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曹跃香  朱倩 《南昌高专学报》2007,22(1):48-50,64
文章对“耍子”和“玩儿”在汉语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历时考察与共时分析,并对“耍子”在近代汉语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和“玩儿”能取代“耍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玩儿”完全取代“耍子”的时间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我国“处方式”规范与“性能化”规范,对“处方式”和“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和探讨,并提出应该正确处理好“处方式”和“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使两者相结合,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两种设计方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文论中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思想,揭示了隔“代”文学的传承特点,实际上就是文化内涵转移中的创新特性,这和文学翻译的情形很相象。语用学中的“语境”和“语用策略”理论之所以能有效地解释翻译实践中的诸多难题,就是当代翻译学的这类“文化横移”式的跨学科研究的运用结果。在对汉诗英译等翻译活动中的“创译”、“重译”和“破译”等现象,这样的方法都是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夏晓辉 《科技信息》2007,(15):402-403
接头辞是日语中特殊的一类词。“お”和“ご”是最为典型的接头辞。本文就“お”和“ご”的用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并探讨了它们的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5.
“word”、“词”和“字”是英汉语中的三个基本概念。对比“word”与“词”、“word”与“字”,探讨它们的对应性和非对应性,揭示这些对应性和非对应性存在的原因,对于廓清概念及汉语和汉英对比研究都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6.
"做"与"作"病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与“作”二字在报刊等文章中经常出现互用,该用“做”的地方用了“作”,该用“作”的地方用了“做”。其实“做”与“作”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发展要素、协调程度、发展机制等方面,对“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当前理论界一致唱衰“珠三角”、看好“长三角”的观点作了反驳,指出“珠三角”的前景更加光明。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鈇钺”、“鈇锧”二星官,在部分典籍中亦作“铁钺”、“铁锧”。文章对此二星官名称的源流做了较为细致的探讨。“铁钺”、“铁锧”是明清以后才出现的笔误和以讹传讹,并非名称通用。  相似文献   

9.
盛夏即至.购买空调又被许多家庭列科了议事日程。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概念空调”.很多人摸不着头脑.“钛金材料”、“双新风氧吧”、“航空动力”、“健康负离子”、“甲醛克星过滤网”、“克灵技术”、“变频洁净”和“UV克菌光催化”等一些概念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而TCL、海尔、长虹、新科、华凌等一些著名厂商就是这些概念的“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10.
孝感话语气词“了”和“的”的连用在语序上与普通话正好相反:“了”在前,“的”在后。在语法意义上,“了”、“的”连用时,“的”表示对曾经发生过的动作或性状的一种肯定,“了”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完成,“了的”表示对曾经发生的但已经完成的动作或性状的肯定。“了”、“的”连用的句子相当于普通话里用情态动词“过”加语气词“了”的句子。从对孝感话语气词“了”、“的”连用的分析中还可以发现,汉语的语气词只分两个层次而非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的”和“了”,第二层是“呢”、“吧”、“吗”、“啊”:第一层的“的”、“了”无论是在用法还是在表达的语气上都和第二层的“呢”、“吧”、“吗”、“啊”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象”作为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诗学中主要表现为“意象”,而在西方诗学中主要表现为“形象”。中国诗学中的“象”以“意象”的表现形式实践了一条明倡“形神兼备”,暗中则是“神似胜于形似”,重“意”远远胜过重“形”的道路;而西方则刚好走了相反的路子,它以“形象”的表现形式演绎了一段重“形”轻“意”的历史。近现代西方美学中“意象”概念的广泛使用和文艺实践,为中西诗学的对话和未来发展昭示了广阔的交融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重要思想。“以德治国”是道德与法律关系发展的逻辑结果,还是中国执政党治国思想的完善和发展?是为了进一步加快“依法治国”的进程,还是拯救道德的权宜之计?“以德治国”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文试时“以德治国”的意义以及“以德治国”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国中之国”问题是关乎国家安全利益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大问题。笔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当今中国仍存在着的冠有“国”字称谓之政权组织的分析研究。得出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国中之国”都不是现代国际法语汇中的“独立国”,更不是相对中国而言的所谓“外国”。它们或为中国改朝换代时遗留的“残存国”,或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缔造时期的“并立国”,或为中国巩固时期的“藩属国”,全部都是完整中国的组成部分的结论。有力批驳了“台独”、“疆独”和“藏独”谬论,阐明了台湾、新疆和西藏自古就是完整中国的组成部分的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指出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天命观;同时更强化了人的主体性和道德伦理的自觉性,从而形成了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作者30年来(1975~2004年)从认识李约瑟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到对科技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的过程,并对“胆水炼铜”、“白蜡虫”和“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经历作了详细的回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区分了“小康”和“小康社会”,分析了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内涵。  相似文献   

17.
“齐”和“斋”在古代曾通用,二者的关系是:“斋”是古“齐”的一个引申义的分化字,是“齐”字加“示”旁专表“洁戒”等义的一个后起的会意兼形声字,“斋”字中的偏旁“齐”表音兼表义。在“斋”字出现之前,“戒洁”等义是用“齐”的,出现之后与“齐”同用了一段时间,大概在汉以后,基本不再用“齐”表“洁戒”义,而用“斋”字。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我们高校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两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其关键是加强领导,进教师的头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进入了教师头脑,才能确保“三进”的落实。  相似文献   

19.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锋"考     
在中国传统农具中,“锋”是什么样的农具,长期以来学术界说法不一,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文章首先介绍了有关专家学者关于“锋”的各种观点,然后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锋”作了系统考究,形成了对“锋”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认为:历史上确曾有过名称为“锋”的农具;“锋”应该是尖刃的、不用畜力曳拉的、主要用于中耕的镢类或铲类多用途手工农具;《王祯农书》记载的“锋”可能是古“锋”的一种形式;近代云南大理地区仍在使用的一种尖刃锄,则可能是古“锋”另一种形式的孑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