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消息说,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抵达太阳系边缘,这意味着"人类第一个星际使者"有望不久后首次脱离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那让我们天马行空地想象一下,假如"人类星际使者"遭遇外星人怎么办?或者,更糟糕的情况,如果将并不友善的外星人引到地球,向人类发起袭击又该怎么办?人类在抵御外星人入侵时,是否已掌握合适的  相似文献   

2.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19):32-34
据美国宇航局发布的消息称,北京时间9月13日凌晨,旅行者1号已被确认飞出太阳系并正式进入星际空间。重815千克的旅行者1号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它于1977年9月5日发射,原计划是造访并考察太阳系的外行星,如木星及土星。  相似文献   

3.
任天 《科学大观园》2013,(19):34-36
美国宇航局2013年9月13日发布消息称,旅行者1号已确认飞出太阳系,正式进入星际空间。为此,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旅行者号探测项目科学家爱德华?斯通就旅行者1号飞出太阳系相关问题做详细解答。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们借助于美国宇航局的星际边界探测器,发现了一个长久以来只能假设而从没有观测到的现象——太阳系长着一条类似彗星的"尾巴"。很久以前,科学家便预测太阳系拥有这样一条"尾巴",原因在于太阳系在宇宙中穿行时会形成一个粒子流,尾随在后面。如今,根据星际边界探测器的观测发现,太阳系的"尾巴"尾随在日光层后面。在此之前,科学家从未观测到这种现象。科学家将这条"尾巴"称之为"日尾"。通过对星际边界探测器最初3年的观测发现结合在一起,科学家发现日尾中既有快速移动的粒子,也有缓慢移动的粒子。宇航局指出  相似文献   

5.
正尽管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系近邻有类地行星围绕的恒星,但这颗“比邻星b”仍远在4.2光年之外,我们使用何种航天器才能到达这颗新“现身”的行星哪?使用传统航天器要花数万年才能到达,因而需要又速度更快的设备前往,比如像“代达罗斯计划”中提到的核聚变火箭等。电子束引爆核动力火箭由英国星际学会在1973年至1978年间倡导的“代达罗斯计划”,考虑使用无人太空船对另一个恒星系进行快速探测,为  相似文献   

6.
如今美国宇航局所属的"旅行者1号"飞船,已经抵达太阳系边缘一个未知崭新区域.科学家们认为,这是它在最终进入恒星际空间之前,所要穿越的最后一个屏障.科学家们将这个崭新的空间区域比作带电粒子的"磁场公路"——因为在这里的太阳磁力线和恒星际的磁力线相互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让源自太阳系内部的低能粒子可以向外逃逸,同时也让一部分源自外部空间的高能带电粒子渗入到太阳系内部.  相似文献   

7.
地球上的资源终究是有限的,要想实现未来进一步的发展,甚至最终冲出太阳系实现恒星际航行,人类或许需要将眼界放宽一些,考虑对太阳系其他区域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要想建造一艘在人类可以忍受的时间范围内——比如数十年内飞抵另一个恒星系的超级飞船不但是极其困难,而且还是极其昂贵的,研制这样一艘飞船的耗资可能将高达数千亿美元。但是星际航行的支持者们并不以  相似文献   

8.
在太阳系中,有6颗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一是人类早就知晓的。1781年发现的太阳系第七颗行星,国际上以希腊神话中天神优拉纳斯(Uranus)的名字命名,汉语中定名为“天王星”。1846年发现的太阳系第八颗行星,又以罗马神话中海神的名字纳普丘(Neptune)命名,汉语中定名为“海王星”。[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汉语中航天、空间和太空的使用 钱学森同志是中文“航天”这个中文词的命名人。他将地球大气层以内称为空,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大气层以外和太阳系以内的空间称为天,在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人类飞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以外称为宇,太阳系以外的人类活动称为航宇。由于人们到太阳系以外的活动很少,大家对“航宇”这个名字并不熟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03年至2005年初,亚洲乃至世界各地经历了“非典”和“禽流感”风暴。在这两场风暴中,一向在消费品市场中默默无闻的消毒产品及杀菌制品被突然惊醒,冲到前沿充当了“防非典战役”及“防禽流感战役”的主力武器。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及东南亚的消毒产品消耗量是近10多年的总和。  相似文献   

11.
科技快讯     
新发现:第100颗太阳系外行星在奥地利举行的一次“生命起源”学术会议上,一个国际空间研究小组的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颗新的太阳系外行星,其质量大约与木星相当,距离地球约100光年。这一新发现使人类迄今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总数达到100颗。 20世纪70年代,人类开始将探寻地外生命的目光投向太阳系外的广袤世界。1995年10月6日,天文学家发现了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并在此后近10年间陆续获得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2.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正在开展一项名为"百年星舰"的宇宙探索计划,希望在百年内能够让人类冲出太阳系,抵达其他遥远的星球。该计划的第一个目标是火星,或是火星的两个卫星。不过,由于目标遥远和资金所限,这项计划存在致命缺点——是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宇航员几乎不可能返回地球。建人类星际殖民地  相似文献   

13.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20):67-69
夏天临近,厚厚的雾气在空中漂浮,暴雨袭来,久旱的土地迎来少见的雨水……这是一幅多么熟悉的风景啊!但这一幕发生在距地球超过10亿千米的地方一一土卫六。土卫六被认为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像地球的地方。以前,人们对它知之甚少,是一艘名为“卡西尼”的土星探测器为我们带来了大量有关土卫六的知识。“卡西尼号”于2004年抵达土星,其间飞临土卫六几十次,并将一个名为“惠更斯”的着陆器释放到土卫六上。  相似文献   

