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有完整左右结构之"■"字,已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左边偏旁是教育之"教"的初文(本字),右边部首是"攴"(攵)。至秦汉隶定为"教"(左上为"义")的同时亦与讹变体"教"(左上为"土")并存。"教"字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直至上世纪前期的古今辞书中,"教"为正体,"教"为异体(甚至不收)。现代规范汉字作"教",当代学者析其为"孝""文",并依次作如是的形义解读,皆误。源于"教"字为民间俗文字法忽悠所致。  相似文献   

2.
"字"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核心,但随着西方语言学的传入,"字"及其研究日益被边缘化。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有助于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字本位"在成功避免了切分"语素"或"词"的窘境的同时,也过于轻率地否定了"词"在汉语中的客观存在。作为汉语的基础性结构单位,单音节的"字"可以通过语音、语义两种途径来构造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  相似文献   

3.
"芶"字读gou,古今本无异议,可是计算机的GBK字库将"芶"字混淆为"茍"字,错误地归入"ji"的音节中,给社会正常用字和"芶"姓人群造成很多不便或麻烦,也给后来的GB18030-2000和GB18030-2005标准提供了错误信息。由于注音错误,不仅把"芶"姓改了字,影响了社会正确用字,而且还将会给子孙后代留下错误信息。文章就"芶"改"苟"的原因、"芶"字的产生及古今的读音、"芶"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新中国建立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5.
考"安源"得名缘由、最早出现时间的两个要素,现所见最早、唯一有释读文字的,见于孔原(陈铁铮)联宗的清道光年间所撰《安源陈氏续修支谱·谱序》(萍乡县儒学正堂蔡抡元撰),述其"安"与"源"二字构合成"安源",有两个构拟方案;所记"安源"出现时间为明代末期,笔者依唐宋古诗中记载本邑古今直接对应的不变地名,适当前推至宋元。  相似文献   

6.
对汉字古今字的再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今字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字现象,与通假字、异体字、同源字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又有着明显差异。本明其同,辨其异,旨在对古今字的定义、范围作再界定。  相似文献   

7.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汉语中不同的用字现象,它们的来源不同,它们的含义不同,它们的功能也不同,所以无论如何是不能混同一谈的。  相似文献   

8.
王筠所论的"古今字",指的是为记录一个词,不同时期的文献中使用了不同的字符这一现象。王筠使用"古今字",是以沟通字词关系为目的的,"古今字"和专门论述汉字造字演变的术语"分别文"、"累增字"并不处在同一理论层面上。把王筠的"分别文"、"累增字"概念与"古今字"概念混同起来是有违学术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9.
《诗经.豳风.七月》篇"穹窒熏鼠"句,其中的"窒"古书多训为"堵塞",本文以为当通"室",并纠正古书中"窒"字误训的例子。  相似文献   

10.
《汉书·惠帝纪》中的"耳孙"一词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颜师古《注》引用了前人三种看法,或以为曾孙,或以为来孙,或以为仍孙。仔细梳理《汉书》中的相关文献,张家山汉简中的相关材料,可以看出"耳孙"一词当为"曾孙",即第四代子孙,而不是仍孙。  相似文献   

11.
异体字同假借字、古今字、繁简字,属经典文献中常见的四类用字现象之一,也是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绕不开的内容。从字用角度出发,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分析记词功能相同的异体字之间的异同,这对提升阅读效率,提高古代汉语水平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训诂术语“某,亦某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经过细致研究,认为“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有时也可以表注音,说明同源词等。  相似文献   

13.
银钱财务意义之"帐"与"账"长期混用而致失范,主要原因是"账"字之造出比"帐"字晚千多年;当代辞书漠视简化字表字头设置之偏误及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落实乏力所致。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正在加速。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是最早对作为书名的"论语"二字进行明确解说的书,所以不论多少人对此二字进行解释,还是需要先懂得《艺文志》的释义。不过《艺文志》释义的关键处只在"辑而论篹"一句,根据分析,这一句以及"论语"二字都与"论"字为同义语。"辑而论篹"即"论"即"论语",三者等同。而书名"论语"二字的意思即是:将众多尤其是夫子之言语有条理地写于简册上,成册成编;或者是将已录有夫子言语的诸多之"简"(单简)、"册"(成编之简)收集起来,有所取舍、分类(若诸人间则还会有所商议、讨论)等等,而后依次第、条理篹录其语于新的册上,再次成编成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古代汉语》中的古今字、异体字等几对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辨析,认为造成这些概念模糊不清的总体原因在于王力先生与清儒一样字与词界线模糊,或以字代词,或以词代字。  相似文献   

16.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对网络流行语“固”字进行分析,主要论述古今“囧”字存在的象似性。在形义上,“囧”字的重新释义采用了古人相同的象形造字法,可见象似性在“囧”字的演化中一直存在,具有历时性;音义上,“囧”字的古今音义之间都存在着象似性理据现象,以音同为先决条件来揭示词源,推索词的命名意义,这是基本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此外,通过概念整合理论进一步揭示了网络新词“囧”词义演变的内在认知机制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17.
"趋"、"趣"上古本为同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不同于一般认为的趣趋为通假字。发展到唐代,表示快走、趋向意义的用"趋",表示意趣、志趣的用"趣"。它们各自分担了几个义位,成了不同的词。礼节性快走义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消失,快速、使快的意义为别的词语替代了。考察"趋"、"趣"义位之间的关系,除了常说的隐喻、转喻,还有因语法组合而给词增加了新的概念要素;考察以快速义的"趋"、"趣"为中心的词汇系统,有标记的不自然的用法被无标记的自然的用法覆盖而被替换掉;词语读音相近或相同,意义用法相同或一个能包含另一个,词语之间就会发生整合,保留最典型的。  相似文献   

18.
《说文》对"匕"字的解释包含两层意思,"相与比叙"和"用以取饭的器具"。从古文字字形考察,是原本来源不同的两个字混同为一个字。在《说文》系统中,"匕"部字和其他含有"匕"部件字构意大体不出《说文》的解释,结合古文字和相关文献,可以进一步理顺相关字的释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字词语义古今传承的角度理清了"淘1"与"掏"的语义,修正并完善了"淘1"的义项③;辨析了"淘1"与"掏"的异同;分析了这两个词的注释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改方案;最后替现代语文辞书重新构拟了这两个词的注释。  相似文献   

20.
“辛”,“ ”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 ”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 ”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