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日本松干蚧在本溪地区的危害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松干蚧是我国松林主要害虫种类之一.在本溪地区主要为害油松和赤松.由于该虫连续多年为害,使赤油松林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主要论述了日本松干蚧在本溪地区的危害状况及近两年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 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 matsumurae Kuwana在我国山东、辽宁、江苏和浙江等地危害松树枝干,严重时使整株枯死,甚至成片松林被摧毁;但也有些林分虽然虫口数量不少,而幸免毁灭。其原因除了地形、植被、土壤以及抚育管理等因子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在该林分中生存着较多种类及数量的捕食性昆虫、螨类以及病原微生物,它们是日本松干蚧的重要天敌。由于松林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使松干蚧对松树危害所造成的损失在经济阈值以下,因此,这些天敌对日本松干蚧的抑制作用就不可忽视。本文就几年来对江苏地区日本松干蚧重要天敌的研究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3.
<正>1973-1982年在南京、杭州、无锡等地建立了试验林,对日本松干蚧进行了一系列综合防治试验。制定了日本松干蚧生命表,分析了松干蚧花蝽、大赤螨、瘿蚁等捕食性天敌的作用。试验表明,促使松干蚧种群数量下降的关键是在具备一定数量捕食性天敌条件下的苏云金杆菌蜡螟变种松干蚧品系的流行,这种杆菌的流行可导致松干蚧种群急剧下降至“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秋季喷菌时间离10月上旬越迟,感病越低;喷菌时间在5-7月或11月及其后,效果都不好;春季3-4月效果中等。翌春温高湿低,特别是干旱,松干蚧杆菌病流行速度减慢。其机理主要是对雌成虫和初孵若虫喷菌时湿度要很高,喷菌后松干蚧虫体要积水才易感病。对松干蚧其他虫态用喷杆菌方法还不易使其感病。 试验还证明,六六六丁体对此菌有强烈抑制作用。过去各地使用过量六六六防治松毛虫,是招致松干蚧大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松干蚧是为害松树的一种介壳虫,虫体只有芝麻大小。它寄生于松树干、枝隙缝和小枝表面以及松叶基部吸取树液,致使枝条软化下垂,继而自下而上地枯死,皮层组织败死,形成烂斑。如杭州西湖山区松林受害面积已达一万多亩,有的松树已经枯死。松干蚧一年发生二至三代,以寄生蚧越冬,在卵囊期借风、水和人的活动扩散传播。杭州市园管局职工和科技人员对松干蚧进行了防治试验。在寄生蚧为害时期,他们刮去老  相似文献   

5.
对菏泽学院校园园林蚧虫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发现蚧虫15种;桑白盾蚧、桃坚蚧、朝鲜毛球蚧、月季白轮盾蚧和含笑蚧虫为害较重.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校园植物管理不善;植物检疫不到位;绿化管理者的认知不足;蚧虫天敌少.  相似文献   

6.
在调查采集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河北省蚧虫种类、分布和寄主等做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蚧虫共计9科54属116种,包括盾蚧科20属56种、蜡蚧科10属22种、粉蚧科12属19种、毡蚧科5属7种、绵蚧科2属4种、绛蚧科2属4种、松干蚧科1属2种、链蚧科1属1种、仁蚧科1属1种.区系分析表明:河北省的116种蚧虫中,广布种占优势地位,共41种;28种为东洋区和古北区共有种;21种分布于3或4个世界动物地理分布区;古北区分布20种;全北区3种.这些结果说明河北省蚧虫具有以广布种为主、东洋区和古北区的共有种占优势地位的区系结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安溪县蚧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为害植物的主要蚧类害虫有30种,隶属5科18属,其中绵蚧科2属3种;粉蚧科2属2种;毡蚧科1属1种;蜡蚧科3属5种;盾蚧科8亚科10属19种。主要为害苏铁、白兰花等36种植物。其中发生较为普遍且严重的是苏铁上的咖啡盔蚧、酱褐圆蚧;天竺桂(浙江樟)上的龟蜡蚧;白兰花上的考氏白盾蚧和芒果上的云南白轮蚧等8种。蚧虫寄生性天敌以膜翅目小蜂总科为主,其中蚜小蜂和跳小蜂种群数量最多;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瓢虫类、日本方头甲和捕食性蓟马。  相似文献   

