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带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陆河绿洲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在限量供水条件下,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与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和利用效率,以期为能否将交替灌溉技术集成到间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全生育期120cm土层内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低于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间作群体内,玉米带内的土壤含水量始终高于小麦带。与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耗水量的平均值相比,交替灌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分别提高了32.2%~38.9%、WUE提高了27.8%~36.0%,耗水量增大了4.2%~5.4%。  相似文献   

2.
利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对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综合评价。试验区选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县一心乡,保护性耕作措施处理包括行间覆膜、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的集成、垄向区田、秸秆覆盖,以常规耕作处理为对照,目的在于研究建立适合于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有不同程度的节水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不同措施的综合效果为: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集成措施〉行间覆膜措施〉垄向区田措施〉秸秆覆盖措施〉常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外部技术对装备产品集成创新绩效的影响,首先构建了概念模型,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通过对集成创新项目的实地调研,获取必要的统计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统计分析表明,外部技术获取宽度有助于提高集成创新绩效,系统集成能力在集成创新中起到重要作用,外部技术获取宽度通过促进系统集成能力成长,能够间接提高集成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4.
寒地水稻节水增产技术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和平灌区水稻灌溉试验站进行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灌溉方式、施肥量及栽培密度对同一品种水稻产量和节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Ⅱ技术较当地常规灌溉单产量提高6.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2.18%,节水64.04%;采用施肥量为B2水平、栽培密度为20穴·m-2的小区更容易获得较高产量,A3B:C2组合模式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达到了节水增产效果。图2,袁6,参5。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坐水种、苗期补灌以及坡耕地垄作区田节水抗旱技术集成的研究,对大豆在节水抗旱技术集成作用下的产量、干物质积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技术集成节水效果明显,对土壤有良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图1,表3,参7。  相似文献   

6.
根据旱地夏玉米环境水分的变化及生理反映的敏感性,运用数学方法,研究探讨了旱作夏玉米产量、耗水深度与生育阶级累计水分的生理敏感点。根据其环境变化特点,研究得出了旱作夏玉米的环境水分指标及其施肥指标,以此指导旱作夏玉米的栽培管理。  相似文献   

7.
利用吉林省中西部21个市县30年(1961-1990年)5-9月份的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资料,计算出玉米在生育期内逐月需水量及缺水量,计算了因缺水引起的玉米减产率,并以长春地区为例对不同时段的水分增产潜力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玉米生育前期大都表现为缺水,但西部地区缺水状况较中部地区更为突出。在这一时期增加该地区土壤的供水能力,可以较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8.
特种(甜、糯)玉米品种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把不同熟期的品种组装起来进行增温和分期种植,有利于显示品种的各自优势,加快早熟品种生育进程、提早青嫩鲜穗采收时间;提高晚熟品种的光、水、热等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生物产量。特别是品种南种北移,既能提高青嫩鲜穗产量,也不影响鲜产品质量。实现南种科学北引和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是提高特种玉米生产效益的有效措施。表5,参6。  相似文献   

9.
结合作物模拟模型与GIS,分析了松嫩平原黑土区海伦市主要旱地作物玉米和大豆1996~1999年的产量潜势、水分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结果表明,所用方法能够模拟作物各个级别的生产力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作物产量潜势与太阳辐射关系较密切,1996~1999年,海伦市玉米和大豆的生产潜势分别为7028 kg/hm2~8 979kg/hm2和2250 kg/hm2~3220kg/hm2。对作物水分生产力的模拟结果表明,因大豆具备固氮功能,不施氮肥情况下大豆水分生产力下降的幅度要明显低于玉米水分生产力的下降幅度。模拟结果同时验证,水分和养分的合理搭配是实现作物较高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前提。耕地坡度和土壤类型对作物现实生产力均有影响,坡度<3°的耕地作物生产力大于坡度>3°的耕地;对不同土壤类型的作物生产力而言,黑土>草甸土>黑钙土。表6,参23。  相似文献   