14.
1.汉语中航天、空间和太空的使用 钱学森同志是中文“航天”这个中文词的命名人。他将地球大气层以内称为空,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大气层以外和太阳系以内的空间称为天,在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人类飞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以外称为宇,太阳系以外的人类活动称为航宇。由于人们到太阳系以外的活动很少,大家对“航宇”这个名字并不熟悉。  相似文献   

15.
科技快讯     
用卫星探索彗星组成2002年7月3日,NASA在卡纳维拉尔空军基地用一枚波音Delta2火箭发射了一颗“Contour”卫星。该卫星在距离彗星核96千米以内的地方对彗星的星核进行观察和研究,以便了解太阳系形成时期冷冻的彗星星核的组成。“Contour”卫星在8月15日之前将一直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J.H.Oort,1990-)的主要天文学成就。他发现了银河系的较差自转,建立了星系较差自转的动力学理论。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范德胡斯特(H.C.van de Hulst,1918-)从理论上预言了可观测到星际中性氢的21厘米谱线。它是荷兰射电天文学的创始人,并在研究银河系的旋涡结构,探索银河系的中心区域和近距星系的星系核活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在太阳系研究方面提出了著名的原彗星云假说。  相似文献   

17.
经科学家们估算,太阳系中“暗彗星”的数量要比一般可见彗星的数量多400倍以上,它们可能会对人类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英国天文学家钱德拉·维克拉马辛哈表示:“或许我们应重新审视有关地球安全状况的传统观点。”按照钱德拉·维克拉马辛哈和另一位英国科学家比尔·纳皮尔的推测,在太阳系中与那些著名彗星并存的还有大量的“隐形”彗星。这些暗天体可能由碳化合物组成,能够吸收大部分可  相似文献   

18.
科技快讯     
首次发现的新太阳系美国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一个与太阳系部分类似的遥远行星系统。该系统中有一颗行星绕其恒星运动,其轨道与太阳系木星的轨道有相像之处。这一行星系统位于巨蟹星座,其中的“太阳”是代号为Cancri55的恒星,年龄为50亿年,距地球约41光年。  相似文献   

19.
太空探索的保障“已经到了将我们的思维延伸到地球之外的时候了。我们必须将因特网连接到太阳系的每一个角落。”TCP-IP协议的创建者之一文顿·瑟夫说,“当我们向火星迈进的时候,我们需要更为可靠,更为强大的通讯手段。因特网是最佳选择。”这位被誉为“因特网之父”之一的人,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  相似文献   

20.
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在古代,根据明显的物理概念,将时间划分为年、月、日和小时,将空间区分为天和地,就完全可以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划分渐渐地不能满足需要。
我们先来看时间的划分。现代科学诞生后,首先在科学研究上,科学家需要将时间再细分为分和秒。随后,火车、汽车、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相继出现,工业化时代到来了,又将分和秒的时间细分扩展为全社会的需要。而现代的科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将时间细分到微秒和毫秒。时间往大里划分还有年代(10年)、世纪(100年)和千年等。
我们再来看空间。直到飞机诞生和航空时代开始后,将宇宙空间划分为天和地仍然能满足需要。但航天技术诞生后,人们不仅可以离开地面进入空中,而且可以冲出地球大气层进入更广阔的宇宙空间,天和地的划分已不能满足需要了。从人们都接受的航空和航天的区分来看,实际上已把宇宙空间划分为“空”和“天”。对此似乎没有多少歧见。这除了有约定俗成的一面外,主要是因为有严格的物理概念界定,“空”就是地球大气层空间,“天”就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
可能是由于“天”这个词过于生硬和缺乏口头语言的韵味,在不同场合,人们又采用太空、空间、外层空间和深空等多种称谓。“天”的范围过于广大,细分一下是必要的,但上述称谓实际上都是指“天”——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
与时间的划分一样,空间的划分也必须有精确的物理概念界定,给人们以清晰的思路,这既是科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责任。
在已有的关于大气层以外宇宙空间的称谓中,“深空”和“外层空间”中的“深”和“外”都没有确定的物理性质界定,过于模糊和笼统。而“空间”与组成宇宙的总空间一词相同,空间的一部分不宜再叫空间,同时它也与日常语言中惯于使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空间”相混同。本人拙见,采用“太空”一词为宜,理由有以下5点:
1.“太空”一词我国古来有之,有深远的历史渊源,而且其含义是指极高的天空,与“天”的含义相近,含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成份;
2.对“太空”一词,我们可以赋予它“太阳系宇宙空间”的简称的含义,这样就有了明确的物理概念。目前我们的航天活动,也正限于太阳系宇宙空间;
3.可为空间的进一步划分留有余地。当人类冲出太阳系在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活动时,我们可以相应地将“银河系宇宙空间”简称为“银空”,将“河外星系宇宙空间”简称为“外空”;
4.“太空”一词非常优美,具有诗的韵味;
5.这样明确的空间划分,完全可以与精确的时间划分相呼应。
下面谈一下关于“航天员”一词的看法。
在中国大陆,将驾驶航天器和在太空工作的人员称为“航天员”或“宇航员”。在港、台地区也有称为“太空人”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宇宙航行划分为航天(在太阳系范围内活动)和航宇(在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活动)两个阶段,因此,称“航天员”和“宇航员”均无不可。“太空人”的称谓则过于含混,容易歧解为“太空中的人”,那就与外星人混同了。
目前,“航天”这个词已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如航天事业、航天活动、航天技术、航天部、航天总公司和航天局,航天(空间)站、航天(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等。以此类推,将驾驶航天器和在太空工作的人称为“航天员”更顺理成章,“航天飞机上的航天员”似乎比“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更一致一些。
有人将整个宇宙航行也称作“航天”,那么,“航天员”的称谓就更理所当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