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根据传统导电加热切削存在生产率低,且易烧蚀刀具等问题,提出通过断屑器导电块引入电流进行电加热切削.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切屑呈带状的难加工材料,断屑器导电加热切削能够克服传统电加热切削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新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2.
导电加热切削切削区加热电阻的检测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义了导电加热切削这一加工方式中的加热电阻的结构及其所在区域,根据加热回路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对加热电阻的精确检测方法,有效地排除了回路电感和电缆电阻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了切削深度、进给量和切削速度对加热电阻的影响,并建立了它们和该电阻的经验公式。基于加热电阻和切削用量的关系,分析了切削用量的变化对加热功率的影响,并提出通过对加热电阻的检测来判断切削用量的变化状况,进而实现对加热电流的自动调整,并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证氧-乙炔焰加热切削难加工材料的可行性。ZGMn13试棒,分别用普通切削法和加热切削法进行车削。加热车削,在切削力、切削功率、刀具耐用度、金属切削率、表面质量、加工成本方面,显著地优于普通切削法。氧-乙炔焰加热切削与其他加热切削相比,具有加热装置简单,投资费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型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一种以脲和硫脲为主体的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其室温电导率达到1.64s/m。研究了组成温度、加热时间等因素对该电解质电导率的影响。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初步确定了该电解质的导电机理为:脲和硫脲在加热过程中相互作用转化为硫氰化铵,硫氰化铵电离导电。  相似文献   

5.
利用热油加热和温控系统自动加热刨刀,进行厚单板纵向刨切的研究。通过可控红外热成像 仪实时监测刀体温度,测量了刨刀加热和非加热刨切的单板背面裂隙度和表面粗糙度。结果证明: 通过热油加热刨刀,可使木材切削层产生瞬间蒸汽压,达到软化木材和增加刃口边木材的塑性,瞬 时加热切削木材;与未加热刨切相比,加热刨切得到的单板背面裂隙度可降低20 %以上,表面粗糙 度降低15 %~25 %。  相似文献   

6.
以汽车用超薄壁6005A铝合金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热挤压时,铸锭加热温度、挤压速度对其组织、力学性能和导电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降低铸锭加热温度并提高挤压速度对6005A铝合金型材综合性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挤压速度对型材导电率的影响较小,铸锭加热温度越高,导电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7.
激光辅助切削技术以其独特的加工优势,已成为切削加工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首先介绍了激光辅助切削技术的工程背景,综述了激光加热软化、激光打孔、激光材料改性以及激光微区融化等代表性的激光辅助切削技术的材料去除原理,然后重点以激光加热软化法为重点分析对象,从技术(激光光源、切削加工工艺)和科学(传热学、力学)两个层面分别阐述了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难点。最后,指出了该技术今后在系统集成、切削过程仿真和刀具磨损机理等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积屑瘤与鳞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试验研究了切削硅铝合金时切削速度和切削温度对积屑瘤的影响,发现积屑瘤的峰值温度在工件材料的再结晶起始温度附近的一个小范围里,根据变形强化后的金属的机械性能随加热温度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对积屑瘤随切削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解释。通过用扫描电镜直接观察微切削过程,首次拍摄到了一个鳞刺形成全过程的照片,证实了没有积屑瘤时也可以形成鳞刺。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验研究了切削硅铝合金时切削速度和切削温度对积屑瘤的影响,发现积屑瘤的峰值温度在工件材料的再结晶起始温度附近的一个小范围里。根据变形强化后的金属的机械性能随加热温度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对积屑瘤随切削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解释。通过用扫描电镜直接观察微切削过程,首次拍摄到了一个鳞刺形成全过程的照片,证实了没有积屑瘤时也可以形成鳞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陶瓷刀具在低速切削大型铸铁轧辊以车代磨技术中切削用量、刀头几何形状、刀具几何角度的选择和切削区加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CEs) is the urgent demand all over the worl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ow-carbon numerical control( NC) machining,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a part's manufacturing carbon emission with NC machine tools was built by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s of the cutting tool geometrical parameters.The manufacturing CEs were produced by electric power,cutting tools,and cutting fluid consumed in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parameters of cutting tools affected not only the CEs,but also the machining quality. Then the actual constraint models of the machine performance,machining quality were given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cutting parameters and achieve the low-CEs. Finally,a case was given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the cutting tool angles on the manufacturing 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Es decrease as the rake angle and edge angle increase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the machine specifications and machining quality.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复杂结构件端铣加工变形问题,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端铣加工过程仿真及误差预测.用实验方法对修正的端铣切削力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将理论计算与有限元方法相结合,采用加工过程离散与载荷等效的方法将瞬态切削载荷动态施加于工件的有限元模型上,应用热-力耦合分析方法,模拟复杂结构件的端铣加工过程,预测工件被加工表面变形误差.实验及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仿真预测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减小刀具刚度”的方法进行切削,从而改善了机械加工精度。对系统进行动态分析,建立二个自由度模型。在切削加工期间,将切削过程的等效刚度模拟为弹簧,在模拟系统中,附加了阻尼元件,而且还串联上刀具,恰当地选择元件的刚度,这样,即使减小了刀具的实际刚度,也会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如果选择适宜的阻尼材料,装置设计合理.那么,就会在动态特性和机械加工精度(圆柱度)这两个方面获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完全烧结牙科氧化锆陶瓷的加工质量,降低加工成本,进行了陶瓷铣削的延性域试验研究. 根据小切削量条件推导得出铣削深度与其它切削参数的关系式,同时根据能量法估算出理论脆延转变临界切削深度值. 进行了不同铣削深度下的铣削试验;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代表不同铣削深度的试样表面形貌,得出陶瓷的实际脆延转变临界铣削深度值. 根据试验的结果,综合运用应力均布效应理论和滑移理论阐释了陶瓷铣削脆延转变的机理. 通过切削力、切削温度、表面粗糙度和表面残余应力的测量和分析,研究了陶瓷延性域铣削的性能. 切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陶瓷延性域铣削可行,实现了高质量的表面加工.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电参数对电火花线切割加工SiCp/LY1 2复合材料的切割速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复合材料线切割加工表面的SEM形貌。试验结果表明 :峰值电流和脉冲宽度对切割速度和表面粗糙度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是加工电压 ;脉冲间隔对表面粗糙度影响不大 ,当其达到一定程度时 ,表面粗糙度基本不受其影响 ;选用较大的峰值电流和较短的脉冲宽度 ,可对复合材料进行较理想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相似文献   

16.
碳钢高速车削中基于量热法的切削热分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基于量热法的碳钢高速车削切削热在切屑、工件、刀具及环境中的量化分配.采用水作为收集切削热的媒介,通过自行设计的适配于高速车床的集屑容器以及分别收集工件和刀具热量的容器,在封闭式高速车削条件下测得各容器中水和承载物的温度变化,从而计算出传入切屑、工件、刀具及环境中的热量和总热量以及热流量.通过测量切削力和设定切削速度,得到主切削力的功率.将算出的总热流量与主切削力的功率相比较,评判用量热法测量切削热时的精确程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述了金属切削加工中采用的复合技术,详细地介绍了在线电解修锐度削、超声振动切削、磨料水射流切割及电解电火花加工等复合技术的新进展,指出复合技术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