10.
东北北部农田黑土障碍因子调控措施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土耕垦后,肥力性状发生很大变化,大多数则表现为自然肥力逐渐下降的趋势,并派生出降低土壤生产力水平的障碍因子。根据农田黑土调控措施试验结果分析,深松耕法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7%,组合施肥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4.5%;深松耕法提高化肥利用效率5.7%,组合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9.8%,深松 组合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11.2%。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测法对三江平原控制灌溉下稻田灌溉水量、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控制灌溉Ⅰ、控制灌溉Ⅱ和淹灌3种灌水处理。结果表明:控Ⅰ灌、控Ⅱ灌和淹灌3种处理的总灌溉水量分别为344.1mm、319.4mm和467.4mm,与淹灌处理相比,控Ⅰ灌和控Ⅱ灌处理分别节省灌水26.4%和31.7%。在整个生育期内田测法测得的控Ⅰ灌、控Ⅱ灌和淹灌3种处理的耗水量分别为538.5mm、500.5mm和627.8mm,与淹灌处理相比,控Ⅰ灌和控Ⅱ灌处理分别节水14.2%和20.3%。控Ⅰ灌、控Ⅱ灌和淹灌3种处理的实际籽实产量分别为10 200 kg·hm^-2、10 500 kg·hm^-2和9 320kg·hm^-2,控Ⅰ灌和控Ⅱ灌处理分别增产9.4%和12.7%。控Ⅰ灌、控Ⅱ灌和淹灌3种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89kg·hm^-3、2.10 kg·hm^-3和1.49 kg·hm^-3,控Ⅰ灌、控Ⅱ灌的WUE分别较淹灌增加26.9%和40.9%。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还能提高产量,控Ⅱ灌的节水和增产效果都略优于控Ⅰ灌。图3,表4,参7。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田间实验,以耐旱基因型玉米"掖单13"和不耐旱基因型玉米"丹玉13"为试材,于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取样,测定伤流强度和伤流液中的可溶性糖、可溶蛋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期从伤流液角度分析玉米耐旱机理。结果显示,生育后期玉米伤流强度小于生育前期;伤流液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是苗期最低,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其含量较高;苗期和灌浆期伤流液中的可溶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而拔节期和孕穗期其含量相对较低。耐旱基因型玉米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其伤流液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不耐旱基因型玉米(p<0.05)。图4,参23。  相似文献   

13.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5%,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东北的半干旱地区,由于春季干旱造成土壤墒情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大田作物的出苗和前期生长发育。多年来该地区的群众创造了不少抗旱播种好经验,坐水种就是当地一种较好的抗旱播种方法,该方法不仅省水,并且水肥集中、保苗率高、增产效益好。以甘南县田间试验为基础,在有限坐水条件下,通过采用不同的坐水种植方案对东北半干旱地区玉米前期的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并予以了定量的描述。表6,参4。  相似文献   

14.
绿洲灌区节水型种植模式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可持续发展受限、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现实,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方法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对现有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蔬菜、玉米/豌豆、制种玉米、小麦/玉米、大田玉米、马铃薯6种模式综合效益较好,但从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农业产业发展的更高层次要求来看,日光温室蔬菜、玉米/豌豆、制种玉米3种节水高效模式更为理想,适宜于西北内陆绿洲灌区应用,有利于实现节水、增收以及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对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失败案例的追踪研究是探究扩散规律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发现技术扩散受阻的真正原因,从而找到改进的方法;也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农业技术扩散的加速。通过对关中地区某村两项农业新技术扩散失败案例的追踪调查和对比分析,认为区域基础设施状况、农业生产规模及专业化程度、农业技术市场的发育程度、政府推广部门职能的发挥程度、农民的素质等是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因素。提出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步伐,积极构建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新型扩散模式,加强农民培训等。图1,表2,参15。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factors affecting water use efficiency(WUE) of each sector and explores ways to improve WUE.A new Multi-Sector and Multi-Factors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MLMDI) decomposi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that enabl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WUE by sector into 11 factors in terms of their order of importance.An application to Beijing at the 19 sector level was made for the period between 2002–2007.The water conservation effects of six measures proposed during the 12th-Five-Year-Plan of Beijing were assessed.It was found that,to decrease the transferred out and export of agriculture products and increasing water prices would be the top two most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water conservation.While the adjustment of direct water use structure would contribute in less significant way,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ould have a negative effect.  相似文献   

17.
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优化函数的连续型蚁群算法与小波神经网络耦合,用蚁群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权值和小波参数,找到蚁群算法中信息素更新的最佳衡量标准,且建立了基于蚁群优化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旨在准确预测水稻需水量,为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提高水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三江平原富锦市1985至2001年的井灌水稻区全生育期需水量预测检验,确定网络结构为6-12-1,训练最大次数20次时网络收敛,误差精度达到0.0024.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但计算简便,而且具有较强的逼近能力、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好的预报精度,并且为网络模型的参数优化提供一种新方法,也为预测、预报的研究拓宽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