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磷酸钙生物陶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包括磷酸三钙(β-TCP)和羟基磷灰石(HA),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本文总结了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力学性能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溶液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是目前优先使用的精细磷酸钙陶瓷粉末制备工艺,由于磷酸陶瓷的韧性较低,必须对它进行补强增韧,以扩大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研究α-CS和β-CS多孔硅酸钙生物陶瓷的体内、体外降解性能,并与β-磷酸三钙(β-TCP)多孔生物陶瓷比较.多孔生物陶瓷由添加造孔剂和高温烧结工艺制备得到.体外实验:将陶瓷样品在三羟甲基胺基甲烷-盐酸(Tris-HCl)缓冲溶液中浸泡1、3和7天后,通过测量材料的失重率来评价材料的降解性;体内实验:在新西兰大耳白兔股骨髁骨缺损处植入人工骨陶瓷,于术后第1周、4周、8周和12周收集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计算残余材料的面积百分比,分析材料的体内降解性能.体外降解性实验结果显示,三种材料的降解率β-CS>α-CS>β-TCP.β-CS和α-CS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间点两种材料均与β-TCP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内降解性实验结果显示,三种材料随时间延长都表现出降解,降解率β-CS>α-CS>β-TCP,但是统计学结果显示没有差异(P>0.05).β-CS和α-CS多孔生物活性陶瓷的降解性均明显优于β-TCP多孔生物陶瓷.研究结果显示β-CS和α-CS多孔生物陶瓷均有望作为硬组织修复和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生物陶瓷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中韧性不足的问题,采用数字光处理技术和涂层工艺,制备了集高强度韧性一体化的生物陶瓷β-磷酸三钙/聚己内酯复合支架,并研究了聚己内酯涂层浓度对复合支架抗压抗弯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己内酯涂层可有效提高β-磷酸三钙陶瓷支架的力学性能,复合支架的强度和韧性均与聚己内酯涂层浓度呈正相关性;随着聚己内酯涂层浓度的提高,复合支架的可靠性显著提高,涂层效果有明显的改善,但不均匀现象也越明显;结合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评价发现,0.20 g/mL聚己内酯增强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的综合性能最佳。该研究可为制备满足骨生长到骨强化两阶段力学性能要求的复合支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β—磷酸三钙的成分与骨矿物组成类似,生物学相容性好.它们在生理环境下能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被组织吸收,称为生物降解或生物吸收.本文对可降解β—磷酸三钙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可降解β—磷酸三钙的制备、应用及以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磷酸钙生物陶瓷主要包括羟基磷灰石、α/β-磷酸三钙和两者按不同比例组成的混合物.近年来,磷酸钙生物陶瓷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医学临床上,其在牙科、整形外科和骨科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其骨诱导机制也是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的难题.对磷酸钙生物陶瓷骨诱导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全面地评价,并对其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用磷酸氢二钠(SPDD)和/或柠檬酸配制了不同pH值的固化液,在1300℃煅烧β-磷酸三钙制备了α-磷酸三钙(α—TCP),在1420℃煅烧等摩尔混合的二水磷酸氢钙和碳酸钙制备了磷酸四钙(TeCP).制备骨水泥样品时固化液与固相的比(L/P)为0.25~0.45mL/g.测量了骨水泥的抗压强度和孔隙率,考察了L/P和固化液组成对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抗压强度随固化液pH值降低而增大,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有一个最优的L/P.在L/P=0.30mL/g and pH=5的条件下,抗压强度达到21.69MP.  相似文献   

7.
通过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共沉淀方式合成出不含α-磷酸三钙[α-Ca3(PO4)2](α-TCP)并组成一定的β-磷酸三钙/羟基磷灰石[β-Ca3(PO4)2/Ca10(OH)2(PO4)6](β-TCP/HA)双相磷灰石粉末,分析了β-TCP/HA双相磷灰石粉末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8.
β-TCP/HA双相磷灰石粉末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共沉淀方式合成出不含α-磷酸三钙[α-Ca3(PO4)2](α-TCP)并组成一定的β-磷酸三钙/羟基磷灰石[β-Ca3(PO4)2/Ca10(OH)2(PO4)6](β-TCP/HA)双相磷灰石粉末,分析了β-TCP/HA双相磷灰石粉末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9.