8.
松突圆蚧在不同梢位间的扩散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松突圆蚧在松林不同梢位间的扩散与分布可知:松突圆蚧于9~10月从秋梢向春梢扩散,9月中旬开始,10月下旬为扩散高峰期;于3~5月从春梢向秋梢扩散,5月上旬和下旬是扩散高峰期。9~12月期间,旧梢上松突圆蚧虫口总数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新梢上虫口总数则快速增长;自新梢有虫为害始,约经过105 d,种群数量达到旧梢上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用杆菌液喷洒松干蚧后期卵囊后,经12~72小时孵化的,杆菌可侵入消化道,并形成孢子。这些松干蚧孵化后经过一段期间,潜伏在消化道的杆菌孢子变为营养体,分泌毒素先溶解细胞膜,再溶解细胞核膜。破坏肠道、侵入体腔的杆菌,传播到身体各处。破坏组织顺序为:结缔组织、脂肪体、肌肉、神经等。由于在肛门附近也先发现杆菌,并因消化道经肛门至外界并无阻隔,据信杆菌在其胚胎末期是经由肛门侵入消化道的,并有一明显潜伏期。用杆菌液喷洒已孵化5小时的松干蚧若虫(爬行若虫)虫体,在湿度很高甚至积水情况下,杆菌可侵入气管系统,并分泌毒素溶化部分气管壁,进入体腔。较快促使其致病。据信由于湿度大或积水使其气门开放而让杆菌有机会侵入气管系统。  相似文献   

10.
报道湖南植物分布新纪录属1个,即鞭打绣球属Hemiphragma Less.;新纪录种13个,即光叶党参(Codonopsis cardiophylla Diels ex Kom.)、多毛沙参(Adenophora rupincola Hemsl.)、车前紫草(Sinojohnstonia plantaginea Hu)、湖北附地菜(Trigonotis mollis Hemsl.)、广西地海椒(Physaliastrum chamaesarachoides (Makino) Makino)、青杞(Solanum septemlobum Bunge)、美穗草(Veronicastrum brunonianum (Benth.) D. Y. Hong)、岩白翠(Mazus omeiensis H. L. Li)、鞭打绣球(Hemiphragma heterophyllum Wall.)、藓生马先蒿(Pedicularis muscicola Maxim.)、野芝麻马蓝(Pteracanthus lamius (C. B. Clarke ex W. W. Smith) C. Y. Wu et C. C. Hu)、日本黄猄草(Championella japonica (Thunb.) Bremek.)、紫苞野靛棵(Mananthes latiflora (Hemsl.) C. Y. Wu et C. C. Hu)、莸(Caryopteris divaricata Maxim.),隶属6科,13属.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种子雨的基本特征,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20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种子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种子雨的密度、物种组成以及种子限制的强度.结果表明:(1)种子雨收集器共收集到种子136 38粒,隶属于28科66种,种子雨密度为146粒/m2;(2)样地内有56%的物种未收集到种子,因此种子雨与可繁殖个体物种组成的相似性较低且受不同传播方式影响,风力传播的相似性系数极值(Rmax)最大且距种子收集器距离(d)最远(风力传播:Rmax=0.226,d=20 m;重力传播:Rmax=0.077,d=9 m;鸟类传播:Rmax=0.094,d=13 m),证明通过风力传播的种子在远距离传播上更有优势;(3)样地内存在一定程度的种子限制,有43个物种的种子只在很少的(10)收集器中出现.对于较为优势的物种而言(IV≥1),传播方式可能是影响种子限制的主要因素.另外,群落中通过风力传播的物种种子限制很可能仅仅是由于可繁殖个体的缺少造成的,而通过重力和鸟类传播的物种存在很高的种子限制可能是因为种子的低产量以及种子扩散能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5种槭树属树种翅果性状,探究果实性状和风传播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为深入研究槭树属植物果实的风传播机制和种群扩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5种槭树属树种翅果为材料,在分析种子长度、种子宽度、果翅长度、果翅宽度、种子长宽比和种子长/果翅长特征等参数的基础上,模拟果实的传播特征(沉降速度和水平传播距离),比较15种果实性状和风传播特性间的相关性。【结果】①15种槭树属树种翅果开张角度对沉降速度和水平传播距离的影响最大,种子宽度影响较弱;②15种槭树属树种翅果沉降速度为69.14~224.06 cm/s,扇叶槭最慢,梣叶槭最快;扇叶槭果实的水平传播距离最远,梣叶槭最近;③15种槭树属植物果实沉降速度与种子长度、果翅长度、果翅宽度、种子长宽比和种子长/果翅长正相关,与果实两翅开张角度和种子宽度负相关;水平传播距离与果实两翅开张角度、种子长、果翅长、果翅宽、种子长宽比和种子长/果翅长均呈负相关,而与种子宽度正相关,果实水平传播距离与其沉降速度呈负相关,果实沉降速度和水平传播距离受多种性状影响;④对15种槭树翅果的8个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2.911%, 基于8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可知,当欧氏距离为10时,15种槭树可分为4类。【结论】果实形态特征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5种槭树果实形态特征对沉降速度的影响依次为:两翅张开角度>种子长/果翅长>种子长度>果翅长度>种子长宽比>果翅宽度>种子宽度。果实的水平传播距离受多种因子的综合制约。千粒质量、两翅张开角度、种子长/果翅长可作为槭树分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12年2~4月,对广西宜州市的褐翅鸦鹃(Centropussinensis)生境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测量了70个20 m×20 m样方11个生态因子,对照样方88个,运用频次分析表明:褐翅鸦鹃选择利用郁闭度良好,避风性良好,水源距离10~100 m,乔木密度4~40株,灌木密度10~100株,乔木距离<1 m,灌木距离>1 m,树径<0.4 m,人为干扰距离10~100 m,食物丰富的生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选择特征值均大于1,其累计贡献率达70.342%,影响春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隐蔽性因子,次要因子是安全性和地理性因子、食物和水源因子和干扰性因子.