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洪益国 《科学通报》1990,35(16):1265-1265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RSV通过灰稻虱(Laodephax striatellus)等三种介体传毒,能侵染水稻、小麦、玉米等37种禾本科植物,引起严重减产。Koganezawa首次报道了RSV具有分枝线状结构,Toriyama提出RSV是三组分病毒,含有一种分子量为32000的外壳蛋白(CP)及4种单链RNA,最近他又在RSV颗粒中发现了相应的4种双链RNA。在我国水稻条纹叶枯病亦广  相似文献   

2.
王晓红  叶寅  王苏燕  田波 《科学通报》1997,42(4):438-441
<正>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是柔丝病毒组的典型代表,其基因组由4种ss-RNA及相应低含量的4种dsRNA组成,其中,RNA1为负链性质,编码RNA多聚酶;RNA2~4均为双义编码性质(ambisense-coding strategy)。为研究该病毒RNA非编码区等调控元件在病毒基因组双义表达过程中的功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RT-PCR),扩增出覆盖RSV RNA2 5′末端非编码区、vRNA2OrFT区、基因间非编码区及vcRNA2 ORF部分区域的REPI片段(1 159bp)。将此扩增产物克隆于载体pGEM-7Zf(+)的Sma Ⅰ位点上并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测定。  相似文献   

3.
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是柔丝病毒组的典型代表,其基因组由4种ss-RNA及相应低含量的4种dsRNA组成,其中,RNA1为负链性质,编码RNA多聚酶;RNA2~4均为双义编码性质(ambisense-coding strategy)。为研究该病毒RNA非编码区等调控元件在病毒基因组双义表达过程中的功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RT-PCR),扩增出覆盖RSV RNA2 5′末端非编码区、vRNA2OrFT区、基因间非编码区及vcRNA2 ORF部分区域的REPI片段(1 159bp)。将此扩增产物克隆于载体pGEM-7Zf( )的Sma Ⅰ位点上并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中国分离物与日本分离物的REPI片段具极高的序列同源性。将REPI片段克隆到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JW2的P_RP_L启动子下游,经温度诱导,获得了高效  相似文献   

4.
水稻条叶枯病毒(RSV)的SP蛋白在介体灰飞虱内的亚细胞定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体灰飞虱的亚显微结构及水稻条叶枯病毒(RSV)病毒特异性蛋白SP的免疫定位显示:带毒虫卵巢内的成熟卵含大量内共生菌,证实了它的经卵传递特征,同时在卵的外周、卵内以及中肠的肠腔和肠上皮细胞内均有胶体金颗粒分布,说明RSV在介体内的循回途径和经卵传递的特征。对照组的雌虫则含内共生菌,而无胶体金颗粒分布;雄虫则不论带毒与否,其精子不含内共生菌,也无胶体金颗粒标记。这为灰飞虱经卵传毒给后代的生物测试提供了直观的实验证据。也不传毒机理研究和探讨RSV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必要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来自养狗家庭中的尘埃,看来能保护儿童抵御与儿童哮喘有关的一种常见病毒——RSV。RSV感染在婴儿中很常见,它能导致轻微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婴儿期严重感染的孩子在儿童期容易发展为哮喘。在最近的实验中,科学家发现被喂食了来自养狗家庭的尘埃的老鼠没有显示出与感染RSV有关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探索》2012,(9):7-7
来自养狗家庭中的尘埃,看来能保护儿童抵御与儿童哮喘有关的一种常见病毒——RSV。RSV感染在婴儿中很常见,它能导致轻微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婴儿期严重感染的孩子在儿童期容易发展为哮喘。在最近的实验中,科学家发现被喂食了来自养狗家庭的尘埃的老鼠没有显示出与感染RSV有关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水稻(Oryza sativa L.)叶形和叶色直接影响光能利用,最终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通过甲基磺酸乙酯诱变籼稻缙恢10号发现了1个遗传稳定的水稻条纹窄叶突变体,暂命名为nsl1.nsl1在苗期叶片呈浅白色,拔节期后出现平行于叶脉分布的白色条纹,而且其叶片显著窄于野生型缙恢10号.nsl1突变体的白色条纹部位细胞内部叶绿体严重解体,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荧光参数F0,Fv/Fm,?PSⅡ,qP和ETR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光合效率显著降低.nsl1的叶形叶色及生理的变化最终引起nsl1突变体株型矮小和产量相关性状的明显减小.该条纹窄叶性状受一对单隐性核基因控制,被定位于第3染色体长臂InDel 16与InDel 12之间,物理距离为204 kb,在该区域尚未发现与已报道的叶色或窄叶相类似的基因.本研究为NSL1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3价转病毒外壳蛋白基因马铃薯的获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晓江 《科学通报》1994,39(21):1992-1992
马铃薯在全世界广泛种植,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又可作蔬菜,其世界年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X病毒(PVX)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引起的病害是造成我国马铃薯退化的重要原因,严重危害马铃薯生产.尤其是2种甚至3种病毒混合侵染带来的损失远大于各病毒单独侵染.国外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表达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的转基因马铃薯能显著延缓该病毒病害症状的发展并减轻其危害程度.美国已获得同时表达PVX和PVY CP基因的双价转基因马铃薯,其中1个转基因株系对这两种病毒的混合侵染表现高抗.国际上还未见转3基因抗病毒马铃薯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邱并生 《科学通报》1992,37(21):1997-1997
虎尾草条纹花叶病毒(CSMV)属于双生病毒,其基因组为单链环状DNA。但在被侵染的植物中可形成复制型的病毒双链DNA。寄主植物为单子叶植物的双生病毒有CSMV、玉米线条病毒(MSV)、玉米矮缩病毒(MDV)和马唐线条病毒(DSV)等。本研究的目的是企图用这类病毒对单子叶植物的侵染性构建禾谷类植物的基因转移载体。  相似文献   