β—TCP/HA双相多孔磷灰石陶瓷成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体外实验,确定了骨形成蛋白因子BMP在多孔磷灰石陶瓷上的吸附位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吸附性能。在β-磷酸三钙/羟基磷灰石(β-TCP/HA)双相多孔磷灰石陶瓷诱导成骨中,HA为宿主骨及β-TCP降解提供钙、磷源有成骨机制。这些实验结果有助于增进对羟基磷灰石骨修复材料成骨作用的了解,并能较好地解释β-TCP/HA双相磷灰石陶瓷在体内非骨环境中的诱导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溶胶凝胶法在钛合金基体上经600℃烧结合成了含镁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涂层.试验结果表明,CO32-被合成于磷酸三钙晶体结构之中,形成了B型替换,即CO32-部分替换了PO43-在晶体结构中的位置;模拟体液中,这种涂层的表面可以形成明显的新生类骨层,显示出很好的生物活性,有望在医疗实践中作为人工骨质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尿液微晶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X射线衍射法和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对16例结石病人和24例正常人尿液微晶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尿液抑制剂和尿液微晶在尿路中的滞留等角度分析了尿液微晶和结石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人尿液微粒以结晶态物质为主,其中以磷酸铵镁为主要成分的占66.7%,尿酸为主的占16.7%,一水草酸钙(COM)和β-磷酸三钙混合物为主的占16.7%;在结石病人中,尿液微晶以COM为主要成分的占33.3%,以磷酸八钙为主的占33.3%,以COM和β-磷酸三钙的混合物为主的占16.7%,以β-磷酸三钙和非晶态物质的混合物为主的占16.7%.  相似文献   

12.
磷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但大多数耕地土壤中磷素易与Ca2+、Fe3+、Fe2+、Al3+等结合成无效态磷,植物难以直接吸收利用.解磷微生物可活化难溶性磷,将其接种于堆肥,有助于提高堆肥产品磷素植物可利用程度.从鸡粪好氧堆肥中筛选获得高效解磷细菌,为生物强化富磷堆肥的制备提供菌种.利用NBRIY培养基初筛获得解磷菌,...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新方法首次将动物骨中的鱼骨引入到磷酸三钙和磷酸氢钙等原料体系中通过高温烧结制备磷酸钙基生物骨水泥(CPC),以柠檬酸和柠檬酸钠的缓冲液为固化液、按一定的液固比制备固化试样,通过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熟料粒度对其固化试样结构与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过程中骨水泥粉来的粒度对其固化试样的微观结构及其抗压强度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通过调整骨水泥粉末的粒度可达到优化其固化试样的微观结构和改善其力学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磷酸铁的结晶与反应体系的酸度、温度及过饱和度相关.本文研究了不同介质中生成的磷酸铁结晶产物性能,探讨了磷酸铁纯度与反应体系相互影响关系,并制备出热稳定性好、磷铁元素摩尔比接近1的电子级磷酸铁.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铜绿微囊藻附生细菌的多样性及其溶磷活性,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并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分类学地位,用钼锑抗比色法检测其溶磷活性,用苯磷酸二钠法检测其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分离的细菌分属于4个门,即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 其中83%以上的细菌至少对卵磷脂、植酸钙和磷酸钙中的1种具有溶磷活性,94%以上的细菌表现出1~3种磷酸酶活性,且导致磷培养基的pH值下降.铜绿微囊藻附生细菌中存在丰富的溶磷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藻类获取足够的可溶性磷元素可能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以质量分数70%的硅酸三钙(Ca3SiO5,C3S)和30%磷酸氢钙(CaHPO4·2H2O,DCPD)复合得到的DCP30粉体材料为固相,以不同浓度碳酸钠溶液为液相,得到碳酸钠改性骨水泥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手段对不同浓度改性材料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添加碳酸钠液相,骨水泥初、终凝时间分别缩短至16和55min;调控碳酸钠液相浓度,可以实现短期抗压强度优化;使用碳酸钠后,固化自发生成羟基磷灰石(HA)。浸泡模拟体液(SBF)7天,材料表面覆盖HA沉积层,生物活性优越。碳酸钠液相改性硅-磷酸钙复合骨水泥体系的水化性能、短期力学性能以及生物活性均优于Ca3SiO5水泥和未改性硅-磷酸钙复合骨水泥,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7.
磷酸钴纳米粒子的微波辐射制备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用微波辐射法对磷酸钴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和分离方法.并对磷酸钴纳米粒子进行了结构和组成的测试,讨论了影响粒子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实验得到了平均粒径为50.64nm的球形微粒的磷酸钴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18.
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 (BCP) nanopowders were synthesized by using microwave and non-microwave irradiation assisted processes. The synthesized powders were pressed under a pressure of 90 MPa, and then were sintered at 1000-1200℃ for 1 h.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formed phases and microstructur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ynthesis time was shorter, along with a more homogeneous microstructure, when the microwave irradiation assisted method was applied. The compression strength and the Young's modulus of the samples synthesized with microwave irradiation were about 60 MPa and 3 GPa, but those of the samples synthesized without microwave irradiation were about 30 MPa and 2 GPa, respectively. XRD patterns of the microwave irradiation assisted and non-microwave irradiation assisted nanopowders showed the coexistence of hydroxyapatite (HA) and tricalcium phosphate (TCP) phases in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2种新型多孔纳米陶瓷支架材料(hydroxyapatite,HA和tricalcium phosphate,TCP)的生物相容性.从人4月龄胚胎骨膜组织中分离培养出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periosteal-derived osteoblast,POB),采用人胚骨膜成骨细胞与2种陶瓷支架的体外复合培养,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及生理功能表达情况.发现人POB在HA和TCP表面生长繁殖良好,并发挥成骨功能.材料对细胞的增殖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0.05).实验表明: 2种新型多孔陶瓷支架材料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