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生境的破坏是促进褐翅鸦鹃种群数量和分布增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的无性扩散能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互花米草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外来物种,尽管对其带来的效益以及危害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对影响这些效应的关键因素——无性扩散能力知之甚少.经对上海境内互花米草的分布进行调查,发现目前上海分布有3592 hm2互花米草.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对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无性扩散能力进行的研究表明,互花米草具有十分强的无性繁殖能力,经过9个月的生长,单株互花米草可以扩展到86-222株,最大扩散距离达到226 cm,互花米草集群的扩散距离平均为107 cm,最大扩散距离可以达到263 cm.最后针对其无性繁殖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大獭蛤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02年秋季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古城育苗基地和海滨公园育苗场进行大獭蛤(Lutraria(Psammophila)mascima Jonas)工厂化育苗研究。在育苗过程中采用成串的塑料片作为稚贝附着基立体附苗,使单位水体出苗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大獭蛤壳顶后期浮游苗至稚贝平均变态率为23.5%,小苗(大于8×10^4粒/500g)的平均单位面积出苗量为5.16×10^4粒/米^2,大苗(小于或等于8×10^4粒/500g)的平均单位面积出苗量为1.42×10^4粒/米^2,平均单位面积出苗量为3.29×10^4粒/米^2。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华箐对一群数量约为50只的野生猕猴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初步调查。根据记录的猕猴活动位点,设置60个20m×20m的样方,测定了14个生态因子(郁闭度、地形特征、海拔、坡向、坡度、坡位、植被类型、水源距离、人为干扰、乔木数、死树情况、砍伐情况、乔木胸径、地面果实数)。主成分分析表明,格华箐猕猴冬季偏好在坡度20°~40°、郁闭度在60%~100%的山坡坡面活动;活动区间一般在海拔2 500~3 200m;比较喜欢常绿阔叶林,喜欢的乔木平均胸径>20cm;喜欢远离人群(>500m)的生境;较为偏好离水源较近的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17.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试了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并通过实验测试了衰减距离、摩擦、风速、温度、湿度等影响因素对材料产生负离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周围生活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小于500个/cm^2,外界空气负离子浓度大于1500个/cm^2,空气负离子在环境中的衰减距离为20cm左右.当临界风速处于3m/s-10m/s之间,风速的摩擦可以产生负离子;相对于摩擦,温度、湿度的变化对材料产生负离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准确估计不同风速条件对单点源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粒子抬升高度、污染物扩散范围产生的影响,本文使用以多相质点网格方法(Multi-Phase Particle-In-Cell,MP-PIC)为基础的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型对污染物扩散进行大涡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低风速下,受污染源阻挡作用,污染源周边形成方柱绕流现象,污染物在下风方向分裂为两股,污染物随湍流作用在计算域内波动,且计算域内分裂状况始终存在。随着风速的增大,污染物分裂情况逐渐消失,且污染物扩散范围、粒子最大抬升高度随风速增大而减小。风速为2 m·s-1时,分裂的两股污染物之间距离为5-20 m,流场稳定时下风向1 000 m至1 300 m污染物最大数浓度为70-87个·m-3;风速为5 m·s-1时,分裂的两股污染物距离为2-10 m,流场稳定时下风向1 000 m至1 300 m污染物最大数浓度为212-300个·m-3;风速为10m·s-1时,分裂情况消失,流场稳定时下风向1 000 m至1 300 m污染物最大数浓度为407-502个·m-3。  相似文献   

19.
在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野外设置了82个20 m×20 m样方,初步分析黑熊春季觅食地生境特征,对16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单因子适合度检验。结果表明:黑熊觅食地生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水源距离、海拔和灌木密度;次要因子为食物丰富度因子(树径、乔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地理性因子(坡向、坡位、坡度)、干扰性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微生境因子(避风性、郁闭度)。对黑熊的生境喜好程度分析发现:水源丰富、一定海拔、避风性适中、植物茂盛(乔木密度、灌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坡向向阳、郁闭度好(30 %~80 %)、坡度较大的山嵴和山坡位为其最适生境。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干扰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成为影响黑熊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四步法合成一种新型功能化双核磺酸类咪唑离子液体,并考察其在催化丁二酸与丁二醇缩聚合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的性能。用红外光谱仪(FT-IR)和核磁共振仪(1H NMR)对双核离子液体催化剂及PBS进行表征,考察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PBS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催化剂)∶m(丁二酸)=1∶40,反应温度230℃,反应5 h,PBS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达到最高值8.1×104,熔点为113~1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