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中国棉铃虫多粒包埋核多角体病毒VHA—273感染小菜蛾的BCIRL—PX_2—HNU_3、美国棉铃虫的IMC—HZ—1和IMC—HZ—3三个细胞系。试验结果表明,这三个细胞系对VHA—273都敏感。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理变化,以及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体、具有套膜的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在部分细胞中可观察到不含病毒粒子的空多角体.此外,还可见到一些多角体上有一种特殊的唇形结构,它可能是多角体内的特定部位存在空隙或折叠所致。本文还就病毒的形态发生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齿唇姬蜂多分DNA病毒对棉铃虫前胸腺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末龄幼虫前胸腺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采用体外注射方法研究了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多分DNA病毒对棉铃虫前胸腺的影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注射3个雌蜂当量的萼液或4个雌蜂当量的病毒影响了棉铃虫的前胸腺细胞结构的完整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注射萼液或病毒使棉铃虫前胸腺细胞的细胞内通道系统明显萎缩甚至消失,细胞内圆形线粒体增多,溶酶体增多,环状的膜组织增多,有些细胞的细胞器已经裂解,细胞内堆积有大量颗粒状物质.这些现象说明,棉铃虫齿唇姬蜂的萼液或多分DNA病毒导致棉铃虫前胸腺失活并解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的一个核多角体病毒毒株是VHA—273,它的毒力较强,且较稳定,对它的生物学测定,已有过报道;它用于较大面积的大田防治试验,也获得一定的效果。在它侵入宿主体内的形态发生,也做过初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1974年由江苏省海安县采集的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病征和病原物的研究。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能感染各龄幼虫,为典型的幼虫期病毒病。病毒在幼虫组织的细胞核内增殖,并形成多角体。侵染的组织有脂肪体、体壁上皮、气管上皮、血细胞、马氏管、中肠上皮等。神经、肌肉和丝腺没有看到病变。多角体为近于球形或卵形的多面体,直径大小为1222±240mμ。病毒粒子杆状,由外膜和髓核构成,长度范围为164~285mμ,宽度范围为28.4~60.7mμ。它以单个或成束(一般每束含2~6个)的形式同时封闭在多角体内,排列是不规则的。这种封闭方式和国外报道的美国棉铃虫Heliothis zea(Boddie)以及非洲等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显然不同,后两种的病毒粒子在多角体内都是单个地封闭的。根据统一的病毒分类系统,这种病毒应属于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  相似文献   

5.
用棉铃虫病毒(VHA—273)感染棉铃虫细胞的原代培养,成功地复制了病毒核多角体. 供感染用的细胞已长成单层,并经过四次换液,病毒接种物是采用病虫的血淋巴. 病毒复制的整个过程进行较快。4—5天即巳完成。多角体的数量也较多. 培养的细胞在接种病毒的第二天,即开始发生病变,此时细胞肿胀,胞核膨大。第三天,核内开始出现大量的多角体,占满了整个胞核,第四天起,部分细胞开始解体,通过镜检,可在培养液内看到许多游离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Northern blot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棉铃虫C型凝集素(Ha-lectin)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并利用显微镜观察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对血细胞的感染状况,结合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HaNPV感染对Ha-lectin在不同组织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血细胞特异表达的Ha-lectin,随着HaNPV的感染,在血细胞、中肠及脂肪体中均被诱导上调表达,说明Ha-lectin可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7.
1980年5月,在湖北成宁浮山茶厂采到的一种茶毒蛾病虫,经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多角体均在细胞核内,确定其为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它所感染的组织,除脂肪体,体壁及气管基质外,尚有肌衣,神经索(节)膜,围心细胞,血细胞,及少数中肠细胞等。多角体大都为六边形或近园形.也有少量三角形和四边形:大小自0.8~3.7μ,非但多角体的数量多,而且被感染的组织细胞也较广泛。现正进一步做毒力试验及超微结构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具有致病能力的病原生物,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到寄主植物感病点上,与之发生接触,随即侵入寄主体内吸取营养,建立寄生关系,并在感病组织内进一步扩展,从而使寄主的生理活动、组织器官以及外部形态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病害发生而表现症状。这种病原和寄主相  相似文献   

9.
简讯     
我校生物系与惠民地区农业局植保站协作,对大豆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已于一九八三年一月十日在济南市由山东省教育厅组织通过了鉴定。在该项研究工作中,他们对大豆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了活体重复感染试验,组织病变观察,多角体超薄切片及病毒粒子电镜观察和核酸的生化分析等系统的研究。同时对该病毒两种形态不同的包含体进  相似文献   

