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对林纾进行了大肆的贬损,后来林纾发表小说对新文化派给予回击。林纾的双重角色导致了他在新旧之争中的认同危机:小说翻译和创作显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文化身份上的“重合”,但他的观点一开始就与新文化派相背离,而新文化派又拒绝从文化身份上认同他。认同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清末民初多数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身份:既是传统士人又是现代文人;二是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心态:面对西方文明的调和或激进态度。民初的新旧之争是关于文化话语霸权的论争,“新”和“旧”的问题导向的是“现代”与“传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翻译在我国已有2000年的历史。古往今来,不少名家曾阐述过翻译的标准。唐朝玄奘曾提出翻译即“须求实,又须喻俗”,意即“忠实、通顺”。清代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鲁迅先生也提出:“凡译须兼顾两面。一则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其原作的风姿”。综上所述,翻译须做到“忠实、通顺”。而忠实则是译作的基础。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纂改、遗漏和任意增删等现象。清林纾(琴南)与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过160多部作品,其数目之多,内容之广,为当时了解西方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本人不懂外文,译作中删减或遗漏之处很多,因此林纾“不能算个翻译家”(杨岂深语),只能算是一种再创作罢了。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林纾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积极引导国民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和思想,成为中国翻译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翻译家。林纾通过减译、增译、改译等一系列豪杰译的做法,将西方文化思想积极传播于国人,对输入新思想、新学说,唤起民众的觉醒,开阔国人的视野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林纾的豪杰译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色进一步彰显发扬,传承了中国文化,为旧文化与新文化构建了一座极具影响力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我国货币以“圆”为单位,其中有一个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即与我国传统的推崇“圆”的文化心态有关。“圆”在我国民俗文化的底蕴深处,早巳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而渗透到了文化生活的诸多领域。例如,农历十五被称为“圆日”,八月十五为为“团圆节”,除夕之夜必吃“团圆饭”,合家守岁要?团坐”。作诗追美“圆美流转”,戏曲讲究字正腔“圆”.绘画推崇“意圆神足”,乃至于认为“圆”乃一切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我国古代货币(铜钱)的外面内方,是“圆”文化心态的一种物化。而将货币单位定为“圆”,乃是“圆”文化心态物化的扩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5.
“讹”是钱锺书先生在其讨论翻译名篇---《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作为“信“的对立面,“讹”总是存在于所有的翻译之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笔者认为,“讹“一般可分为两类:能通过译者的主观努力尽量避免的“讹”及由于语言文化差异性及个体译者能力的有限性而不可避免的“讹”。本文结合钱锺书先生的文章,区分讨论翻译中不同性质的“讹”旨在表明笔者坚持忠实性原则的翻译标准,主张尽量避免“讹”,还原原作“本来面目”的翻译论。  相似文献   

