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之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处于刚成立的起步阶段,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干部力量,其基础都非常薄弱。苏联通过提供武器装备、派遣军事专家赴华工作以及接收军事留学生进入苏军院校学习三种方式对中国空军实施技术援助。苏联对中国空军的技术援助是真诚的国际无产主义形式的援助,但同时也是有偿的和有限度的。整体而言,苏联技术援助使中国空军在较短的期限内实现了现代化的改造任务,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空军的发展和正规化建设具有奠基性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50年代,中国在苏联援助下相继创办了黄埔军校、南京军事学院、各军兵种技术学校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苏军的办学思想、编制体制、培养目标、教育训练内容和方法等,对中国军事院校尤其是军事技术院校的创办,产生深刻影响。苏联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军事教育体系乃至中国国防正规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武器装备和干部力量基础非常薄弱。苏联通过签订协定、提供武器装备并转让技术、协办海军学校、接收军事留学生进入苏军院校学习等途径对中国海军实施技术援助。苏联对中国海军的技术援助一方面属于国际共产主义的援助范畴,另一方面又是基于苏联自身资源与战略利益考量、以苏联本国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在援助与限制中把握平衡。整体而言,苏联技术援助使中国海军在较短期限内完成了正规化、现代化的改造任务,在新中国海军建设进程中具有奠基性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联对中国核技术援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研发核武器初期,苏联对华提供了积极的核技术援助,然而由于中苏领导人的政治分歧导致苏联最终停止了对中国核武器研发工作的援助,两国同盟关系也随之解体.文章简要回顾了这段历史并深入分析了苏联停止核援助的原因,提出中苏两国领导人个人层面的冲突、两党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认识分歧、对重大战略问题的不同考虑以及当时中共处理两国关系的立场和方式是使苏联终止对华核技术援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1):97-102
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是中苏基于趋同一致的意识形态与互惠互利的国家利益需求,在国际冷战背景下建立的中苏同盟关系领域内实施的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技术转移。苏联从武器装备、人才培养、国防工业三方面对华实施了全面的军事技术转移。这次技术转移缩短了新中国军队走向正规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是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制衡与较量中前进的,体现出军事技术国际转移中的三个特点:国家利益的至上性、技术转移的限度性、消化吸收的关键性。  相似文献   

6.
张柏春、姚芳、张久春、蒋龙著:《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529页,定价55.00元,ISBN:7-5328-4801-9。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的援助计划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同类计划,对援助国整体经济的意义大于20世纪晚期的任何发展援助项目,甚至大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马歇尔计划。苏联的目的是将中国未来的各个方面与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后产生的计划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一个亚洲社会主义现代性,使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为苏联的坚定盟友,并为亚洲邻国树立一个通过与莫斯科合作可以获得成功的榜样。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施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在这一建设进程中,苏联派遣了大批军事专家赴华给予援助。本文首先对这一时期赴华苏联军事专家的数量规模进行了统计,然后从中苏双方关于苏联军事专家在华工作条件的谈判以及军事专家在华的实际待遇两方面考察了苏联军事专家在华生活的基本状况,最后梳理了援华苏联军事专家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头七年接受苏联技术援助从总体上看是比较系统、比较完整、效果较好的一次技术引进。从学习苏联和引进技术的历史进程来看,大致经历了起始和高潮两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出现过一些难以避免的偏差。1956年以后,中国共产党正视苏共二十大的教训,《论十大关系》和八大前后的经验总结,对偏差进行了有力纠正。毋庸讳言,在整个过程中确有深刻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汲取。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04,(12):59
小资料志愿军空军米格-15比斯喷气战斗机米格-15是米高扬-古列维奇飞机设计局设计的高亚音速单座战斗机,大约在1946年开始设计,1948年在前苏联空军服役,主要改型是装BK-1涡喷发动机的米格-15比斯和双座教练机乌米格-15,米格-15于1954年停产,各型米格-15共生产了16000多架。美制F-86A“佩刀”喷气战斗机“粪桶”名称的由来朝鲜战争中,在苏联的援助下,志愿军在中朝边境鸭绿江到清川江上空划出了一个令美空军飞行员闻风丧胆的“米格走廊”。面对谜一样的“米格走廊”,华盛顿迫切要了解情况。为此他们向中国东北和苏联空降武装间谍,结果却都是…  相似文献   

