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2015年8月份和2016年8月份在山东近海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2年均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9种. 2015年8月份优势种类主要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其中鳀渔获量最高,占20. 70%,口虾蛄次之,占15. 90%.2016年8月份优势种主要为鯷、日本枪乌贼、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口虾蛄,其中鳀渔获量最高,占21. 55%;戴氏赤虾次之,占18. 07%.根据2年的调查数据,分别计算了山东半岛南部、莱州湾及渤海湾南部和烟威渔场的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2年的资源多样性变化不大.本研究的结果为山东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0—2019年每年7月上旬的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海蜇资源专项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南部海蜇资源密度分布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年际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蜇出现频率年间差异显著,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海蜇出现频率和相对资源密度分布在山东半岛南部东西两侧差异明显,集中分布在丁字湾至靖海湾海域,与5~20 m等深线分布一致,在5~10 m湾口海域尤为丰富.2010 2019年,山东半岛南部海蜇伞径和体重均处于波动上升状态,优势伞径组和体重组均趋向集中,且占比较为稳定;海蜇优势伞径组趋向增大,但优势体重组年间变化较大;2010—2019年海蜇伞径-体重呈幂指数关系,年间差异性显著(P0.001),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放流时间、海域温度、饵料、海流和自然灾害等.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6年3月同安湾12个调查站位所采集的大型底栖生物样品,对同安湾底栖生物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同安湾大型底栖生物共有163种,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三大主要类群.海区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845 ind./m2,平均生物量是13.81 g/m2,鳄鱼屿附近海域丰度和生物量相对较低.根据Cluster聚类和MDS标序的结果,同安湾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成3个群落,群落Ⅰ的多样性水平最高.同时,使用复合k-优势度曲线法对各个群落结构受扰动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个群落均出现一定扰动.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6年3月同安湾12个调查站位所采集的大型底栖生物样品,对同安湾底栖生物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同安湾大型底栖生物共有163种,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三大主要类群.海区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845 ind./m^2,平均生物量是13.81 g/m^2,鳄鱼屿附近海域丰度和生物量相对较低.根据Cluster聚类和MDS标序的结果,同安湾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成3个群落,群落Ⅰ的多样性水平最高.同时,使用复合k-优势度曲线法对各个群落结构受扰动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个群落均出现一定扰动.  相似文献   

5.
2019年5月、8月和10月对白洋淀流域的淀区、2个上游水库和4条上游河流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不同季节群落结构变化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优势物种均为耐污种.淀区群落结构主要表现出受区域性影响较大,受季节性影响不大的特点,分析其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呈现出淀区南部生物量高于淀区北部,淀区中心生物多样性高于淀区边缘;2个水库生物量与丰度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表现为春季和秋季高于夏季;府河、孝义河和拒马河表现为春季生物量最低,沙河春季生物量最高,在4条河流中春季生物多样性均高于夏、秋季.总之,从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两方面来看,上游河流和水库主要表现为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而不同区域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了解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基于2020年5、8和9月份在该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结合生物多样性相关指数,分析了游泳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特征;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种类数量及现场调查渔业资源单位捕捞努力量进行空间叠加分析;通过划分渔业生境对各生境特征和分布进行研究,分析了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统计到101种游泳动物,其中鱼类54种、甲壳类38种、头足类9种。资源量较高的站位主要分布于近海周边以及莱州湾西南部,生物种类数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春季下降尤为严重,9月份生物种类数较高可能得益于伏季休渔和增殖放流。黄河口优势种的生物量占比皆未超过15%,按照相似度大于55%划分4个渔业基础生境,三个调查月份渔业生境差异度逐渐减少,部分站位共性加强,渔业生境组内空间分布整体性提高,渔业生境破碎化程度逐渐减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渤海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状况,探明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平台溢油事故对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影响。【方法】根据2014年夏季对渤海海域32个站位底栖生物的采样调查资料,并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渤海海域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底质状况。【结果】渤海海域32个站位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191种,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83种,甲壳动物40种,软体动物42种,棘皮动物15种,其它类群动物11种。优势种为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676.88ind/m2,变化范围为15~11 555ind/m2,低于溢油前水平;平均生物量为30.77g/m2,变化范围为0.09~141.55g/m2,高于溢油前水平。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为棘皮动物,丰度的主要贡献者为软体动物,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小型化有减缓趋势。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11±1.20,2.89±1.40和0.82±0.22。ABC曲线显示渤海海域正处于中度扰动状态,溢油区各站位ABC曲线均显示底质状况较好,但个别站位生物量起点较低且曲线整体偏左,说明有向中度干扰发展的趋势。【结论】溢油事故3年后,受溢油影响的底栖生物群落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0年10月(秋季)和2011年4月(春季)福建省湄洲湾海域的渔业资源定点调查资料,对湄洲湾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种类组成特征,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以及群落受捕捞和环境的扰乱程度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游泳动物61种,其中鱼类共36种,甲壳类23种,头足类2种。鱼类以暖水性和暖温性种类为主。口虾蛄、细巧仿对虾、少鳞舌鳎、鲜明鼓虾、六丝钝尾虾虎鱼和六丝多指马鲅等是该水域较为重要的优势种。湄洲湾春秋两季游泳动物群落的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该海域生物群落春季未受环境干扰,秋季受到中度干扰。  相似文献   

9.
于2015年对抚仙湖不同湖区的浮游动物群落与水体环境特征开展了逐月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28种(轮虫21种、枝角类5种及桡足类2种),优势种包括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长多肢轮虫(Ployarthra dolichopter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方形网纹溞(Ceriodaphnia quadrangula)、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和温中剑水蚤(Mesocycbps them ocyclopoides Harada)等.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全年变化范围分别是1.3~53.2ind·L-1和3.05~306.12μg·L-1;同时,浮游动物的香浓-维纳多样性指数的逐月变化范围较大(1.02~2.19).冗余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逐月变化明显而空间差异较小,水温、钙离子、磷酸盐浓度等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产生了较强的驱动作用,而浮游甲壳动物丰度与个体大小的逐月变化明显并受鱼类捕食压力的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钦州湾海域金鼓江西岸Ⅰ、Ⅱ、Ⅲ断面和大榄坪海域北端IV、V断面的潮间带生物进行了跨年份的调查研究,探讨潮间带生物群落变化与该海区近年环境扰动的关系。【方法】采用ABC曲线法、类比法对两次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各断面的潮间带总生物量第2次调查时数据都有较大的增加,增幅最小的为断面Ⅳ,增加了0.65倍,增幅最大的是断面Ⅱ,增加了37.19倍;类比分析发现5个断面的生物量增加可能与采样季节存在着较大的关系,另外,金鼓江西岸3个断面生物量的增加还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ABC曲线显示各断面在两个调查时间段潮间带生物群落受扰动的情况,其中,断面Ⅰ、Ⅳ表现受中等程度的干扰,断面Ⅴ受干扰最为严重,断面Ⅲ未体现出受干扰。【结论】不同断面潮间带生物群落随年代变化的差异与该海域近年所进行的围填海工程开发造成的环境变化有关,远离围填海工程区、水动力变弱的断面潮间带生物量会大幅增加,潮间带生物群落的优势种也会发生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