6.
林纾(1852—1924)以“不懂外文的翻译家”、“翻译界的奇人”见称于世,但由于译事仰赖他人口述,时有错讹。不过,将林译“拂袖而去”视为典型误译,似欠公允。长期以来,把“拂袖而去”视为翻译界一大“笑柄”,其理由是:西人不着长袍,何以“拂袖”? 然而,这只囿于词面表象,未深入其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中国”是以文化为中心坐标横跨地缘、超越政治的文化群体概念。“文化中国”的人文走向表现为文化中国与多元世界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东西文化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内结构多元文化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沟通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黄瑢 《科技信息》2010,(30):39-40
林纾的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译作的序跋上,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忠实论"、"文风论"、"比较论"。从林译狄更斯小说可以发现林纾的翻译理论虽然生涩,其中对于狄更斯作品的评价也显粗浅,但还是触及了狄更斯及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一些基本特征。林纾的翻译理论产生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结合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小说观,为后来的翻译实践和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我国货币以“圆”为单位,其中有一个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即与我国传统的推崇“圆”的文化。态有关。“圆”在我国民俗文化的底蕴深处,早已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而渗透到了文化生活的诸多领域。例如,农历十五被称为“圆日”,八月十五称为“团圆节”,除夕之夜必吃“团圆饭”,合家守岁要“团坐”。作诗造美“圆美流转”,戏曲讲究字正腔“圆”,绘画推崇“意圆神足”,乃至于认为“圆”乃一切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我国古代货币(铜钱)的外圆内方,是“圆”文化心态的一种物化。而将货币单位定为“圆”,乃是“圆”文化心态物化的扩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0.
林纾是末代古文家的代表,他一方面顽强地守护着传统的文道观念,另一方面又将本来是本体论的文道论悄然改变为工具论,在此同时将性情作为文章的本体,并特别强调散文的无用性和审美性,这无疑是中国散文学文道范式的一次重要转变。遗憾的是,由于他坚定的古文立场,在新文化运动对古文及孔孟之道的双重冲击下,他不能不在维护古文的同时对其中的道理也一并守护,这使得他的性情说并没有悖离道理。林纾在散文学这个根本问题上的转变及其困境体现了鲜明的近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08,(23):64-64
检讨起来,两种东西深刻地制约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一日“大中华”,一日“大西方”。从文化心态上说,前者表现为华尊夷卑、崇内鄙外的文化自大,后者表现为崇洋媚欧、“月亮也是西方阿”的全盘西化。从思维方式上说,前者一切皆从中国寻找根据,以中国的尺度对日本加以裁剪,按照这种逻辑,日本的一切来自中国,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翻版;后者处处从西方寻找根据,以西方的标准对日本的一切作价值判断。其共同之处,就是都不把日本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对象对待。  相似文献   

12.
康熙亲政的半个世纪,中西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遭际。康熙对西方文化既有亲和致用心态又存“体”“用”矛盾的心态,当西方文化之“用”危及封建清王朝之“体”时,即行禁止,他对“扬汤之争”和“礼仪之争”的处理反映了他这种复杂变化的心态。中国在康熙时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由初始的开放趋向封闭,终未能涵化出一种新型的文化,中国没有主动地走向近代化,从而落伍于世界近代化潮流。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译界之王"的林纾,具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他还致力于教育事业,成为福建工程学院的创办人。福建工程学院图书馆将林纾文化作为特色馆藏资源进行开发,力图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二十年代鲁迅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与八十年代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在“为人生”的座标上作了文学比较。着重论述了它们在创作心态、人生体验、人生探索、文化心态、“呈现”人生等方面遥遥相接的心灵感应。  相似文献   

15.
林纾是末代古文家的代表,他一方面顽强地守护着传统的文道观念,另一方面又将本来是本体论的文道论悄然改变为工具论,在此同时将性情作为文章的本体,并特别强调散文的无用性和审美性,这无疑是中国散文学文道范式的一次重要转变.遗憾的是,由于他坚定的古文立场,在新文化运动对古文及孔孟之道的双重冲击下,他不能不在维护古文的同时对其中的道理也一并守护,这使得他的性情说并没有悖离道理.林纾在散文学这个根本问题上的转变及其困境体现了鲜明的近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2010年的林纾研究,内容丰富,成果丰硕。总览2010年世界林学,可见林纾的研究已经不囿于国内及对他的翻译的有限探讨,开始朝文化透视、多元综合的方向迈进,并愈来愈为世界各国、神州各地学人所青睐。  相似文献   

17.
林译小说是林纾的主要文学业绩,也是其文学活动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着多重身份:译者,读者,作者。林纾作为不懂外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结合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以林纾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从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读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范式与作品文字中呈现的英雄感具有相同之处,但其间存有的差异性也是显然的,其中的原因可追溯到作家英雄心态的差异。本篇论文试图从英雄心态的致力点上剖析中西作家英雄心态最本质的差异,即“人格境界”与“人性探索”的不同,以期为解析中西有关文学文本的不同审美特征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20.
李佳芩 《科技信息》2011,(21):232-233
在晚清时期曾有一次对外国文学翻译的繁荣发展。为了迎合预期读者,像林纾这样的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都更倾向于使用文言文。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活动受到文化,政治,历史等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时期会导致翻译方法或策略使用的差异。因此,从多元体系理论来看,林纾主要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看似矛盾,其实是对特殊时期社会环境的一种妥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