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针对当前国内盛行的华裔美国文学文化批评现象,本文首先研究了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普遍认识,讨论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本质;接着通过对华裔美国文学和黑人文学进行比较,分析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根源并提出华裔美国文学和文化批评之间的联系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一西方妇女史学的兴起西方妇女史研究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如今已成为蓬勃发展的社会史研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新领域,被认为是最富于想像力的学科之一。西方妇女史研究的兴起,是与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1840—1850年出版的美国学者 E·艾丽的3卷本《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妇女》,通常被认为最早的一部妇女史著作。1982年堪萨斯大学社会学系开设了关于美国妇女地位的课程,这是已知最早的关于妇女  相似文献   

3.
阔别故土六十多年后,人文地理学者段义孚发现了不一样的中国。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地理系悬挂着该系著名学者的照片,其中有一张中国面孔,那就是国人虽不太熟悉,但却享誉美国的华裔学者段义孚。照片中是年轻时的段义孚,他坐在大峡谷的悬  相似文献   

4.
刘冰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1):94-97,104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美国和中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她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美国华裔的生活体验,也参与构建了美国华裔文化,深受不同族裔、年龄及文化教育背景的读者的喜爱,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成为具有新兴文化动力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生产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华裔文学--美国的少数族裔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30多年来,华裔学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学而成为美国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裔学研究涉及多种艺和化思潮,并反映出美国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情况经历了三个阶段:从80年代的零星译介到90年代译介数量大幅度上升,再到新世纪后进入高潮、走向繁荣。美国华裔文学在国内译介的规模越来越大,但仍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主要表现在:译本体裁相对比较单一;译介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作家和作品;作家姓名翻译不统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等美国华裔女作家及其代表作的分析研究,本文论述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文化身份的嬗变,即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华裔女作家在面临身份危机时所选择的不同文化身份,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化总体语境的变迁状况。这对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我们选择文化身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二战后美国的不断强大,美国的华裔也越来越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他们背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压力,以更多的努力在美国艰难生存。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美华裔作家成为了美国文坛出现的一支颇为引人注目的新兴力量,不断取得傲人的成绩。美国华裔作家,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在这特殊的生存环境里,选择了自己的成功方式——文化进贡。他们以传统中华文化为资源,在向美国读者进贡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进贡了自己的对美国文化的忠诚。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徐多 《科技信息》2011,(14):141-141
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创阶段,转折阶段和繁荣阶段。从开创期到转折期的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大多非常刻板,要么专横要么"女性化"。然而到了近30年,华裔小说繁荣发展,而华裔作家笔下的华裔男性形象也有了新的改观。本文将对以往华裔作家笔下的刻板男性形象做以简单分析,重在通过对新生代华裔小说家伍慧明《骨》中的男性形象的分析来消除对华裔男性形象理解的误区,破除对其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建构出华裔男性的独特新身份。  相似文献   

12.
骆立红 《科技信息》2011,(24):I0147-I0147
雷庭招是华裔美国作家之一。本文将从华裔移民的聚居区———唐人街的文化;面子问题和父权制度对小说进行简要的分析。《吃碗茶》讲述华裔美国人的单身汉生活,华裔移民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唐人街虽然植根于美国但它仍然是中国之外的坚守中国一些封建落后思想的小中国。他们坚持自己的乃至宗族的面子和中国传统的父权制。这些都给华裔移民尤其华裔后代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波 《世界知识》2014,(23):50-51
<正>美国国会的第三位华裔众议员在最近美国举行的国会中期选举中,45岁的华裔刘云平在加州第33选区当选美国国会众议院议员,成为继赵美心、孟昭文之后美国国会第三位华裔众议员。此次中期选举中有20位左右华裔竞选各类职位,华裔参政意识的增强引起了关注。刘云平竞选国会众议员得到了奥巴马总统的支持,这也是奥巴马对刘云平2008年支持其竞选总统的回报。2014年10月9日下午4点44分,奥巴马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作为美国这个大熔炉下一支少数族裔,在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了奇妙的火花。华人与生俱来的"中国性"——语言文字、教育选择、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也在两种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在美国华裔的身上,一方面有着被同化的"断裂",一方面有着落叶归根的"延续"。文章旨在研究美国华裔"中国性"的"断裂"与"延续",在分析研究"中国性"的"断裂"与"延续"根源及表现方式的基础上,探讨在多元文化时代美国华裔未来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张成文 《科技信息》2010,(30):47-48
本文从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研究的语言学视角入手,介绍了几种语言学理论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过程中的运用情况,以及它们对于作品的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期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启发,从而有助于美国华裔文学和语言学研究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汤亭亭等在她们的作品中,运用传统的神话以及迷信来重塑她们的故事世界。本文通过对谭恩美、汤亭亭的三部作品的解读,认为华裔女性文学中的超自然现象不仅宣扬了古老神秘的中国文化,借以表达了作者们自己的强烈意愿,同时也给美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在美国文化这个"色拉碗"中成功地嵌入中国的元素。  相似文献   

17.
刘潇雨 《科技信息》2011,(17):149-149,71
《骨》主要是围绕一个没有儿子的五口之家展开的,家中的三个女儿是小说论述的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小说中华裔男性形象。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出现了莱拉这位新的华裔女性形象代表。文中主要有三位华裔男性形象,分别为祖父梁,利昂和梅森,各自代表着第一代移民,第二代移民和新一代的华裔男性形象。祖父梁和利昂都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在美国西部发展的过程中.第一代移民作出了巨大的进步。祖父梁就是其中之一,为美国的发展奉献了一生,却在孤独中死去。利昂是纸儿子一代的代表,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伪装成很多身份,正是由于这种无根性使得他们对亲情的缺失和漠视,妻子的出轨,女儿的自杀和远离,社会的不认可,他们注定是被边缘化的人。莱拉的男朋友梅森是新一代华裔男性的代表,有着第一代华裔吃苦耐劳的精神,接受着美国文化的教育.是华裔男性的新声音。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诗歌在最近30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女诗人都共同书写了对族裔身份、性别身份、故国文化的探寻,给美国华裔诗歌整体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在美国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樊苡辰 《科技信息》2011,(22):I0169-I0169
作为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任碧莲以及伍慧明等受到了来自族裔以及男权的双重压迫,但她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不同时期的话语策略成功地在白人文化占主流的美国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选取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汤亭亭的《女勇士》和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研究不同时期华裔女性作家的话语策略,这些策略  相似文献   

20.
汤亭亭与赵健秀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华裔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由于赵对以汤为代表的部分华裔作家作品中“女性化的男性形象”颇感不满,因此两者多有针锋相对的舌战,并逐渐形成了美国华裔文学人物形象批评的性别对立。从“双性同体”的视角人手,尝试消解美国华裔文学中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并以《女勇士》《典型的美国佬》《蝴蝶君》三部作品为例,指出“双性和谐”是消解性别矛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