10.
军事技术是用于军事领域的技术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统称,在当代新军事革命的推动下发生了功能异化,表现为军事技术的存续会削弱其经济基础,并用暴力方式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军事技术从实战工具向威慑符号的转变或致其失控;军事技术对使用主体和客体同时支配并产生错位。资本增殖逻辑、战争形态演变和技术理性膨胀是引发上述异化的主要原因。从推动国际和平机制融合创新、完善军事技术国际治理规则和促成全球军控体系改革三个方面可寻求消解军事技术异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道主义是前苏联科技哲学价值论思潮的核心,它的产生与俄国宗教有着很深的渊源,通过研究前苏联科技革命的人道主义意义、科技后果的人道主义反思,以及科技评价的人道主义原则,特别是通过分析前苏联人道主义与西方人本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人道主义观念在前苏联科技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进一步阐明这一观念在当代依然具有的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军事观点、军事思想、作战理论、作战样式、武器装备不断涌现,为表述这些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装备的军事概念及时赋予准确定义,是军事学者和专家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术语学理论和多年来的军事实践,文章主要就撰写军事术语定义应把握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军事观点、军事思想、作战理论、作战样式、武器装备不断涌现,为表述这些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装备的军事概念及时赋予准确定义,是军事学者和专家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术语学理论和多年来的军事实践,文章主要就撰写军事术语定义应把握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16至19世纪,在中国仿制与使用西方火器的技术交流中,西方弹道学知识逐渐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相关知识、经验相结合,这集中反映在明清时期的兵书文献中.从描述术语的角度,主要就明清之际兵书文献中关于弹道学知识的描述进行辨析与探讨,从瞄准技术、弹道轨迹描述和对飞行的解释几个方面概述中国在明清之际既继承了传统火药抛射武器的定性描写,也吸收了西方弹道技术与理论,希冀以此反映出中国弹道学知识在16世纪西方弹道学知识传入之后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5.
技术消费是技术哲学、传媒经济学和消费经济学边缘产生的概念。消费技术视野中的传媒教育是对以商品符号的增值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消费社会的描述以及试图在物的消费中建立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的学说引起的技术消费的积极思考和技术消费下的传媒教育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佛郎机自明代正德年间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仿造和改进过程。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军事技术家翁万达、赵士桢、戚继光对其进行了改进,创制了百出先锋炮、掣电铳和无敌大将军,使得佛郎机在明代实现了本土化。佛郎机的本土化有两种趋势,一种是对传统火器进行佛郎机式的改造形成的中型和大型火器,一种是佛郎机技术与鸟铳技术的结合形成的小型单兵火器。佛郎机广泛用于陆战和海战,成为明代对外对内战争倚重的利器,在红夷大炮引进之前一直是明朝最先进和重要的火器,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妇女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很大的进步。古代妇女虽然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做出伟大贡献,但由于地位低下和缺乏教育,极少能够参与科技活动,对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作用相当有限。在我国引进和移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阶段,女性最先投身于医学领域。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学生及待升学群体的科学素养最高,但是从中学开始,中美两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差距开始加剧,尤其是在大学阶段,这种差距更大。而且从高中或中专开始,随着教育程度的升高,其科学素养的增长幅度却是在明显下降。文章通过中美两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的比较,从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形成的部分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在科学全球化与境中,中国的科学教育尤其需要一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丰富思想文化资源,并融合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有机合成,综合创新,在继承中超越的创新文化来开启国人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心智。  相似文献   

19.
李苏鸣同志所著《军语导论》,主要依据军事学、术语学和语言学等理论原则,初步构建了军语理论体系框架,重点从语形、语义和语用等视角探讨了军语建设、管理和使用的若干问题;同时对武警军语、台军军语和军语辞书编纂等课题的研究独树一帜,有所创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