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使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主要依靠物力资本转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国际社会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争夺空前激烈。世界各国、各地区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都在纷纷制定新的人才战略.在人才培养、吸引和利用上各显神通.各领风骚。美国曾提出要培养新世纪的美国人口号;日本则提出要培养世纪通用的日本人;加拿大提出要培养21世纪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在世纪交替之际,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把目光投向21世纪的教育,使教育改革之风在全球掀起。诸如美国提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日本提出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法国提出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线限制的人”;俄罗斯则主张培养专业面宽的专门人才等。  相似文献   

3.
人才,这似乎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然而从古至今,它却从未像今天这样被重视,被渴求,被珍惜。 原因其实很简单:继土地、能源、原材料后,人才,这一特殊资源,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今天的我们面对着:美国制定了“培养21世纪美国人”的计划;日本提出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方针和“培养世界通用的21世纪日本人”战略;欧盟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200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在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我国只有6家企业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持续支持国民经济腾飞显得力不从心。当今世界国际经济越来越依靠技术竞争。在这一阶段,要想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依靠品牌建设。一、品牌建设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生命力品牌经济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体现。国际经验表明,品牌经济搞得好的国家,综合创新指数明显提高。当今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20多个国家,其品牌经济都发展到了一个比…  相似文献   

5.
彭清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1):137-138
随着经济全球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人才国际视野教育应坚持借鉴与传承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借鉴、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另一方面要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本土文化。为了培养21世纪合格的英语人才,应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教育教学:强调英语教育的人文性;借鉴国际优质文化资源,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且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STEM教育的发展逐渐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关注问题.有鉴于此,本文通过阅读相关美国STEM教育研究文献,分别整理了美国STEM教育K-12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研究的实施策略,以期对我国STEM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程传斌 《科技信息》2007,(25):218-218
从当今的国际经济形势看,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而以知识为基础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知识创新,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创新"将成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经济竞技场的"人场券",谁能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主角。对中国来说,"创新"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要靠激发的,创新能力是要靠培养的,而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讲,要从孩子抓起;一个国家有没有足够的科学储备,有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关键在基础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任何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和基础教育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正> 一、发散思维的重要性及其扩散新的世纪,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是建设新世纪创造型人才队伍的需要,创造型人才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著名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  相似文献   

9.
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使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主要依靠物力资本转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国际社会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争夺空前激烈。世界各国、各地区为了谋求自身的  相似文献   

10.
早在十几年前,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科学而精辟的提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比、面问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为21世纪培养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参与世界竞争的人才,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当前,美国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体育教师的要求相当高,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而这些证书的取得,要经公认的州立大学体育系培养,符合该证书所规定的学分标准,并取得学士学位.在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为什么有的教师在备课、上课中花费的时间,投入的…  相似文献   

11.
刘阳 《科技智囊》2010,(9):18-21,23,24
<正>20世纪,历史给了三个国家超越对手的机会:1900年美国对英国的赶超;1950年日本对美国的赶超;1960年韩国对欧洲的赶超。秘诀在于,这三个国家都采取了"人才优先"的战略决策。尤其是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上个世纪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就在于其实施了适应全球新趋势的国家人才战略以及人才建设长远规划。  相似文献   

12.
世界经济正迈向新经济时代,未来的经济竞争将主要集中在新经济层面上。新经济的产业核心是高技术产业,它将成为一国经济的火车头。高技术产业发展有四大关键因素——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其要害是人才。因此,争夺一流的人才就成了世界各国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新经济的核心环节和前哨战。从发展中国家看,人才一靠国内培养;二靠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国内培养一般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缺陷:难以获得世界一流的技术、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能较快与世界新经济接轨。从出国留学人员中获得人  相似文献   

13.
0前言 进入80年代,人们担忧地江意到,由于20世纪后半期工业的飞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在不断扩大,并意识到我们最大的责任是要依靠人类的智慧和国际协作,努力为子子孙孙保存一个清洁美丽、宜于居住的环境. 1989年6月12比美国总统布什,公布了净化大气计划.(President Bush’s CleanVir Plan)要为全美国人提供干净的空气.面净化空气包括两个问题:一是酸雨问题,二是城市空气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4.
去年中,美国英特尔公司斥资5000万美元成立了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年末,美国微软公司投资8000万美元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标志着世界高技术人才争夺战正在移师中国。随着21世纪的迫近,世界经济日益向高技术产业进军,高技术人才已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目前技术转让频繁、资金流动迅速的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国为了加强竞争力,纷纷把培养、吸引和储备高技术人才作为整个经济战略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5.
杨广 《海峡科学》1998,(4):31-32
在当今的世界上,技术经济已经萌芽,并迅速地成长。到21世纪。技术经济将逐步取代工业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而技术经济的核心是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科技创新需要一大批人才、一大批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所在;是科技创新的不竭的源泉。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由来己久,而在我们国家,近来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一.耐克公司亚洲漂流记 20世纪50年代末,耐克离开美国,把主要的制造基地放到日本。10多年后,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20世纪70年代,耐克离开日本,把主要的制造基地放到韩国、中国台湾。结果,日本逐渐丧失了世界制造中心地位。20世纪80年代,耐克总裁曾宣称,耐克到哪里,哪里就是世界制造中心。当时,中国经济刚刚起步,耐克也刚刚进入中国大陆。很多人并不相信耐克进入的中国大陆会是未来的世界制造中心。  相似文献   

17.
上海要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人事体制,构建上海国际大都市人才市场,使上海变成一个"人才富矿",成为以集聚国内外高级人才为主体和新移民社会。要像构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一样,构建国际人才交流中心,为大步迈向21世纪做好人才方面的准备。到2010年,把上海建成人才高度集聚、人才流动合理、比较利益显著、成才成业机率大、知识产权有保障的国际人才交流中心。这是日前从"迈向21世纪上海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与对策研讨会"上传出的信息。上海市副市长徐匡迪在会上充分肯定了迈向21世纪上海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他强调:迈向21世纪,建立上海国际人才中心,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在观念上要有新思路,要改变"见物不见人"的观念·把树立人才资源作为上海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开发人才资源作为上海发展的基本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上海新的人才体制,其基础初依托是:建立双向选择机制,构建人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之际,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正以汹涌澎湃的势头,在世界经济领域内独领风骚.而它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面对迅猛而来知识经济大潮,加强培养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因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而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人力资源的高素质,才能使中华民族屹于世界之林.面对21世纪激烈竞争,高等教育将面临着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挑战,必须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历来高度关注人才问题,在人才标准或培养人的规格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红专统一";指出人才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中成长;强调人的发展是一个主体能动积极的过程,要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20.
郑建峰 《科技信息》2007,(29):70-71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中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界的共同认识。在创新型社会条件下承担着大量高素质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要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和培养造就高素质创造人才的需要,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本的新观念,并在这一新的理念指导下对高等教育进行全新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