10.
1981年4月底5月初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了国际水稻研究会议,就水稻在亚洲地区的抗病虫性研究等问题进行报告交流。据日刊《农业技术》1981年8月号池田良一的报道,会议期间报告了近年来各国新发现的水稻病毒病6种,本文拟介绍这些新发现的水稻病毒病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1.
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一新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近年在广东省和海南省部分地区新发生一种水稻病毒病, 其症状表现为植株矮缩、叶色深绿、叶背及茎秆出现条状乳白色或深褐色小突起、高位分蘖及茎节部倒生气生须根. 病株韧皮部细胞内可观察到具斐济病毒特征性晶格状排列直径为70~75 nm的球状病毒粒体以及病毒基质和管状结构. 从发病田块及其附近的玉米(Zea may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水莎草(Juncellus serotinus)和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植株体内检测到病原病毒的存在. 田间调查及室内传毒实验表明,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毒介体. 该病毒的基因组由10条dsRNA组成, 其电泳图谱与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基本相同. 采用接头单引物扩增法获得了该病毒基因组两个片段(S9和S10)全长核苷酸序列, 两者在核苷酸组成、末端序列及基因排列上均具斐济病毒特征, 但与斐济病毒属已知种核苷酸同一率小于75% (S9)和80% (S10), 基于核苷酸及其推导编码产物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 该病毒在斐济病毒属中处于相对独立的进化位置. 结果表明, 该病毒应为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第2组的一个新种, 建议将其命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相似文献   

12.
作者于1991年,报道了在成分上与镁闪石和直闪石相当的龙泉镁质闪石系由单斜和正交两种闪石交生而成的CTEM研究成果。本文是对这一矿物的高分辨电镜研究结果的报道。镁质闪石的晶格条纹象显示,交生两相的宽度变化不定.其中单斜闪石相的宽度既有0.gnm偶数倍的,也  相似文献   

13.
龚祖埙 《科学通报》1982,27(22):1393-1393
双联病毒是一种由两个小球状病毒质粒以成对形式存在,从而与已知的其他病毒的形态有异。它的基因不是一般的植物病毒的单链或双链RNA,也不是某些植物病毒的双链DNA,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携带单链DNA基因的植物病毒组。从最初报道甜菜卷顶病毒及玉米条斑病毒至今不到十年时间,在南美、非洲、地中海地区,北欧和日本陆续发现十余种双联病毒,1978年病毒分类学国际委员会列为一个独立的病毒组。我国还没有发现过双联病毒。  相似文献   

14.
草鱼出血病病毒形态结构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燕燊 《科学通报》1983,28(18):1138-1138
草鱼出血病(Hemorrhage of grass carp)是草鱼种饲养阶段危害最严重的疾病。我所鱼病室病毒组于1978年报导了其病原研究,认为是由一种病毒所引起。1980年又报道了病原的电镜观察,在人工感染致病的草鱼肾组织的超薄切片中看到病毒颗粒,并暂名为草鱼疱疹病毒(Herpesvirus of grass carp)。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病毒的特性及形态结构,近年来,我们提纯了病毒,作了一些理化特性测定和电镜观察,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薛纪越 《科学通报》1993,38(19):1824-1824
<正> 作者于1991年,报道了在成分上与镁闪石和直闪石相当的龙泉镁质闪石系由单斜和正交两种闪石交生而成的CTEM研究成果。本文是对这一矿物的高分辨电镜研究结果的报道。镁质闪石的晶格条纹象显示,交生两相的宽度变化不定.其中单斜闪石相的宽度既有0.gnm偶数倍的,也  相似文献   

