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才华横溢且颇有争议,他的小说、散文、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人格精神也值得后人探究。本文试从他的成长历程和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斗争意志与必胜信心探讨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刘雪宁 《科技信息》2011,(8):144-144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是近现代日本唯美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不但在日本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声誉。他的作品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文学,而且也影响了中国一大批的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郁达夫、郭沫若、田汉。  相似文献   

3.
1996-2006年郁达夫研究虽不及20世纪80年代丰硕,某些领域甚至呈现出疲软态势;但就总体而言还是沿着上阶段的方向在进展,研究成果也尚属丰富.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看,郁达夫爱国思想和散文名作的研究,则可说是其间比较突出的两个亮点.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与郁达夫恰如其自比的"孤竹君之二子"携手而立,在20世纪中国文坛留下了深远的足迹.数十年来,研究者们既对两人引人瞩目的友谊怀有不减的兴趣,更将研究的目光转向探考两位文豪文学创作和艺术个性的异同和互动.现对郭沫若、郁达夫比较研究作一个梳理,透视这一研究领域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挖掘此项研究的价值和可持续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5.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女作家,由于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其"日本通"的一面几为遮蔽。中国现代史上精通日本的人,如周作人、戴季陶、郭沫若、郁达夫等,几乎都是男性。在这种背景下,凌叔华不能不显得很"另类",然而,作为一名女性知识精英,她笔下的日本景观却有一种男性日本通们无法企及的神韵。  相似文献   

6.
对郁达夫小说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了多方面的建树,但仍有挖掘的余地。试从叙事话语、叙事视角、结构模式三方面对郁达夫小说的体特色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江琼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6):122-124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浪漫抒情小说的奠基人。在其小说创作的历程中,由于中西文化碰撞、时代变化发展和作者自身内在气质等多种力的交汇抵触,使他小说的艺术审美无论是前期中西文化的冲突,还是后期现实与浪漫的困惑都表现出了他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坛颇具争议的一位文学家,但他的小说文本中交换多姿的颜色词语、独具风格的叙述视角,都在不同层面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们提供了崭新的感受方式来触及自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是在中西文化强烈碰触、冲撞下产生的一位现代作家。他是以表现个人孤冷感伤情绪的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在他的作品中,对自然的渴望与追求与他张扬个性、表露自我情感不断冲撞、时刻纠结。他笔下的自然深深地打上了个人感伤情绪的烙印。他的“回归自然”带着一种士人逃避现实的矛盾。这种喜好自然而又不能从中愉悦自我的情绪在郁达夫的作品中多有体现。文章旨在从郁达夫的身世、创作理论以及同陶渊明的自然主义相比较等角度出发,对郁达夫作品中这种自然的移情特征进行一番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英国作家毛姆和中国作家郁达夫在1920年代分别创作了游历中国长江流域的游记:《在中国屏风上》和《达夫游记》。两本游记都描写了作家视域中的各种中国乡村城市民俗风情。毛姆以一个来自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局外人视角,从时间和空间发掘现代中国社会民俗文化的新认识;郁达夫则以局内人的视角,在游记中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新旧交替激烈振荡中的中国民俗文化。中西两位作家笔下更多倾注了对中国文化的审美情感,他们的游记成为体现中国民俗“内价值”和“外价值”的优秀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1.
创造社是“五四”文坛颇具争议的文学社团之一。应该说它的翻译与它的创作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及翻译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页。沿着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走过的翻译道路,追溯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翻译论争,或许可以让我们重识创造社在“五四”文坛及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郁达夫生活的客观世界相似,但主观心灵不同,一个信奉“中和主义”,一个具有“达夫气质”。他们用不同的主观心灵去感受相似的客观世界,创作出的散文都充满感伤。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内心的情感流程,其作品体现出一种文学的苦美。  相似文献   

13.
创造社是“五四”文坛颇具争议的文学社团之一。应该说它的翻译与它的创作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及翻译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页。沿着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走过的翻译道路。追溯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翻译论争,或许可以让我们重识创造社在“五四”文坛及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性爱描写是郁达夫小说的鲜明特点。郁达夫小说性爱主题在揭露政治黑暗、控诉社会不公时 ,又往往是和反帝反封建的意义、人道主义的思想、爱国主义的精神以及历史事件、革命运动联结在一起的 ,它是特定历史与时代的产物。这也正是郁达夫小说的人文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文化乡愁是一种带有偏执性倾向的文化心理情感范型。郁迭夫散文笔下故都的秋天传达了作家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乡愁。悲秋是郁迭夫文化乡愁的心理表征,它来自于作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认和对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折射出郁迭夫对理想主义与浪漫精神的执著守望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6.
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不仅提供了全新的现代文学视景,更为文学史的写作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范式,是新世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重要收获。该书赋予"发展"以切实丰厚的内涵,展示了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倡导多元共生的"合力型"的文学生态格局,写作中彰显"文学性",把文学还给文学史。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是向并不存在或业已逝去的理想境界注目凝眸,以抒情笔法追寻与展现自然人性之美,以想象另一个桃源世界来表达对于现实社会的抵制与否定。以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为例进行论述,认为郁达夫的怀乡体现着从儒子到名士的转变;废名、沈从文两人回首乡关时的理想家园同中有异;萧红则以向童年回眸的形式开始怀乡之旅。这些差异反映了浪漫评论小说作迥异的文化身份及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