10.
通过棉铃虫病毒乳悬剂不同用量对不同龄期的棉铃虫及天敌安全性试验 ,认为棉铃虫病毒悬乳剂对棉铃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天敌安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棉铃虫病毒乳悬剂不同用量对不同龄期的棉铃虫及天敌安全性试验 ,认为棉铃虫病毒乳悬剂对棉铃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天敌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黑尾叶蝉是水稻的重要害虫。防治病虫为害是夺取农业丰收的重要环节。用化学农药是防病治虫的重要措施。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使黑尾叶蝉等许多害虫产生了抗性,同时也污染了环境。因此,寻求更为合理的防治方法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头蝇为黑尾叶蝉若虫的寄生天敌之一。为此,我们观察研究了头蝇。此虫一年发生4~5代,以幼虫在黑尾叶蝉若虫体内越冬,越冬幼虫4月中下旬离开寄主化蛹,5月上中旬羽化为成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VHA-273感染几种动物培养细胞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昆虫病毒作为杀虫剂的安全性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从细胞水平探究它的安全性,本试验用多粒包埋型(MEV)的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VHA—273感染了两栖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及人的细胞培养物,以观察病毒对这些细胞的致病性。同时还用这种病毒感染了该病毒的宿主细胞——棉铃虫卵巢细胞,作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除棉铃虫卵巢细胞中出现了病变并复制出了多角体外,所感染的其它各种细胞均未发现细胞瘸变和病毒增殖。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将果蝇肌动蛋白基因5Cactin克隆入杆状病毒表达载体,以棉铃虫单核衣壳核多角体病毒为亲本病毒,在脂质体介导下共转染棉铃虫细胞,空斑纯化得到重组病毒,以深入研究棉铃虫病毒在入侵、复制及装配过程中,宿主肌动蛋白的动态变化对病毒复制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别制作未感染蚌螨卵或已感染蚌螨卵褶纹冠蚌的外套膜、鳃、斧足、唇瓣、水管5种组织的切片,并进行显微观察与比较.结果显示,未受感染的蚌体内,各组织的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结缔细胞分布均匀;而在受感染的蚌体内,各组织的上皮细胞排列不整齐,且在蚌螨卵的寄生部位周围形成一个致密的包囊,从而使其周边的组织受到压迫,上皮与结缔细胞变形.表明蚌螨卵的感染对褶纹冠蚌的多种组织造成了病理损伤,从而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毅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水稻矮缩病毒入侵昆虫宿主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可喜进展,其研究成果发表在2007年12月4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这是继该实验室在发现了水稻矮缩病毒侵染植物寄主如何导致矮化的分子机制、病毒如何克服植物细胞壁的屏障进行细胞问运动、克服植物寄主抵抗病毒侵染的RNA沉默系统和病毒如何在体内组装的基础上的又一可喜进展。  相似文献   

17.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我国的记录有十余种,有些已开始应用于生物防治。棉铃虫的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我国上海、湖北和北京均有报导,这种病毒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带病期很长,可达40—50天。在后期,病虫不食不动,但能维持1—2周不死,并由肛门不断排出多角体。关于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幼虫体內的形态发生问题,前人曾作了许多研究,小林(1971)综合组织化学、放射自显影以及电镜观察等方面的研究,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增殖和多角体的形成过程,作了一个模式说明。除此之外,还用普累克丽斑蝶(Danaus plexippus)、松尺蠖(Bupalus piniarius)、松带蛾(Thaumetopoea pityocampa)、盐泽伊蚊(Aedes cantatator)等进行了研究,还有人研究过Chrysodeixis eriosoma和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的质型多  相似文献   

18.
取纯化病毒人工感染的中华绒鳌蟹(Erioeheir sinensis)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用电镜观察呼肠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蟹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该病毒能感染中华绒螯蟹的肠、肝胰腺、心脏等多种组织.在感染组织的细胞质中可观察到55nm的无囊膜球状病毒,但观察不到病毒包涵体.随着病毒的增殖复制,可观察到细胞核中染色质凝结、电子密度增高,线粒体组织结构严重破坏、内脊消失,粗面内质网异常发达。溶酶体大量出现等明显的细胞病变.  相似文献   

19.
红鳍东方鲀中华拟德氏吸虫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感染了中华拟德氏吸虫的红鳍东方鲀的解剖取样,显微镜观察,用组织连续切片法对被感染的病鱼内脏器官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发现该虫在养殖的红鳍东方纯循环系统中寄生,明确了虫体、虫卵在体内各器官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主要器官组织的病变情况.探讨了该病的病理变化和虫体、虫卵在体内的发育过程以及该虫的传染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疆分离株伪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从本地发病猪采集的伪狂犬病病毒组织对家兔进行了人工感染,每天观察感染家兔临床表现。20h后每隔一段时间处死1只兔子,取其扁桃体、淋巴结、肝脏、肾脏、脾脏、脑等组织制成石蜡切片。用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病毒在组织中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病毒首先在扁桃体内出现,淋巴结次之;40h后病毒分布于全身各组织脏器中,尤其在淋巴结、心脏、肾脏、肝脏中病毒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