16.
农杆菌转化水稻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瑶 《科学通报》1994,39(10):953-953
自1988年以来,水稻基因转化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建立了转化水稻原生质体(电击法和PEG法)和完整细胞(基因枪法)的有效方法,得到外源基因稳定整合的转化植株及后代,但双子叶植物中最普遍使用的农杆菌介导法,却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水稻,虽有几篇报道,但未得到转化植株,也未有转化目的基因的报道.我们尝试用农杆菌介导,将人工合成的抗菌肽基因转化水稻不定芽,得到表达外源基因的工程植株,建立了一种转化水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水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浩  林拥军  张启发 《科学通报》2009,54(18):2699-2717
水稻作为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 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 水稻育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水稻的单位产量实现了翻番, 部分地方甚至提高至3倍, 这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近十几年来水稻的产量停滞不前, 这一方面是由于在育种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以及遗传多样性在栽培品种中的逐步变窄,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频繁发生的病虫害以及旱灾等自然灾害使得水稻生产损失惨重. 然而, 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 针对这些问题, 我国学者提出了培育绿色超级稻的设想, 围绕水稻抗病虫、抗旱、营养高效利用、优质、高产等五大重要性状, 对水稻品种进行全面改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育种手段, 在实现绿色超级稻目标上将发挥重要作用. 水稻的转基因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迄今已有大量的转基因水稻研究被报道, 其中大部分的研究内容与绿色超级稻所要实现的目标一致. 本文首先回顾水稻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 再以抗病虫、抗旱、营养高效利用、优质、高产、外加抗除草剂等几大主要性状为主线对转基因水稻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逐一阐述, 最后对转基因水稻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谢艳  周雪平  张仲凯  戚益军 《科学通报》2001,46(17):1459-1462
从我国云南省保山地区烟草上表现曲顶症状的植株上分离获得病毒分离物Y1,经粉虱传毒及粒子形态观察,证明为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病毒,用14种单克隆抗体进行三抗体夹心ELISA测定,结果表明Y1与我国及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报道的双生病毒的抗原表位型均不同,对Y1基因组DNA-A的全序列进行了分析,全长2746个核苷酸,其中病毒链含有两个ORF,互补链含有4个ORF,Y1与其他双生病毒基因组DNA-A全序列、基因间隔区序列及各ORF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分析表明,Y1是一种新的Begomovirus病毒,定名为烟草曲顶病毒,英文名为Tobacco curly top virus,简称TCTV,TCTV全基因组与印度报道的番茄曲叶病毒和番木瓜曲叶病毒的同源性最高,达85%,而其CP基因与巴基斯坦棉花曲叶病毒分离物72b高度同源,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达98%。  相似文献   

19.
吴淑华 《科学通报》1990,35(10):784-784
自1978年Reddy发现SV40基因组中存在增强序列以来,相继发现许多病毒以及真核基因组中广泛存在这类增强序列。但是,在原核系统中是否存在增强子,尚无定论。1985年我们发现SV40 DNA Hind Ⅲ B片段在大肠杆菌中对人α、β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增强作用。本文采用启动子和增强子样序列检测载体,发现除SV40 Hind Ⅲ B片段以外,痘苗病毒(我国天坛株)Hind Ⅲ K片段、呼吸道合胞病毒(RSV)Bam HI G片段,以及约1.0kb的大肠杆菌DNA片段(JM103-M)均有在大肠杆菌中增强某些原核和真核基因表达的功能。本文还对其作用原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益民 《科学通报》1985,30(24):1918-1918
茶尺蠖(Ecotropis Obliqua)是我国苏浙皖地区危害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otropis Obliqu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EONPV)赵烨烽等人于1977年在我国首次发现,国外亦未见对该毒株的报道。后经朱国凯等人鉴定为杆状病毒粒子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几年来防治效果良好,为了更广泛地应用该病毒于大田防治茶尺蠖幼虫,必需深入地研究其病毒的性质,现将EONPV形态结构的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