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关系,成为在本体论上、继而延伸到伦理学领域的"难问题"。之所以是难以消解的,其原因在于两种"经验转向"的相互割裂。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进路为消解这一"难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解决思路。一方面,梅洛-庞蒂对身体结构的现象学分析使身体的"结构-功能"获得了稳定的一致性,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可看作是身体"结构-功能"的延伸;另一方面,技术物所"具有"的道德恰恰是由身体意向性所赋予的,对技术物道德地位的讨论因而不能脱离具体的身体知觉情境。身体现象学进路不仅有助于厘清分析技术哲学的"难问题",而且也有助于弥合两种"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合乎伦理设计”的理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智能设计是为了满足设计主体的目的而制造人工物的过程,设计是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设计体现设计者的意愿,设计关注设计的目的、行为以及人工物的功能。与其他技术人工物不同,智能机器具有自身推理能力与自动决策功能,为了更好地设计人工智能客体,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功能,必须对其理论基础追踪溯源,对其理论来源与理论前提进行充分挖掘,才能保证人工智能设计在设计之初把人类规范与道德嵌入到智能机器中,才能规范智能机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情感计算、情感脑机接口、人工心理等技术应用的发展,有“情商”的人工情感智能体逐渐成为可能,情感与道德的双重嵌入议题进入学界视野。一方面,道德情感主义理论、情感嵌入技术和实际应用需求决定了人工情感智能体具备道德赋能的现实可行性;另一方面,囿于计算主义技术争议、情感真实性争议和主体认识论争议,人工情感智能体的道德赋能陷入理论困境。考虑到人工情感智能体的技术与应用特性,我们需要从技术伦理审查、现实应用情境和主体思维观念等角度为道德赋能创造条件,以防范人工情感智能时代到来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  相似文献   

10.
智能机器的自主性带来对责任缺口的担忧,解决办法之一是逐步发展与自主性相适应的、可望负责的人工智能道德体。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的显明的伦理人工智能体尽管无法成为个体责任主体,仍有望通过广义道德图灵测试的方式,获得特定社会领域的准入资格,以作为某种准道德主体成员承担特定社会角色,与人类责任主体在集体行动中共担责任。为此,显明的伦理人工智能体的道德建构最好采用结合自上而下的伦理规则与自下而上的伦理学习的混合设计,注重在联合承诺及合作互动中促成共同体成员的善,创造更负责任、更可预期的角色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